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辛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虹橋第二小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90)
閱讀無處不在
劉 辛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虹橋第二小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90)
眾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調動學生內在的潛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也可以說興趣是閱讀的內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時間讀,所以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效率,關鍵還在于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作為一名老師,我同樣重視學生的閱讀,我覺得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只是重視課本,培養學生要讀書,愛讀書的習慣是最重要的,怎么才能讓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呢?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開始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 語文情境 課間活動
首先,身為教師應該以身作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中引經據典,妙語連珠,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很羨慕。因勢利導,告訴他們多看書,就會積累很多知識,書是知識的源泉,有的孩子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光靠孩子和老師,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是不行的。試想一個沒有書的家庭,父母每天打麻將,孩子能愛看書?在家長會上,我請求他們給孩子創造讀書的條件,為孩子創造一個在什么地方都能打開書本的家庭環境,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讀書區。我把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一句經典的話:“如果說想要孩子喜歡看書,首先你要看書。”告訴他們。即使你不想看書,也要拿本書,假裝在那里看,看得異常認真。父母要在家里制造讀書的氛圍,孩子就會耳濡目染。期望他們最好每天在睡前自己看一會書,或者和孩子一起做親子共讀,日復一日的以自身的影響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其次,精心創設語文情境,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一年級的時候,在寒假即將來臨之前,向孩子推薦了一本孫幼軍的童話書《小豬西里呼嚕》。先利用題目讓他們質疑,然后出示文中一段有意思的文字讓他們邊讀邊想象。接著指導他們看目錄,再出示書中一些有意思的圖片,讓他們編故事,逗得他們心癢癢的,再告訴他們書里還有很多個有意思的事。他們就爭先恐后的去讀了。隨著年紀的增長,推薦他們看書的同時,還布置作業,老師設計了讀書表格,讓他們填寫幫他們積累資料。在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視、聽等方面給學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創設有趣的閱讀教學情境,像《坐井觀天》、《陶罐和鐵罐》、《皇帝的新裝》等課文之前先布置孩子們查找與課文與關的書和資料進行鏈接。課中讓學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進行分角色表演,或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在編一編、演一演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從而達到享受閱讀的樂趣。學校與家庭一樣,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同樣重要,班級建立了圖書角,學生時時處處都有書看,在書香氛圍濃郁的教室里讓學生學會靜下心來讀書。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也不失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好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班級經常開展朗讀比賽、開展讀書會、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會,展示優秀讀書筆記,參加學校知識競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間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從而讓學生自覺進行課內外閱讀。這樣既達到了訓練閱讀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當然,面對繁重的課程壓力,我們不可能時時都有這樣整塊的時間來培養學生,所以利用課前三分鐘就是我的另一項嘗試。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念一段自己摘抄的優美語段,不僅能增加語匯的積累,又能促進學生在課外自覺認真的閱讀。
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出色片斷是我對學生一直不變的要求,每個學生手里都有一個精美獨特的“采蜜本”。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將課文中優雅的詞語、出色句段積累下來,既培養學生對好詞佳句的敏感,又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每天通過檢查,使之落實,并且隨時應用,隨時交流。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以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習慣。閱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圈點勾畫和作批注的習慣。“圈點勾畫”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效率,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揣摩研讀文章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閱讀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課外拓展是必要的,但同時做為老師,我們更應該重視課堂教學。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把閱讀的一般過程教給學生。例如在初步理解階段,要了解文章內容梗概,遇到障礙自查工具書,把閱讀的一般過程教給學生。例如,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跟同學互相討論;聯系自己實際進一步吸收,學用結合。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就能獨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規律,舉一反三,所以教師把閱讀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就能獨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規律,舉一反三。
課外課內閱讀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看書中的插圖,看后說說插圖中介紹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最后有沒有找到媽媽?由于學生在以前早就聽到過這個故事,況且課文的插圖就是故事情節的體現,所以學生說得非常生動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緊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就這樣由圖像信息,轉化為文字符號,同時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對讀懂課文,理解字詞句都是大有裨益的。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會不斷提高。我粗略的統計了一下班級孩子的讀書情況,大致分三層,能力較弱的孩子不怎么喜歡讀書,從一年級到現在也讀了十六、七本書,大約占25%左右;大多數孩子很喜歡讀書,除了寒暑假大家推薦的書目,大多數涉獵了自然科學,偉人故事,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的經典的古詩文,大約有五六十本。大約占50%左右。還有大約25%的孩子異常喜歡讀書,課間、午間總能看到他們捧著書看,他們看的內容就更廣泛了,有人物傳記、神話故事,世界名著,中國對聯、素質百科和訂閱的期刊等100多本,200多萬字,可比高年級的孩子的閱讀量了,要是堅持下去,真是了不得啊!
以上是一直在和各位老師探討怎么讀的問題,其實讀什么更重要。比如低年級提倡親子共讀,讀物內容不易過深,圖文結合最好。孩子的形象思維會得到快速發展。中年級的孩子除了關注故事性以外,還可以加入歷史、知識導讀,等到了高年級我就提倡孩子們走進經典,多讀名著了。現在班里能力強的孩子,就已經開始閱讀《三國》、《紅樓夢》、《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愛的教育》等經典名著了,并且經常喜歡與我侃侃而談,談感受,談人物,談對事件的看法。有的孩子見地頗深,很令我欣慰。衷心的希望孩子們徜徉在書的海洋里,汲取知識的營養,將來成為有修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