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華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新聞媒體侵權現象及其法律規制探究
陳雨華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24)
隨著新聞媒體事業的快速發展,其運作模式也越來越完善,功能的發揮也越來越充分,然而與此同時,大量新聞媒體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事件也常見于報刊。因此,如何規制這一現象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從我國當前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相關法律規制著手,詳細闡析了我國新聞侵權相關立法的缺陷,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
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缺陷;完善
對于新聞媒體侵權現象,我國尚乏統一的相關法予以規制,因此,對于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界定也就沒有統一性的規定,學界相關觀點也缺乏權威性的論斷。學界有不少學者就新聞媒體侵權現象作出過定義。
學者魏永征先生在其所著的《被告席上的記者》一書中說:“新聞侵權行為,是以新聞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新聞是一種言論行為,它不可能直接傷害人的身體,不可能直接剝奪毀損他人的財產,它可能造成的,主要是一種精神損害。新聞侵權行為損害的,是他人的人格尊嚴權。”[1]由此不難看出,魏先生認為新聞媒體侵權宜強調對其人格權的侵害。而孫旭培認為,“所謂新聞侵權,一般是指通過新聞手段,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名稱權及其他合法權益造成的不法侵害”。[2]此觀點對其違法性作出了強調,并對侵害客體的范圍作出了延伸。
除了上述觀點外,還有諸多對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不一論斷,其各有側重,但均乏權威性和說服力。筆者通過對相關定義的解讀分析,認為宜將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界定為新聞單位或網絡服務商通過新聞媒體實施的侵害他人民事權利的現象。該定義將新聞侵權行為的主體不僅僅限于新聞單位,并將行為人的侵害客體擴展至所有的民事權益。因此,這一界定就目前而言無疑是合乎實際的。
(一)概念不明確,相關司法解釋也較為分散
通過上文闡述,在我國,對于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概念界定,尚乏統一性的規定。相關規制的缺乏使法官擁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權,這難免會引起審判中司法適用的混亂,從而損害當事人的合法利益。盡管我國存有相關司法解釋,主要是《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以及1993年與1998版本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但其對于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法律規制缺乏系統性,且位階較低,在實踐審判中難以發揮應有之功能。
(二)歸責原則與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特征不符
對于新聞媒體侵權現象,《侵權責任法》并未就其設置專門章節予以規制,因此,對于其歸責原則,通常按照一般侵權適用過錯責任。然而,這一歸責原則并未將新聞媒體的特征納入考量中。我國憲法將新聞自由規制為憲法性權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而一般的侵權現象,并未被憲法予以規制。由此可見,新聞媒體侵權現象應當有其獨特性,應該有與一般侵權現象不同的歸責原則。
此外,從民法理論角度分析,過錯原則通常適用于平等主體之間,而新聞媒體侵權現象則不然,其主體地位強弱有別,并不平等,由此可見,對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明顯不當。
(三)相關立法不完善
我國諸多民事立法中,尚乏一部專門針對新聞媒體侵權問題的法律,在相關立法方面極不完善。實踐中,出現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案件,法官通常參照《民法通則》與《侵權行為法》的一般性條款進行裁判。我國關于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相關規制,散見于行政法規、規章、條例等,甚至一些以通知的形式作出的行政解釋。此外,《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以及1993年與1998版本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也是對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規制,但其缺乏系統性,不足以指導司法實踐,且適用范圍較窄,僅適用于侵犯名譽權的新聞媒體侵權案例。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對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相關規制較為零散,且實踐操作性較差,不足以合理應用于司法審判,也不利于當事人權益的維護。因此,完善我國新聞媒體侵權現象的相關立法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不合理
對于我國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頒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作出了相應的規制,當然,其適用于所有的侵權案件。通過上文闡析,我國缺乏相關新聞媒體侵權的規制,法官通常參照《民法通則》與《侵權行為法》的一般性條款進行裁判,對新聞媒體侵權所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也是參照上述司法解釋予以裁量的。也就是說,司法實踐中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通常是按照一般侵權案件來確定的。顯然,這忽略了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的特點,即傳播上的廣泛性,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的影響力和破壞力更為嚴重。因此,基于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的考慮,我國宜完善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相關規制。
(一)加快制定統一的新聞相關法
為了切實解決我國司法實踐中有關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的問題,增強其司法實踐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快制定統一的新聞相關法已成當務之急,該新聞相關法可以稱為《新聞法》或者《媒體法》。統一的新聞相關法的制定,有利于法官作出較為一致的裁判,從而維護司法權威,此外,對于司法確實維護新聞真實、切實保障公眾利益而言,無疑是跨越性的進步。新聞媒體侵權制度的構建勢在必行。
(二)在審判中注重判例,完善新聞媒體侵權的相關司法解釋
相關法律規制的欠缺,往往使不同法官在較大自由裁量的基礎上作出不一致的裁判,這顯然難以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在此種情形下,之前的相關判例便起到了作用。法官在審判中要注重判例的參考價值,從而有利于作出較為統一裁判,避免當事人的質疑。但判例并不能作為案件的審判依據,其只有參考意義,因此,我們還需完善新聞媒體侵權的相關司法解釋,以期合理解決新聞媒體侵權案件引發的矛盾和糾紛,從而更好地指導司法實踐。
(三)建立與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相適應的歸責原則
我國《侵權責任法》并未就新聞媒體侵權現象設置專門章節予以規制,因此,對于其歸責原則,通常按照一般侵權適用過錯責任。然而,新聞媒體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鑒于此,筆者認為,應依據受害人是一般公眾還是“公眾人物”而建立不同的歸責原則。
通過上文闡析,我們不難知悉,一般公眾與新聞媒體的地位強弱有別,并不具有平等性,此種情形下應由新聞媒體承擔舉證責任更為適宜,那么,毫無疑問,過錯推定責任應在此情形下予以應用。但恰恰相反,在新聞媒體與公權力的較量中,新聞媒體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而公權力的行使卻又是最需要有人對其進行監督的。因此,此種情形下應由公權力行使者承擔舉證責任更為適宜,那么,毫無疑問,過錯責任應在此情形下對新聞媒體予以適用。
另外,針對“公眾人物”所作出的解釋也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倘若公眾人物的私權利受到侵害,新聞媒體的行為顯然與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監督無關,其行為應界定為對一般公眾人格權的侵害。因此,此種情形下應由新聞媒體承擔舉證責任,那么同樣,過錯責任應在此情形下對新聞媒體予以適用。
(四)新聞從業人員宜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建設
新聞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宜在法律規制的范圍內活動,不做觸犯法律的事,尤其是在新聞報道中不要侵犯他人的人格權;此外,新聞從業人員內心要有道德規制,不做違反道德底線的事情。在工作中,新聞從業人員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謀私利,切實報道,不報道虛假新聞,不宣傳不良社會風氣。新聞從業人員自身職業道德建設的加強,是新聞行業自身預防的做法,這不僅有利于新聞從業人員提升自身素養,同時也有利于通過學習相關法律等知識來加強自身保護。
[1] 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記者[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
[2] 孫旭培.新聞侵權與訴訟[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1.
[3] 張濤.個人信息權的界定及其民法保護[D].吉林大學,2012.
[4] 梁艷.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聞媒體教育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5] 楊立新.中國媒體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指引[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105-110.
[6] 張鴻霞.大眾傳播活動侵犯人格權的歸責原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230-245.
[7] 楊立新.我國的媒體侵權責任與媒體權利保護——兼與張新寶教授“新聞(媒體)侵權否認說”商榷[J].中國法學,2011(06):178-188.
D922.16
A
1674-8883(2016)12-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