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網絡暴力現象探析
楊 超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20)
現代社會,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網絡暴力產生的真實或潛在的影響,已超越了虛擬社會,波及現實社會中的各方面,它不斷地拷問著公眾的良知、道德的底線與法律的權威。我們必須警惕網絡暴力的肆虐,分析其發展規律,采取措施,防范疏導,盡量避免網絡暴力的發生,創造和諧的網絡環境。
網絡;網絡暴力;媒介素養
我們身處網絡時代,互聯網既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網絡暴力現象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它不可避免地會給當事人帶來了傷害,甚至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出現。
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互聯網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體現與延伸。網絡暴力與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的暴力行為不同,它是借助互聯網的虛擬空間,利用語言和文字等表達方式對他人進行的聲討與攻擊。
在“史上最毒后媽”事件中,網友對沒有任何過錯的“后媽”陳彩詩進行了憤怒的聲討,有說“這是我見過的最沒人性的事”,有罵“后媽禽獸不如”,各種惡毒的語言鋪天蓋地。人言可畏,這些指責和謾罵令陳彩詩備受折磨,幾度欲自殺。網絡暴力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必須加以規范。
在網絡暴力中,最直接和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語言暴力,表現為網民對事件當事人的惡語攻擊、謾罵、侮辱和詛咒。在匿名和自由的保護下,人們不再謹言慎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敗類”等詞匯經常出現在網民對事件的評論中。同時,網絡暴力走下網絡,滲透到現實生活中,成了行為暴力。網民通過“人肉搜索”將當事人的私人信息,如年齡、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私人電話甚至網絡聊天記錄等在網上曝光。當這些隱私被公布后,當事人的現實生活就會被擾亂,有的當事人遭遇匿名電話恐嚇,也會遭遇敲詐勒索。這些所謂維護正義的言論和行為,卻是以暴力的方式展現。
(一)形成網絡暴力的因素
網絡具有匿名性、開放性,為人們提供了平等自由的表達通道。當人們處于匿名的狀態時,可以逃脫法律和道德等有形的約束,因此容易做出超出社會規范的行為。
在“沉默的螺旋”理論假說中,個人因為懼怕孤立而選擇沉默,但網絡的匿名性使個人不再選擇沉默和從眾,而是大膽地表達意見。網民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或是支持多數意見,或是選擇沉默或附和。
網絡社會的虛擬性使法律的控制作用降低。一些人懷著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參與網絡事件,制造事端,催生暴力。與此同時,道德的約束力也在減弱。無論何時,道德規范失去效用都會對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造成危害,危及社會大眾。
(二)網絡暴力的危害
網絡暴力嚴重傷害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在“人肉搜索”之下被無情曝光,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攻擊和侵擾,所承受的壓力和遭受的傷害是人們難以想象的。銅須被“人肉搜索”后,他的姓名、學校、家庭住址、電話甚至QQ聊天記錄都被公布在互聯網中,這給銅須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和傷害。
網絡暴力的起點是所謂的維護正義,但這種本身就充滿著暴力色彩的行為常與原本的出發點背離,將自己標榜的道德底線遠遠拋在腦后。“人肉搜索”將當事人從現實拉到網絡,各種隱私信息在網絡上大面積曝光,給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傷害。這種惡意的信息傳播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網絡暴力在虛擬的互聯網中發生,但事件卻來自于現實社會中的具體事件,盡管它不像現實社會的暴力事件那樣極端化和暴力化,但它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在“艾滋女事件”中,少女患病信息及被公布的279名男性的電話號碼,既對當事人本人造成了傷害,也給現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恐慌。
(一)提高公眾媒介素養
我國公民的媒介素養整體水平偏低,無論成年人還是青少年,幾乎都沒有接受過媒介素養的專業教育。絕大多數人通過“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作出的反應,而是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產生腦海圖景。所謂“擬態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加強媒介素養教育,能夠使上網者尤其是未成年的上網者和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不容易在網絡世界里迷失。
(二)加強政府監管職能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貧富差距大,加劇了社會認同的分化,致使社會情緒不斷郁積并涌向網絡空間,最終發泄。處于弱勢的群體仇富仇官,常常是各種社會不公的信息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再加上網絡推手的造勢,就成了一個又一個熱點事件。治理網絡暴力,政府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維護普通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取代暴力的溝通方式。
(三)加快網絡法制建設
網絡的有序發展需要法律的保障。“道德審判”“人肉搜索”“微博罵戰”“惡意評論”等網絡暴力行為缺少法律的制裁,施暴者不被懲罰,受害者不被保護,促使網絡暴力愈演愈烈。法律在現實生活的權威不應在虛擬世界里失去效力。應該完善立法,促使人們理性地對待網絡事件,防止網絡暴力的發生。相對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信息把關不嚴格,雜亂、歪曲和虛假的信息很容易使網絡輿論產生畸變,滋生流言。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要對于網民的評論要及時把關,刪除帶有淫穢暴力色彩的評論,以技術手段遏制網民的不道德行為,綠化網絡環境。
網絡暴力現象具有極強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網絡暴力的發生,是規范網絡環境、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前提和條件。人與人之間需要最起碼的尊重、信任和關愛,杜絕網絡暴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1]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戴光年,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99-105.
[2] 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56-62.
G206
A
1674-8883(2016)12-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