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姣 周 艷 譚志斌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測評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為例
雷 姣 周 艷 譚志斌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在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所遭遇的就業難或就業的不確定性,除了藝術類大學生勞動力市場的自身特點外,與其就業能力素質有密切關系,在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模型研究中,我們構建了學院表演藝術、藝術設計、廣播影視類高職藝術類大學生核心能力素質模型理論框架,將高職藝術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就業能力素質大體分為三個方面: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并根據不同的藝術類專業特點,設計了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測評系統題庫。本文將以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為例,從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測評系統的角度就這一問題進行簡要研究。
藝術類大學生 就業能力素質 測評分析 對策研究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緊張,2016年全國畢業生人數達到了765萬,比去年增加了16萬,全國大背景就業難,10年來藝考生翻了30多倍,多半畢業及失業或轉行。就業難,除了人才市場相對飽和外,和許多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并不具備從業的基本能力素質不無關系。本研究以藝術類專業畢業生作為測評對象,通過測評發現,他們自我認知的就業能力總體水平比較高,在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藝術創新創造能力等方面的表現愈好,其就業能力愈強。依據測評,大學生急需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學院應結合行業的特點和社會需求以及藝術類大學生特性,調整專業設置或招生計劃,推進教學改革,拓寬校企合作的思路,把實習實訓、實踐運用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測評對象
本測評以湖南藝術職業學院藝術類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重點抽取了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舞蹈系、影視系表演藝術、藝術設計、廣播影視等專業群的畢業生進行調查。
2.測評系統編制、設計
本研究測評系統工具為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測評系統。綜合分析了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測評的相關研究,結合用人單位和學院的實際情況,將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素質能力測評分為三個部分來研究,分別為: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每種能力又細分為很多種能力。
3.系統施測
為使施測的信息盡可能真實可信,在被施測填答前,告知該 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強調測評填答注意事項。答疑解惑,并當場提交測評結果。本次參與測評人數為200人,其中戲劇系20人,音樂系40人,美術系60人,舞蹈系20人,影視系60人,實際回收190分,回收率95%。
1.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普遍認為自身就業能力總體水平比較高。
測評結果發現,藝術類專業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就業能力總體水平比較高,三個方面的能力均處于較高水平的表現等級。大部分學生能夠刻苦學習,每天自學時間達到2-3小時的學生比例占40%左右,2小時的學生比例為60%,大部分學生認為自身文化和專業學習能力強,能夠很好地與老師互動,當場消化老師的上課內容;積極參加社團和學生會組織的學生比例達到了70%以上;善于與人溝通的學生比例達到了60%;60%的學生認為自己藝術創新創造能力強,經常有超常規的想法并付諸實施。
2.影響藝術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素質的重要因素
(1)專業和文化學習成績對就業能力素質的影響
測評發現,6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將來求職的過程中最具競爭力的是專業和文化學習成績,絕大多數的同學認為專業和文化學習成績對就業非常重要。高等藝術職業教育培養的高素質實用性技藝人才,不但具有與高等藝術教育相適應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更具有較強的舞臺表演能力,學生通過舞臺實踐,提高自己的專業表演能力、應變能力、展示能力,使表演作品富有生命力,將作品、表演者、觀眾融為一體。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使藝術類學生縮短適應期和經驗積累期,畢業即能有效就業。
(2)相關專業實習經歷對就業能力素質的影響
測評發現,65%以上的學生認為相關專業實習經歷對就業很重要,藝術類專業大學生離開學校后的實習之路比其他技能型專業更加依賴企業和藝術團體的培養和全方位支持,深度校企合作使得企業和藝術團體在人才教育培養階段就能夠加強了解,挖掘選拔合適的有潛力學生,找到更契合的培養方向,以提升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科學的校企合作管理,既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素質,提高學院整體就業率,又可提升學院的辦學聲譽。
(3)社會實踐活動對就業能力素質的影響
測評結果表明,55%以上的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學院學生會、社團、班委開展的各項有意義的活動。藝術類院校因其生源的特殊性,使得學校教育工作的難度更大,更難得立竿見影,要切實采取學生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形式開展教育工作,在潛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依托學社聯等組織大力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思想,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
(4)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教育對就業能力素質的影響
測評發現,70%以上的藝術類專業畢業生認為學院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對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素質非常有必要,但是還要更加凸顯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兼顧個性化和標準化。
從研究結果來看,藝術類專業學生亟需通過恰當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學院應結合行業的特點和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或招生計劃,推進教學改革,拓寬校企合作的思路,把實踐運用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建議
(1)學習能力是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主要表現為缺乏持續學習的熱情,不懂得通過評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來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更不善于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來達成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優秀的學習能力,以終身學習的理念督促和激勵自己,是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應當堅持的自我提升和發展的方向。
(2)在團隊合作能力方面,藝術類專業學生要把學習如何與團隊成員相處作為一門必修課,要學會在加入一個團隊時首先對團隊成員的脾氣、秉性、行為方式等等作一番了解,做到面對問題時及時進行雙向溝通與交流,在權衡集體與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幫助團隊化解沖突,解決問題。把握和處理好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團隊工作效率。
(3)就藝術創新與創造能力而言,藝術類專業學生思維活躍,在面臨問題時,喜歡創造性地尋求可能的解決辦法,但是卻不善于將想法落實于行動,切實有效地推進方法的執行。藝術類專業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有意識地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問題時保持鎮定,在冷靜的狀態下分析問題原因,而后尋找適當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4)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藝術類專業學生對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稍顯缺乏自信,并且不太善于調控個人情緒,不太擅長于計劃和管理自己的時間、人力、財力以及其他資源來達成目標。每個人自信心的建立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藝術類專業學生要充分利用課堂、課外活動,與老師和同學們充分交流,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樹立自己的自信心。充分利用學院心理健康中心,向專業人士咨詢,獲取最適合自己的答案。面對學習和生活,要學會做好時間、財務管理。
2.對藝術院校的建議
(1)激發學生的原動力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激發教師隊伍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打造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重中之重。
必須持續宣傳繁榮的文化藝術事業、描繪美好未來場景、發揮優秀藝術家和明星學生的標桿作用,使藝術類專業學生對未來的事業發展充滿期望,乃至成為自身成長和發展的動力,對于教師而言,湖南省作為文化大省,政府高度重視藝術人才的培養,應該要抓住政策機遇,通過多種形式增強教師隊伍的使命感,教師隊伍的使命感是教師隊伍持續進步的根本動力。
在學生價值觀培養上,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思想,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藝術類院校因其生源的特殊性,使得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更大,德育工作更難得立竿見影,要切實采取學生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形式開展德育工作,在潛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要大力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把倡導的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體現新時期藝術類學生和院校的精神風貌。
(2)必須選擇適合學院、就業單位和學生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平衡藝術超越生活的特殊性、學院條件和實際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
藝術類院校也是多年以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各學校實際不斷探索總結而成,在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狀況下,在保障藝術的個性化、創新性的前提下,持續不斷地輸送符合社會需求的藝術類人才,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培養模式,不斷探索符合院校自身實際的培養方案并不斷改善提高。
(3)必須以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為方向,兼顧個性化和標準化、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堅持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才能為藝術類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藝術類學生的能力素質模型是這些要求的具體體現,可以有效指導課程體系的設置,通過課程體系設置的改善我們可以看到實際的培養效果,對藝術類人才進一步的跟蹤評價,又可以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動態調整能力素質要求,最終形成PDCA循環,為課程體系的最優化配置提供數據和實證基礎。
(4)著力建設滿足學生訓練需要的軟硬件設施,大力實施“課堂+舞臺”教學模式。
舞臺表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活動,其表演作品融合了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更涉及到舞美設計、布景造型、服裝設計等多個環節。學生通過舞臺實踐,提高自己的專業表演能力、應變能力、展示能力,使表演作品富有生命力,將作品、表演者、觀眾融為一體。只有這樣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藝術類大學生縮短適應期和經驗積累期,畢業即能有效就業。
(5)必須堅持“教育名師+就業專家”的師資建設理念,建設一支與時俱進、專業指導與就業指導雙優、結構合理的專業藝術教師隊伍,是藝術類學生具備擅專業、長就業、愛事業的高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關鍵。
藝術院校必須抓緊進行教師自身的技能培養,著力調整教師結構,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建立和完善與教育教學過程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相適應的教師管理制度,通過招考、調配、培訓以及聘請兼職教師等措施,補充教師數量,改善教師結構,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提高專業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比例。
(6)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是藝術類人才的優良就業途徑。
校企合作一是提升了學校的辦學質量,表現在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了提升,鍛造壯大了理論與實踐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促進了教學改革等。二是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質量。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科學的校企合作管理,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提升了學校的辦學聲譽。
藝術類人才離開學校后的成長之路比其他技能型專業更加依賴企業和藝術團體的培養和全方位支持,深度合作使得企業和藝術團體在人才教育培養階段就能夠加強了解,挖掘選拔合適的潛力學生,找到更契合的培養方向,有效縮短人才成長期。
(1)尹 濤,許海川,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分析[J].魅力中國,2010(10).
(2)傅進軍,大學生就業力促進與職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胡顯芝,大學生綜合智能評價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重慶大學,2005.
(4)胡尊利,劉朔,程愛霞,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8(8).
(5)宋洪峰,王藝妮,人力資源勝任力概念分析與對比[J].人才資源開發,2007(4).
(6)馮明,尹明鑫,勝任力模型的建構方法綜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7(9).
(7)陳非,趙西萍,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勝任特征模型初探[J].中國人才,2009(5).
雷姣:高級政工師,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就業指導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就業與職業指導;
周艷:副教授,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師,研究方向:職業生涯規劃;
譚志斌:副教授,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師,研究方向:就業權益保護。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大中專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專項課題“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的探索”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4BJC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