□沈冬妮
多元多維教學評價促進英語課堂教育機會均等的策略研究
□沈冬妮
教育機會均等是各個教育階段面臨的一個共同的話題。文章主要就師范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現狀,研究新課程標準下以多元多維理論來指導教學,初步扭轉課堂教育機會不均等現象的策略,以激發并維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推動教育的和諧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英語課堂;教育機會均等
在我國基礎教育的每個階段,教育機會均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育過程公平體現在學校內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中。然而,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有的學校仍然以相同或類似的標準來要求和培養學生,有的教師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單純地以分數來衡量學生,導致學生無法得到真正均等的教育機會。師范教學培養的是有優秀的專業素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機智的教育智慧的未來教師,將來承擔著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孩子的重任。我們也期待著這些未來的教師將教育機會均等理念運用在將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推動教育的和諧發展。因此,在師范教學中如何使用多元多維理念評價學生,使學生享有平等的課堂教育機會,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成了廣大教師關注的課題。
1.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機會均等是指起點平等、過程機會平等和最終目標的平等。起點均等指所有學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過程均等指學校統一提供教學條件、教學設備、教師等教學資源,教師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符合他們實際的學習指導,給學生以符合他們能力的適當的教育,以確保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最終目標的平等指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取得學習成功的機會。
2.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肢體動覺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等8個方面的智能。這一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8種智能,發揮的程度各不相同,個體之間存在著智能不平衡和個體差異;多元多維的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相對獨立地表現在個體的不同方面。因此,教學過程中評價一個學生也應該包含多個方面,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合作交際能力等都可以是評價的內容。多元智能理論運用于各個層次的教學實踐,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發生一定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課堂教育機會均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年制師范學校招收的生源為初中生,英語課程是五年制師范各專業必修的文化基礎課程。《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不僅應幫助學生打好夠用、實用的語言基礎,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語言技能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英語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币蚨?,五年制師范英語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重視語言技能的同時,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讓學生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筆者利用平時教學和校內外公開課的機會,通過調查問卷、座談等方式,對不同年級80名學生和20名英語教師就教師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和方式、教師和不同層次學生交流的情況、師生課堂互動情況等進行了有關調查。教師課堂上給予各個學生的教育機會不均等情況,主要表現如下:
1.教師更多關注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而忽視那些所謂的學困生
90%的教師更喜歡提問那些思維反應靈敏、口語相對比較流利、積極活躍的學生;相對忽視學習成績差、沒有明顯性格特點和學習亮點的學生;提供較多機會給那些積極好學、討人喜歡的學生或學生干部;提供較多機會給善于表達和配合的女生;95%的教師相對傾向于那些基礎好、責任心強的學生;30%的教師認為學困生差得不可理喻,懶得管理或基本忽視他們。
2.課堂提問方式和內容不同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只能和有限的學生進行互動,而無法顧及全體學生。師生之間互動內容因人而異。教師與成績較好的學生互動持續時間較長,而與學困生的互動持續時間較短。當學困生沒有給出理想答案時,教師會給予一定的解釋、提示、擴充,通過啟發、重復或者換一種提問的方法來引導他們的回答。有的教師因為學困生不能較好地回答課堂提問,就認為提問學困生拖延課堂時間,索性不問或少提問。學困生沒有機會參與較為復雜的問題互動。
3.教室座位的安排不合理
有些教師把優等生或有望升學的孩子安排在教室座位第一排或前幾排,學困生則被安排在邊排或后排。
4.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時有發生
有的教師因為多年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壓力大,家庭和工作兩難兼顧,產生一定的倦怠情緒,教學沒有激情,教學模式單一,工作沒有創新。這種情緒影響到他們對課堂互動的掌控,更使得他們無法兼顧引導每個學生。
綜上所述,師范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教師教學模式單一,師生缺乏多元多維的評價意識、評價方式不合理,教師在長期教學中對學生持有固有印象,大班授課,教師的職業倦怠,教師因學生家庭背景而影響對學生的認識等影響課堂上學生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如何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采用多元多維評價理論促成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倡導有效課堂,提升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成了師范英語教師亟須考慮并解決的問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能力培養的關系。”作為教育的重要一環,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動態交往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并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更要給予每個學生公平教育的機會。
目前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因各方面原因,我們還無法做到絕對的課堂教育機會均等,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和學生特點,我們更倡導“教師對所有的學生平等對待,有教無類;對不同的學生差別對待,因材施教;對有特殊教育要求的學生特別對待,讓他們各有發展”。
1.增強師生的課堂教育機會均等的意識和觀念
首先,學校和有關的教育部門要采取行動,多組織培訓工作,組織教師學習理論知識,指導英語教師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克服職業倦怠感,清醒地認識到多元多維的教學評價是正確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式,也是正確評價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育機會均等、促進課堂教學有序進行的需要。學??山o教師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的作用,定期進行觀摩交流教育教學活動,引導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逐漸實施多元多維的教學評價,實現課堂教育機會盡可能均等,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使用多元多維教學評價理念來進行和指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他們才是教學的主體,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讓每個人都享有更多平等的教育機會。
2.改變課堂空間環境,實施小班化教學
教室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場所,其空間環境設計對于促進課堂教育機會均等有一定的影響。課堂上的不公平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所以,課堂環境要設計成適合學習者合作、交流、展示、分享的氛圍,配備各類適合的現代化教學儀器和設備(如電視、電腦、多媒體、實物投影、云平臺等);設置板報、學習園地、專欄、標語等,布置美化教室環境和校園環境;課桌排放可靈活多樣化、人性化,從“秧田式”到“圓桌式”“馬蹄式”;撤去講臺或將講臺置于一角;定時輪換座位,互換合作伙伴。這些都有利于師生有充分的空間討論交流,拉近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距離。
小班化教學是以小班為課堂組織教學的一種模式,人數一般25~30人為宜。班級人數的減少,可以使教師適當關注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增加師生交往機會,加大師生交流頻率,增加單位時間內學生受教育的次數,使每位學生享受均等的教育機會,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使學生的合作學習得以有效進行,更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課堂空間環境的改變和小班化教學,使得教師可以盡可能地觀察每個學生,制定不同的策略來平等對待和引導每個學生,給予每個學生更多平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讓每個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為精彩的自己。
3.以學生為中心,營造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睂W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師生互動、課程、教學的共同創造者。多元智能理論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過程,注重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公平教學”的理念,盡可能給予學生“均等的課堂互動參與機會、均等的課堂互動資源、均等的課堂互動內容和均等的課堂互動時間”。教師首先應該根據學生、教材、教學條件等實際情況,有機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給學生自由想象、探究的空間,為他們營造自由表演、自主表現、主體參與的教學環境。教師要能歌善舞,用表情、手勢、肢體語言等來創設情景,也要善于利用課堂環境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從傳統的接受性學習轉向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教師可利用課上三分鐘時間,適當安排英語兒歌和繞口令;因課文拓展需要介紹引入外國的風俗習慣和節日,讓學生分角色策劃課本劇表演節目或玩英語小游戲等。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和探究合作型等學習模式,不斷嘗試微課或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教與學雙向交流,教學相長,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一系列英語熱身活動時,也要盡可能創造機會,通過交流、介紹、發言和表演等等形式,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并配之以一定的激勵機制,適當進行表揚和獎勵,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更有信心、有興趣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有效的課堂教學,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給予了每個學生更多的機會,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為他們自主學習、展現自己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4.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實施分層互動教學
實施分層互動教學,教師首先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深入了解和分析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需要,分成若干個小組,安排好組長,組員們互幫互學,協作完成團隊任務。
其次,教師要因人而異、因組而異,分層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設計分層的教學內容,因人施教。比如,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7 The Sampler講述的是一個顧客出于善意,想幫助一個經常去布丁店免費品嘗布丁的老人買布丁,卻傷害了老人的自尊心的故事。在教授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如下的分層教學任務和目標:①基礎薄弱的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描述課文圖片、連貫地熟讀課文,掌握重點詞匯;②基礎中等的學生的學習任務是:熟讀并理解課文、以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③基礎扎實、思維敏捷的學生的學習任務是: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自己組建小組,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這一課。最后,全體學生點評課本劇表演,并討論一下問題:Sometimes good intentions will hurt others'dignity.Will you accept such a help which will hurt you?Why or why not?分層時,讓每個同一層次的學生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討論時,把這三個層次的學生根據需要拆分組合,以思維活躍的學生帶動中等層次和基礎薄弱的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激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所有潛能,讓他們在學習中快樂成長。
最后,教師要采用多元多維的教學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以往以分數為主的終結性評價(考試和測驗)并不能完全正確反映一個學生的知識能力、學習過程和學習情感態度等。為了全面、合理、準確地評價一個學生,教師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如:課堂表現、課堂即興評價、體態語言評價、小組合作評價、學生自評及互評的方式),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建立獨特的個人成長檔案。學生可以根據記錄內容,及時了解學習生涯中學習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變化,及時調整,不斷進步,在成長和提高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長快樂和成功喜悅。比如,在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7 The Sampler的分層教學中,對于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展示的學習成果,筆者都給予了相應的課堂即興評價,更關注學生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鼓勵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學會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
分層互動教學合理利用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充分發揮組員的合作意識,增強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任務,每個學生都盡情地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多元多維的課堂教學是以促進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機會均等、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多元多維評價學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推動英語課堂教育機會均等,反映了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它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予每個學生均等的互動參與機會、互動時間、互動資源、互動內容等,真正發揮多元化評價的作用,能有效激勵學生,增強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促成課堂教學機會均等,促進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
但我們也認識到,教育機會均等是相對的。盡管不能完全消除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現象,但可以盡可能縮小這些差異。只要教師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持之以恒,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多元多維評價每個學生,就使真正實現課堂教育機會均等成為可能。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9.
[3]韓麗萍.大學英語多元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廣東技術師范學,2009,30(5):125-127.
[4]劉旭輝.教育機會均等思想對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的啟示[J].大家,2010,(7):214.
[5]王強.課堂教學互動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2,(1):23-26.
[6]石中英.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及其政策意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4):3-4.
[7]程曉樵.課堂互動中的機會均等[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編輯:秦俊嫄)
G712
A
1671-0568(2016)29-0105-03
沈冬妮,教育碩士,江蘇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