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苗
(鄞州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寧波 315103)
跟隨中職語文教材學習愛
謝 苗
(鄞州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寧波 315103)
對中職生開展愛情教育的必要性已不言而喻,語文課作為最適合進行愛情熏陶的課程,必將擔當起這一重任。立足中職語文教材,我們對中職學生的愛情教育能做些什么,這么做的意義又何在;基于中職語文教材的愛情教育怎樣做才算恰當、適度。這些都是本文要講但是并不一定都能講清的問題。
中職語文 愛情教育 愛情真諦 愛情要求
愛情是健康、純潔、美好的。中職學生由于身心的發展,對愛情充滿了好奇、期待和幻想。但是真正的愛情究竟是怎樣的,偉大的愛情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愛情的本質如何,他們卻所知甚少。對此置之不理、避而不談,或者說聽之任之,都不是理想的選擇,往往會導致部分學生在不知愛為何物的情況下,盲目嘗試愛情,身心受創。“在現實生活中走向兩個極端:其一,對愛情無知,感情荒漠化;其二,愛情泛濫,過早嘗試‘性'”[1]。
在中職學習生涯中開展愛情教育,不是鼓勵中職學生盲目、沖動地投入愛情,而是直面愛情,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滿足學生對愛情的好奇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情;進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理解愛情的神圣美好來自于責任、尊重、包容;最后為愛情做好準備,盡自己所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更理性、不沖動,更多的責任、尊重、包容和理解。
在中職學習生涯的所有課程中,沒有比語文這一人文學科更適合對中職學生進行愛情教育了。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指出:“……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與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可見,中職語文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質勞動者”[2]。
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的開放,入選中職語文教材的關于愛情的優秀篇目已經不在少數。如果能利用這些優秀愛情篇目,潛移默化地對中職學生進行恰當、適度的愛情教育,勢必事半功倍,讓學生在文學熏陶中提高審美,健全人格。
1.理解愛之真諦——愛情啟蒙
從語文教材中的優秀愛情篇目中,正確認識愛情,理解愛之真諦,這是語文課堂開展愛情教育的第一步——愛情啟蒙。
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愛是《林黛玉進賈府》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初見時心有靈犀的似曾相識,愛是《邊城》中翠翠面對儺送杳無音訊的離去時無望卻執著的等待,愛是《靜女》中少年在心上人遲遲不出現時的拿著信物愛屋及烏,愛是《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的不忍離去,愛是《永遠的蝴蝶》中瞬間就是永恒的難忘飛舞,是《項鏈》中的責任與患難與共,是《荷花淀》《雪山上的紅蓋頭》中超越小我、心有家國的大愛……
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偉大的愛情,才可能理解愛的神圣,才會在愛之前慎重、理智,“才能在愛情悄悄來臨時克服狂熱和沖動,保持從容與坦蕩”[3],從而才能保持愛情純潔美好的本來面目。
2.樹立健康的愛情觀——愛情引導
(1)平等獨立是愛情的基礎——《致橡樹》
“愛情教育最為根本的目的即是:倡導平等忠誠的愛情觀。”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并不這么認為,尤其是漂亮女生。社會上的很多不良輿論讓她們相信,女人可以依附男人,獲得愛情。要知道,無論男女,沒有獨立平等為基礎,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愛情可言。
女詩人舒婷早在1979年就在《致橡樹》一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愛情平等重要性的理解,擯棄凌霄花的攀附、鳥兒的單相思、泉源日光春雨的一味付出和險峰的花瓶似的襯托,呼喚現代女性勇敢成為橡樹(象征男子)身旁的一課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樣的平等站立,才有可能“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也才有“互相致意”、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可能。立足文本,深刻理解愛情中平等的重要性,糾正錯誤的愛情觀。
《致橡樹》課后,可推薦閱讀《簡愛》,進一步體會平等是愛情的基礎。簡愛說:“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進入墳墓站在上帝面前一樣。”[4]
(2)奉獻忠誠是愛情的前提——《我愿意是急流》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我愿意是急流》中為我們作出了愛情奉獻的典范,“詩人用袒露的胸懷,赤誠的心靈,向自己的愛人表白愛情”[5]。全詩共五節,開頭都采用“我愿意……”的格式,詩人把自己說成“急流”“荒林”“廢墟”“云朵”“破旗”,把愛人比作“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夕陽”,形象地描繪了相愛雙方相伴相隨的親密關系。為了愛情,為了長相廝守,“我”有可能獻出一切的勇氣和力量。在對愛情的奉獻上,這首詩達到了巔峰,具有極其強烈的感人力量。五組意象,相互對照,只要愛人悠閑快樂,詩人甘愿面對崎嶇、承受痛苦。正是這樣熾烈的愛情宣言,鼓動了與裴多菲身份地位懸殊的尤利婭沖破父親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詩人走進了婚禮的殿堂[6]。
通過學習這首愛情詩,讓學生體會,愛情不是嘴上說說,也不是簡單獲得,只有真誠的奉獻付出自身的努力,以忠貞的態度忘我投入,方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愛情[7]。
課后推薦學生閱讀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歌《當你老了》,深刻理解什么樣的愛才算堅貞,才算忠誠。
(3)責任擔當是愛情的基石——《項鏈》
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也有愛情?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確實,愛情并不是《項鏈》要重點表達或者我們要重點解讀的;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能在《項鏈》中看到愛情。
路瓦栽一定很愛馬蒂爾德,否則他不會“得意洋洋”地拿夜會的請柬來討好她,不會一看她“惱怒”“不耐煩”就“結結巴巴”,看見妻子哭就“驚慌失措”連話都說不清了,不會因為她的難受而“難受”,更不會放棄自己辛苦存下“預備買一桿獵槍”的款子,即使不舍得“臉色發白”也要忍痛答應給她四百法郎去做一條新裙子。
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對他們愛情最大考驗的丟項鏈事件發生后,路瓦栽并沒有一走了之,而是堅定地站在馬蒂爾德一邊(甚至前面),毅然承擔了因馬蒂爾德個人失誤而欠下的巨大債務:“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決然說:‘應該想法賠償這件首飾了。'”“他開始借錢了。”“她丈夫一天到晚就給一個商人謄寫賬目,常常到了深夜還在抄寫五個銅子一頁的書稿。”俗話還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可怕的債務償還了整整十年,歲月和辛勞還把馬蒂爾德變成了“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然而到小說結束,讀者還是沒有聽到他倆分手的消息。千萬不要把路瓦栽的堅守當成理所當然,試想這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我們當下,發生在我們身邊,你就可以理解他的難能可貴。是什么促成了路瓦栽的堅守?對愛情的責任與擔當!
3.明確愛情的具體要求——愛情準備
莫里哀說:“愛情是偉大的導師,她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在中職語文課堂開展愛情教育的目的并不是鼓勵學生盲目投入愛情,而是在理解愛情的真諦、把握愛情要義的基礎上,在愛情來臨之前為未來做好積極準備——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雎》中就曾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指體貌之美,“淑女”則言德行之善,即內外兼修;“君子”亦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致橡樹》中的女子先要成為樹(獨立);《一棵開花的樹》則要求女子開滿花(優秀、美好)。《項鏈》中要求男子在愛情中如路瓦栽一樣有責任能擔當,《我愿意是急流》中詩人裴多菲更是甘心為愛奉獻所有,《荷花淀》中的水生們胸有家國、粗中有細……
“愛,不是糊涂的愛;教,更不是盲目的教。”[8]直面中職學生愛情教育,讓他們跟隨語文教材中的優秀愛情篇章,在語文課堂的美的熏陶中,得到愛情的啟蒙,理解愛情的真諦,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并在實際生活中為未來的愛做好積極的準備。
[1]曾宏燕.愛,你準備好了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蘇霍姆林斯基. 愛情的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嚴芳. 以語文教材為載體對中職生愛情觀教育的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2010.
[4]陳芳.以語文教材為載體的中職生愛情觀教育研究[D].寧波大學,2015
[5]劉春音、葉豐海.不要對愛情欲語還休——中職生愛情教育探究. [J]科教文匯,2010(09)
[6]陸海云.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愛情教育[J].職業教育,2013(02)
[7] 胡少晉.談中職語文課中的愛情觀啟蒙與引導[J].職業研究教育.2013(12)
[8] 余慶、孫祖碧.試析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愛情教育[J].都市家教,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