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湘穎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美學視角下的災難新聞圖片
——以新浪網圖片專題“云南魯甸地震”為例
郭湘穎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411105)
作為獲取信息最迅速的載體,新聞報道一直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圖片又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圖片因其美學價值獲得了廣泛認知。它內容上的真實之美、主題上的生命之美、形式上的細節之美以及震撼之美,帶給受眾極具感染力的美學體驗。但同時在報道中也存在圖片真而不善、善而不真的失范問題,新聞媒體應樹立進步的、正確的美學觀,以圖片之美激發受眾對災情、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思考。
災難新聞;美學;云南魯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了6.5級地震,造成600多人死亡,108.84萬多人受災,房屋倒塌多達8.09萬間,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類似這樣的災難古往今來都有,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亦不能避免。在災難發生后的第一時間,最重要的是傳遞災情信息。因此,新聞媒體的報道使得災難新聞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而作為報道手段之一,圖片因其直觀的表達方式和形象的現場感在美學層面上逐漸被認知。本文以新浪網圖片頻道的專題“云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為例,從美學視角對圖片具有的美學價值、表現出來的美學元素以及出現的失范行為三個方面進行探析。
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強調視覺文化,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解釋以電影為代表的復制藝術從“膜拜價值”轉向“展示價值”。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圖片文化深深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大眾媒介從口語時代、文字時代發展到印刷時代,再到現今的電子時代,圖片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地位絲毫沒有遭到削弱,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并成為人們生活中獲取信息最直觀便捷的載體之一。
一張好的新聞圖片不僅應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還應以獨特的美學特征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圖片尤其具有這種美學力量。一方面,因為災難事件本身具有的震撼力,使得圖片內容有了鮮明的表現形象,如成片坍塌的房屋、受傷的人,這種視覺內容自然而然能喚起人們內心的悲傷、憐憫情緒,從而拉近圖片與受眾的距離,產生極強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圖片本身表達方式的直觀,再加上近景、遠景、特寫等攝影技巧的運用,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信息傳達得生動而形象。
除此之外,災難新聞圖片整體體現的悲劇也是一種美:或展示人撕心裂肺地痛哭,或呈現受傷的肉體,又或是記錄已成廢墟的家園……人們的情緒在經過這一系列的宣泄后,得到的是對生命意義和本質認識的升華,是對生命無盡的崇尚與敬畏,這樣一種悲劇美更有深層次的意義。
“《華盛頓郵報》原發行人瑪格麗特說過:‘新聞圖片是以無可爭辯的新聞事實,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靈。’”[1]這種由視覺接受到心靈產生震顫的美學體驗,是基于圖片內容和表現形式中的美學元素而產生的。在這里,我們以新浪網圖片頻道魯甸地震專題為例,從內容和形式入手,分四個方面呈現災難新聞圖片中的美學。
(一)追求真實之美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圖片來說同樣適用,缺乏客觀性、真實性的圖片就不能稱之為新聞圖片了。我們從新浪網圖片專題中大致可以發現,51幅組圖的主題或是驚心動魄的災后現場,或是官兵夜以繼日抓緊時間實施救援,又或是在地震中失去了至親的民眾,這些人、事、物、景,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活生生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例如,名叫楊正巧的女孩因失去哥哥而哭泣;再如救援官兵不停歇地在廢墟中開展搜救工作……女孩的眼淚是真實的,倒塌破碎的房屋是真實的,地震給人們身體和心靈造成的折磨也是真實的,這些真實的圖片帶給人們的是真實的感動。
(二)頌揚生命之美
在災難事件中,最不能避免的就是生命的消失。我們沒有“莊子妻死而歌”的灑脫,對于活著的人來說,失去家庭中的至親無疑是最大的痛苦,任何人都無法忍受這種生離死別。而在這些逝去與活著之間,愈發能讓人覺得生命的脆弱,能感悟到其彌足珍貴帶來的美。
除了生命的缺失,災難還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不屈與頑強,看到了救災中的眾志成城,看到了苦難面前人性的光輝,這也是一種美。在魯甸地震中,有在廢墟下被埋50小時甚至67小時后,成功被救出的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有在地震廢墟中急切尋找主人的小狗;有冒雨為災民送物資的志愿者;還有因連續十幾個小時工作而暈倒的戰士……這一切彰顯的都是災難中生的希望,都是每個小小的個體在巨大苦難面前不氣餒、不放棄的堅強,這是對生命之美最感人的闡釋。
(三)刻畫細節之美
新聞圖片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很多時候往往抵過千言萬語,也就是所謂的“一圖勝千言”。要達到這種效果,圖片的表現形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圖片的構圖、色彩、景別等。要呈現這種表現形式的外在美,除了要尊重事實,也離不開攝影記者的技巧和審美觀。
在災難新聞中,大多數圖片或直截了當鋪陳,或對比反襯突出,通過對人、物和環境三者之間的表現使圖片更直擊人心,這些都離不開對細節的表現。在地震專題中,有幅圖片是被壓在廢墟中小孩手部的特寫,被虛化的背景是散落在地上的衣物,被突出的是小孩伸出的滿是灰土的手,指甲也因手臂被壓太久沒有了血色。這樣一幅特寫,讓人頓生悲憫之心。還有一幅圖片是名叫付舉賢的小朋友,懷抱著小貓在臨時搭建的雨棚內休息。這幅圖片同樣采用虛化背景來表現細節。不同的是,圖片突出的是逃過一劫的人和動物和平相擁而睡,是活生生的個體在大災難后得到的片刻寧靜。這樣的特寫,帶給人的是內心的慰藉與生還的歡喜。
作者簡介:郭湘穎(1993—),女,湖南瀏陽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
(四)展示震撼之美
災難事件本身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和毀滅性,能造成上千人死亡,能毀壞上萬間房屋,能給無數家庭帶去苦難與悲傷,能給人留下永久的心靈創傷。觸目驚心的場面、逝去的生命總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內心沖擊,產生震驚、恐懼的情感體驗。這樣悲傷的體驗是一種震撼,如在組圖《航拍云南魯甸地震災區》中,呈現的是高空視角下被毀壞的房屋、被滑落山體截住的河道,到處都是破碎的磚石瓦礫和屋頂。這樣的全景,讓人不得不為之一震。除了“負面”的震撼,前文中所述的生命與苦難的頑強抗戰,以及為救災而暈倒的英雄人物,他們帶來的是鼓舞人繼續前行的動力,是對悲情力量的升華,是崇高與莊嚴的情愫,這更是一種震撼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在災難新聞中,圖片帶來的美學體驗有時候往往比文字更有感染力。人們在看待生與死的較量中,更能因這體驗而正視災情與悲劇,化悲情為力量。
通過分析專題中的新聞圖片,我們從內容上主題的真實、形式上對細節與震撼的表現呈現了美學元素。但圖片如此之多,并不是每張都合格,不是每張都能帶給人們美的體驗。美,建立在真與善的基礎上,是真與善在實踐中的形象體現。而由于災難事件的性質以及攝影記者對圖片的表現形式,其中難免會出現失范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真而不善。善是一種合目的性,“是主體在實踐中本質理論的肯定性實現,是現實對主體所具有的功利性質”。[2]它是美的前提,但不等于美。在災難新聞中,大有為吸引注意力而過多表現血腥場景、為增加點擊量而不顧受眾感受的圖片。圖片雖真實,卻沒有善意與人文關懷,這樣的圖片是無法給受眾美的體驗的。二是善而不真。真是一種合規律性,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災難新聞中,媒體的報道在展現“憂”的同時,更多地是以“喜”帶給人們向前向上的力量,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因此,很多時候往往出現負面新聞正面做的語態。例如,在組圖《救災官兵用渾水泡面充饑》中,有5張圖片是表現救援官兵“渾水吃面”的場景。“渾水吃面”的圖片最先來自騰訊網,但在新浪的專題中圖片上的標識已被去掉。除此之外,國內一些主流媒體對于“渾水吃面”的爭執也使事件性質發生了改變。本是救援人員為救災的奉獻,卻成了媒體同行相互指責的鬧劇。
在災難新聞中,適度地展示苦難可激發人們的悲憫之心,引發人們對災情的思考。但一旦越過界限出現失范問題,反而會弄巧成拙,加劇人們心靈的創傷。因此,媒體在發布、轉載新聞時,要盡量避免失范,達到真善美三者的統一。
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圖片要帶給人們的并不僅僅是呈現感官刺激與災情實況,更應以進步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對災情進行積極思考,能理性地處理情感訴求。如今處于新舊媒體融合的大環境,對新聞圖片的美學追求已不限于報紙、電視范圍,而是早已擴展到網頁和手機App上。由此,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更應當充分認識并利用圖片本有的美學特色,弘揚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在引導輿論、穩定社會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1] 馮菊香.突發事件中新聞圖片報道的準則[J].廣東: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02):126.
[2] 季水河.美學理論綱要[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81.
[3] 孟玲.視覺文化傳播時代新聞攝影的審美趨向[J].浙江: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04):26.
[4] 陳福鋒.審美界面上的災難新聞[D].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5-7.
[5] 陳小燕.論災難報道中悲劇性圖片新聞的審美價值與表現策略[J].新聞界,2009(06):99-100.
J419.1
A
1674-8883(2016)12-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