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突發性醫患問題報道之都市報得失
李 丹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100024)
本文以“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為案例,從《瀟湘晨報》《三湘都市報》兩份都市報中選取全部對應報道的樣本,以及以“北醫三院產婦死亡事件”為案例,從《京華時報》《新京報》兩份都市報中選取全部對應報道的樣本,從報道數量、消息來源和視角、報道主題三個方面,報告和研究了都市報對突發性醫患危機的報道之得失,并提出建議。
都市報;醫患關系;產婦死亡
近年來,隨著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積累,醫患關系也開始逐漸緊張起來,更有眾多“醫鬧事件”頻繁發生,輕則影響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重則造成人身傷害。而醫患關系走向僵化的狀況始終沒有好轉,其原因不乏媒體失責因素。在這樣的語境下,以緩和醫患關系為目的,發揮媒體功能就顯得十分重要。
作者簡介:李丹,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在讀碩士。
本文選取2014年8月10日湖南省湘潭市的產婦張某死亡事件(下文簡稱“湘潭產婦死亡事件”)和2016年1月中旬北京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產婦楊某死亡事件(下文簡稱“北醫三院產婦死亡事件”)為案例進行分析。2014年8月10日,湘潭縣27歲的產婦張某在湘潭縣婦幼保健院實施剖宮產手術后死亡,期間,醫生并未及時告知家屬產婦已死亡,并出現醫生不在手術室等非正常狀況,引起輿論廣泛關注。2016年1月11日,產婦楊某在北醫三院經搶救無效死亡,隨后,死者家屬或出現打砸行為,并有其他方面的三份官方文件卷入該事件中,同樣引起輿論關注。這兩個案例同為醫患關系影響下的產婦死亡事件,因而將二者作為同類案例進行分析比較。
本文從報道數量、消息來源和視角、報道主題這三個方面入手,對兩個案例共計20篇的樣本進行研究。
(一)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的報道分析
《瀟湘晨報》對湘潭產婦死亡事件共發稿2篇,即分別于2014年8月14和15日刊登的兩則消息性報道,題目分別為《湘潭一產婦因羊水栓塞搶救無效死亡》和《湘潭產婦死亡最新消息遺體已轉至殯儀館》。消息均來源于湘潭縣委宣傳部、縣衛生局,呈現事實性內容和事件最新進展,信息真實性較高。但兩篇報道都沒有進一步對縣委的官方消息進行核實,也缺乏院方和死者家屬的聲音,更沒有后續報道。
《三湘都市報》對湘潭產婦死亡事件共發稿2篇,即分別于2014年8月14和15日刊登的兩則報道。14日的報道題目為《湘潭縣產婦手術臺死亡事件三問》,分為“三問”部分和事件回放兩個部分。其中,“三問”部分中,死者家屬、院方、市衛生局的聲音均衡,但是該部分消息全篇轉發新華社新華調查,而剩下的事件回放部分與《瀟湘晨報》14日的報道極為相似,疑為湘潭縣委宣傳部或縣衛生局的通稿。15日的報道《產婦手術臺死亡事件“三思”》同來源于新華社。
(二)北醫三院產婦死亡事件的報道分析
《京華時報》和《新京報》對北醫三院產婦死亡事件分別有7篇和9篇報道。
兩家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量呈現出均衡和持續的狀態,包含消息、評論、調查等多種體裁。22日,警方發布消息確認死者家屬的打砸行為,兩家媒體各有1篇消息和1篇報道。以22日為界線,22日之前多為消息性報道,22日之后多為評論以及涉及該事件的專家采訪,符合一般規律。
在消息來源方面,《京華時報》的3篇消息中,院方、死者家屬、衛計委、警方等聲音平衡。《新京報》對院方、死者家屬、中科院理化所、衛計委、警方都有采訪,各方聲音平衡。
主題方面,兩家媒體都關注事件本身的進展,不盲目跟從“紅頭文件”“死者被逼懷孕”等遠離事件中心的輿論焦點。22日警方發布消息后,再次發表評論員文章《孕婦死亡,輿論戰不該“搶跑”法律戰》,提醒受眾法律途徑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以減少輿論審判和媒介審判的傾向。在事件后期,發表了市衛計委和副市長對該事件的看法,表現了政府的高度關注,進行了宏觀引導。
24日《新京報》專訪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從宏觀角度指出對于醫鬧,國家有明確的界定,法律也有明確的要求。26日專欄文章進一步闡述對于醫患失信發生的事件,社會應公正認識,醫院也應客觀解讀。
(三)比較兩個事件的報道
對于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的報道,兩家媒體的報道量不多,絕大多數為轉發其他媒體的報道和來自官方的消息,甚至謄抄通稿。沒有給事件相關方使用表達權的機會,民生話語式微,缺乏深度報道,視角單一,缺乏新聞評論和輿論引導。
對于北醫三院產婦死亡事件,兩家媒體報道數量得當,并遵循先消息后評論,先微觀具體進行新聞評論,后中觀宏觀專訪專家,進行社論的基本規律。消息來源能夠兼顧事件相關各方聲音,充分給予各方表達態度和回應的權利,尊重民生話語。同時善于抓住時機進行輿論引導,疏導受眾情緒,且增加醫藥和法律角度,介紹醫藥常識,普及法律政策,進行相關知識和相關問題的闡述和解釋。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醫患關系的報道有較大程度的改善。但美中不足的是,對于后續報道仍然缺乏。
雖然醫患關系報道有改進傾向,但橫向比較多家紙質媒體,仍然有許多需要堅持和改進的部分。
(一)增加視角,堅持群眾路線
醫患問題本是群眾之間的內部矛盾,因此也應本著貼近群眾的原則,走好群眾路線,依靠群眾自己來解決,走出醫患失信導致醫患沖突、醫患沖突進一步導致醫患失信的怪圈。
(二)真相本位,增強輿論引導
新聞的另一個原則是真實性,而真實性必須圍繞真相,不能偏離真相這一中心。負責任的媒體應當主動驗證所獲得的信息,聽取各方面的說法和回應,保證受眾的知情權,不能單純發表通稿或轉發其他媒體的消息。
(三)抓住時機,妥善疏導情緒
及時性是新聞的又一重要原則。在當前語境下,及時性不僅用于消息性報道,也應指新聞評論的及時性。只有及時有效的新聞評論,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搶占輿論先機,引導受眾情緒,避免不良情緒的積累帶來的失控而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四)豐富議題,增強報道深度
醫患關系問題中常常伴隨著很多專業知識,如醫藥知識、法律知識等,此時媒體有責任充分利用媒體身份聯系資源,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為受眾普及科學知識,進行答疑解惑。記者同時也應該在作出判斷之前盡可能地了解相關知識,避免作出媒介審判,進而形成輿論倒逼的形勢。另外,加強后續報道,也同樣對改善醫患關系有所幫助,能為科學合法解決醫患沖突問題提供范本。
G212
A
1674-8883(2016)12-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