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楚慧
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創新研究
□鄢楚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農村“兩權”抵押打開政策閘門,2015年以來“兩權”抵押試點工作全面推開,為盤活農村資源注入了新鮮動力。本文針對“兩權”抵押貸款面臨的瓶頸和困境,探索農行深化“兩權”抵押融資服務的創新路徑。
一是深化“三農”服務的有力抓手。隨著“四化同步”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逐漸步入快車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向產業化、專業化、集約化方向演進,無論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盤活農村存量資源、資金、資產,是滿足農村資金需求的重要途徑。開展“兩權”抵押貸款,挖掘農村土地資源效能,解決農村市場融資難問題,是農業銀行加大“三農”金融服務力度新的支撐點。
二是加快轉型創新的重要實踐。市場對金融服務的要求日趨多元化、精準化、高端化。農行在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必須積極打造轉型發展新模式。特別是在金融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市場,更要在產品服務創新上持續發力。“兩權”抵押貸款是國家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為農行加快轉型創新提供了重要契機,通過“兩權”抵押貸款的實踐探索,可以開辟轉型路徑、積累創新經驗、夯實發展根基。
三是拓展盈利空間的有利機遇。“兩權”抵押貸款是國家在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推出的重大政策工程,旨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加農業生產中長期和規模化經營的資金投入。據測算,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市場空間可達280億元人民幣,加上農村宅基地和農地使用權的確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數千億元。開展“兩權”抵押貸款既是落實國家號召的客觀要求,也是能夠帶來長期穩定收入來源的新興利潤增長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
一是“兩權”抵押信貸產品體系有待完善。現有金融機構缺乏成熟的“兩權”抵押信貸產品體系,往往在審批流程、貸款規模、利率定價、貸款期限等環節簡單框套其他涉農信貸產品運作模式。此外,多數金融機構沒有充分認識到“兩權”抵押貸款的重要性,在市場參與深度、產品研發力度、服務配套程度等方面都未能跟上時代步伐,農地金融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
二是缺乏科學準確的農地價值評估機制。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土地僅僅在村民內部流轉,因此缺乏可參考的“市場價格”,貸款行在評估用于抵押貸款的“兩權”財產價值時也缺少專業資質評估人員和成熟技術,缺乏科學、規范、準確的操作方法和評估標準,農村“兩權”的公允價值難以體現,制約“兩權”抵押貸款的效用發揮。
三是抵押物處置變現難度較大。現行《物權法》、《擔保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對“兩權”權屬識別、抵押交易、用途變更等方面具有諸多限制性約束條款,導致農村“兩權”登記、流轉、交易機制缺位,更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抵押物處置面臨較大客觀困難。同時,在抵押物處置過程中,國家規定不得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一底線,無法充分保障商業銀行順利實現債權,不利于調動銀行投身“兩權”信貸服務的積極性。
四是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尚不健全。農業生產面臨著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其弱質性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農業生產周期長、盈利能力弱且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兩權”抵押貸款不可避免地帶有高風險屬性,金融機構在開辦此類業務時愈加審慎穩妥。尚未落地的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削弱了商業銀行開展“兩權”抵押貸款的意愿和信心。
(一)優選貸款對象。
一是加強市場調研。組建專門的“兩權”服務小組和客戶經理團隊,發揮編外團委書記紐帶作用,定期對區域內主要行政村摸排走訪,通過細致的調查描繪“生態圖譜”,制定重點客戶名單目錄。二是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關注從事經商、種養等經營產業的農戶,加大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展力度。三是明確準入門檻。確保貸款對象具備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用于抵押的承包土地沒有權屬爭議、依流轉合同取得了土地經營權權屬確認證明等。以是否有穩定的經營性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為標準,精準定位信貸支持對象。
(二)靈活抵押標的。
一是以兩地收益為抵押標的,以農村土地的租金、地上作物收入等流轉收益為抵押物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以農房租金等收益為保證開展農民住房收益保證貸款。二是將宅基地使用權轉換為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實現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或抵押,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
(三)精準評估價值。
一是細化制定評估標準。加快制定農村用地估價標準,對農村土地分類、定級、估價的各個環節明確具體規范細則。二是引入第三方機構。與專業中介評估組織機構合作,借力其獨立的第三方市場化的農村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充分反映農村產權價值。三是發揮農村基層組織作用。加強與農村基層組織和村長、村支書等有威望人士的溝通,準確認定“兩權”的真實歸屬、歸屬形成過程等情況,為準確評估價值提供第一手資料。四是加強專業隊伍建設。精選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信貸經驗足的員工作為重點對象,加強“兩權”抵押評估專業知識學習培訓,理論與實操并舉、“走出去”與“引進來”結合,打造“兩權”評估領域的專家級人才隊伍。
(四)創新業務模式。
一是提高產品針對性。立足農民土地用益物權的財產屬性,設置專屬的貸款利率、期限、額度等,匹配契合“兩權”抵押貸款客戶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最大程度發揮金融引擎作用。二是提高流程效率性。推廣“分級調查、集中審批、高效運作”機制,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優化運作流程,縮短融資鏈條,提高辦貸效率。三是提高服務綜合性。圍繞“兩權”抵押貸款核心,依托擔保、保險、信托、基金等同業機構梯次建立合作聯盟,構筑綜合化金融平臺,進一步拓寬融資服務覆蓋面。
(五)嚴格風險管控。
一是加強風險監測。對“兩權”抵押貸款客戶進行層級細分,從貸款審批、發放到貸后管理全流程監控,定期開展風險排查,確保貸款用途、擔保、還款來源等要素真正落地。二是打通抵押資產處置通道。在保障農戶基本居住權、承包權、優先受讓權和土地持續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探索采取貸款重組、按序清償、協議轉讓、交易平臺掛牌再流轉等多種方式方法處置抵押資產。探索農村產權資產證券化,提高抵押資產流動性。三是推進政府增信機制。強化銀政深度合作,爭取政府風險補償資金支持,在貸款發生違約或處置抵押權出現困難時,取得政府抵押物收購或貸款全額風險補償兜底,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四是參與信用體系共建。借助央行征信系統和農戶信用評級體系,在信用戶、信用鄉鎮和信用村的創建工作中發揮作用,對守信的農戶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等方面給予優惠,推動形成誠信示范效應,改善“兩權”抵押貸款信用環境。
1.吳琦.加快農村“兩權”抵押業務創新[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6-06-08(B02)
2.中國人民銀行赤峰市巴林左旗支行課題組.破除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制度“瓶頸”[J]當代金融家,2016(1):120-121
3.江蘇銀監局課題組.加快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業務試點工作研究[J]現代金融,2016(4):3-6
4.謝敬.農地“兩權”抵押貸款創新的實踐與路徑突破——以江西省贛州市為例[J]海南金融,2015(7):39-42
5.高勇.農村“兩權”抵押問題研究——基于我國部分省市的試點經驗及啟示[J]國際金融,2015(6):22-27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鎮江潤州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