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云
(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 江蘇宜興 214251)
新課標下高中德育的困境及對策研究
史建云
(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 江蘇宜興 214251)
本文從闡述當前高中德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出發,從更新德育理念,豐富德育手段;完善各項制度,調動學生主體性;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做好潛移默化;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四個方面談了增強高中德育實效性的對策。
高中德育 現狀 對策
1.德育的政治目的太突出
當前,高中德育的主陣地是政治課。教學內容主要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基本國情與形勢政策等與政治相關的范圍,而與高中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等領域則較少涉及。在某種程度上,高中德育更多地變成了一種政治宣講,德育目的成了要把學生變成為一個“政治素質過硬”的人而非“懂得生活規范”的人。
2.德育內容遠離生活,空洞乏味
由于德育內容與生活缺乏關聯性,高中生自身在生活中的所遇所見與德育內容相契合的少之又少,高中德育給予學生一種假、大、空的印象,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上德育內容在文字表述上愛說教,只給予學生行為的標準而不對“為什么要這樣做”作解釋,更讓高中學生對道德教育提不起興趣,德育在高中學生身上難以取得實效。
3.德育的教育手段過于單一
現階段多數高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仍舊堅持灌輸這一傳統教學方法,老師們“曉之以理”有余,“動之以情”不足。德育的工具局限在教材、有限的影音資料、教學軟件上;地點局限在課堂上;時間局限在上課時。通常情景是:老師拿著相關教材站在講臺宣講,學生們坐在位置上,一語不發地默默接受。就算是討論課,愿意發言的學生也只是少數幾個人。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平等的對話和交流。
4.德育沒有完善的考評體系,考核走形式
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存在,重智育,輕德育在現今高中階段是普遍存在的傾向。高中德育目前仍沒有形成一個完善、有效、可操作的考評體系。在高考的壓力下,學校為了用升學率來提高自身聲譽,往往要求把學生成績與教師的獎金發放、職稱晉升直接掛鉤,在這樣的環境下,高中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也不可避免地成為老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的工具課。德育過程變為了純粹、說教式的知識傳授。
5.部分德育工作者的素質有待提高
德育工作者素質的高低對德育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中學的老師不僅要把自己的學識傳授給學生們,還要在生活和教學中嚴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品行去影響、引導學生;以自己的胸懷關懷、溫暖學生。但有的老師在德育過程中“硬的多、軟的少,罰的多、獎的少,虛的多、實的少,批評多、表揚少,扣分多、加分少,強迫多、引導少,對后進生態度粗暴,動輒訓斥、體罰甚至停課,致使學生產生消極對抗情緒;對行為有偏差的學生,不能及時與其家長聯系,錯失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佳時機。”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學生容易產生逆反情緒,讓中學德育難以取得實效。
1.更新德育理念,豐富德育手段
學校領導應樹立“德育首位”的理念,加大對學校德育的投入,對學生既要育才更要育德,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既做學生循循善誘的師長,又做學生和藹可親的朋友;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力,豐富課堂教學手段,運用價值判斷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去探索知識,了解知識,懂得怎么運用知識,知道怎么去判斷對與錯,讓德育工作真正起到春風化雨的功效。教材編寫者應聯系實際,讓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既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又貼近生活,能讓學生喜歡讀,讓他們覺得學之有益,樂于探究。
2.完善各項制度,調動學生主體性
要讓高中德育真正取得實效,就必須重視外因內因兩個層面。高中德育的教育理念再先進,教材再新穎,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再高,運用的教育方法再妥當,都只是外因層面,高中德育內容不會因為這些的不斷發展完善就能入學生的腦和心。所有德育內容,只有學生自己把它們內化了,才能形成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質,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對事物的判斷,外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因此,學校不僅要在學習中,更要在生活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校應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各種競賽,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例如,讓學生會檢查早晚自習紀律,檢查做操出勤情況等,調動廣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另外學校還應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實踐依然是青年獲得真才實學、全面提高素質的大課堂”,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觸社會,適應社會,能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政治認識。
3.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
整潔、優美、蘊含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是增強德育實效性不可或缺條件。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校園環境能夠起到無聲的德育功效。教室走廊墻壁上精選的名人名言;校園墻壁上醒目的校風、校訓;語言精美的標語牌,內容豐富的黑板報;花園中矗立的名人雕塑;建筑物、休閑場所寓意深遠的命名;不但能讓事物本身成為校園的風景,更能讓學生與高雅文化為伴,在品味中汲取內涵,在欣賞中深化信念,讓道德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4.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
“正值長知識長才干時期的青少年,可塑性極強,但學生階段,青少年自理、自控能力較弱,對自身思想修養認識不足,個人的思想行為受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的影響極大,所處的環境、教育導向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成長。”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和改進高中德育工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多管齊下。家庭和社會要關心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消除不良生活工作習慣、社會歪風邪氣對學生思想道德政治認識的影響,逐步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網絡,高中學生道德品質才能得到實質上的提高,高中德育才能取得實效。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 10- 24(1).
[2]李啟平.中學德育工作的難點及對策[J].教育革新,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