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公報》對1917年水災的報道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姚 敏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大公報》自然災害報道之“先見”
——以《大公報》對1917年水災的報道為例
姚敏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河南 鄭州451400)
本文僅以《大公報》對1917年水災的報道為例,縱觀歷史,與新中國成立后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時期對自然災害的報道略加比較,用現代眼光、現實理論分析《大公報》對自然災害的報道,簡要談談筆者在報道內容、報道所體現的社會責任以及版面安排等方面的“先見”。
《大公報》;自然災害;報道先見
新聞報道中的“事本位”是指以客觀事實為準繩,對自然災害本身進行仔細、翔實、生動的描寫,對自然災害的性質、傷亡人員、時間地點、災害程度、緊急狀況、救援行動等給予及時、準確的報道。《大公報》立足于報道內容的“事本位”對1917年水災進行詳細報道。“津沽水勢之危險,未有如今年之甚者。環津各河,或已平岸。低洼村莊蓋已宛在水中央矣”①“三條石一帶全在水中,紅橋一帶已成澤國”。②由此可見水患形勢之危急。對水患慘狀之描寫:“南鄉數十村暨各國租界漂沒無余。人民棄妻拋子,顛沛流離,其狀之慘筆難殫述,實為數十年未有之浩劫。”③對受災人數的報道:這次水災“津埠城廂內外男女老幼全數難民”多達55399人,并且“其余被災后尋親覓友、租賃房間居住者,不在其內”。④《大公報》竭盡全力維護新聞的真實面貌,對1917年水災情況進行了詳細報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媒體對自然災害的報道往往以“人本位”為準則。“災害不是新聞,救災才是新聞”一直是我國關于自然災害新聞報道的理論框架。諸如,領導視察災情、走訪受災群眾、解放軍日夜奮戰保大堤、領導和群眾在災難面前表決心等。1976年7月29日,唐山地震的第二天,《人民日報》只發表了兩篇報道:《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引題)偉大領袖毛主席、黨中央極為關懷,中共中央向災區人民發出慰問電(主題)》和《河北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主題)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導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副題)》。如此少量篇幅可見媒體對自然災害的重視。另外,對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巨大損失則以輕描淡寫的“震中地震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一筆帶過。又如,媒體對1991年江淮洪水中死亡人數的報道,迄今是個謎。值得欣慰的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人民日報》對地震情況的報道是我國媒體對自然災害報道的新突破。報道力爭以“事本位”為報道準則,對災情的時間地點、災害程度、傷亡人數、賑災情況等及時、真實、客觀公正地從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而準確的報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從《大公報》到2008年汶川地震時期《人民日報》對自然災害的報道,從“事本位”到“人本位”再到“事本位”,看似是歷史輪回,實則為《大公報》起到了模范作用。
媒體作為政府和人民的橋梁,對于自然災難事件的報道,必須做到向民眾傳達有關災害的各種有用信息,幫助災民渡過難關,同時竭盡所能獲取有關災害的各種有用信息,協助政府采取最為有效的抗災、賑災措施。1917年全國有12個省受水災的影響,面對當時政府財政的捉襟見肘,《大公報》作為極負責任的媒體,努力游走于政府和受災群眾之間,從媒體的議程設置上讓人民看到了水災的嚴重性、受災群眾的慘狀,且憑借高知名度,發表文章,替民請命,為賑災、濟災作出了突出貢獻。刊登《為災民請命》:“惟念本埠為通商大地,人才兩富,調查勸捐,輕易著手。若夫省外各縣或屯鎮村莊受災或烈于天津,而災情反無從吁訴,本報竊愿盡其力所能及,宣布各處災情,以輔官署調查之不及,且代各處苦難同胞呼吁于諸大仁人義士之前而求其拯援。尚乞各縣人士或深受奇災或目擊慘狀,速將現在被災之狀況、善后之辦法錄賜本報,當為披露,呼求救濟。不但本報之幸,被難同胞實拜其惠。敢布赤忱,伏乞公鑒。”②此文不但為災民尋求募捐,而且也輔助官署報道民情,尋求減災之良策。9月天津水勢最為嚴重時,為使城廂不致成為澤國,“官紳奔馳查勘、亟修堤埝、嚴禁開閘”。《大公報》發布評論認為此種做法無異于“以鄰為壑”,提醒說“僅遏其流不治其本,則上流之水愈阻高,萬一一蟻潰堤,全邑不堪設想”,并建議,治本之法是疏浚河道,“茍能寬其去路,則上流之水能緩緩歸漕”。②
縱看建國以來,我國媒介對自然災害的報道往往游離于政府與受災群眾之外,看不到媒介對受災地區、受災群眾報道的急迫性,更別說從受災之地獲取有用信息給政府建言獻策。直到汶川地震時期,《人民日報》才從篇幅上、新聞報道價值、理念以及輿論引導上彰顯力量。據有關學者統計,與汶川地震相關的報道共964篇,平均每天32.1篇,其主要議題涉及16個,包括震區震情、捐款救助、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抗震救災的信心、衛生防疫、知識普及、心理危機干擾等等。不但為災區人民提供幫助,滿足受眾需求,更能體現政府和媒介對災區人民深層的人文關懷。
從《大公報》到汶川地震時期的《人民日報》,媒體力爭全方位、多視角設置議題,為災民請命,為政府建言獻策,發揮著媒體的社會責任。《大公報》早在1917年水災報道中就窮盡自身最大的能力為災民奔走,為政府獻策,履行著報紙媒體的神圣職責,這無疑是《大公報》在報道自然災害時的又一先作。
新聞評論往往針對報道中所涉及的新事物、新問題、新動向而進行評論或述評,旨在從思想上、理論上和政策上給廣大受眾以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是新聞系統工程中的靈魂和旗幟。
傳播學研究證明:“有效的輿論引導應該是一種雙向交流的形式”“簡單的灌輸無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只報道客觀事實的新聞,向人們傳達災情,是達不到引導與協助的作用的。評論的運用從較高的層次選題立論,分析說理,從思想和行動上引導和幫助受災群眾。1917年水災時期,面對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生疲敝、社會失序的狀態,《大公報》立足于受災群眾,發表評論《天人交迫》⑤揭露天災和人禍的關系,呼吁社會各界停止戰爭,共同抗災。面對“散放米面,施給棉衣,搭蓋草屋和窩鋪,災民之衣食住草草茍完”,暫保無虞,《大公報》深謀遠慮,發表評論指出:“善后之道,要在振興各種工藝,使災民得以自食其力,有恒久之生計,所謂以工代賑,其功較直接施賑尤計也。望諸公其致力于此。”⑥此文獻策勸說,訴諸公以工代賑,求賑災之長遠。《大公報》以諸多評論見諸報端,用評論捋清當時混亂的災害局面,引導人民為受災群眾貢獻力量。
建國以來,從唐山地震時期《人民日報》的兩篇新聞報道到1998年洪水時期《人民日報》8月9日到19日每天一篇的新聞評論,再到汶川地震時期《人民日報》55篇新聞評論,越來越多的新聞評論見諸報端,以其嚴肅厚重的形式,對災區黨員干部群眾的賑災濟災起到指引工作、澄清事實、引導輿論的作用。
從《大公報》到2008汶川地震時期的《人民日報》對自然災害的報道,均采用評論這一報道方式,有效引導輿論,指導災區賑災工作。可見《大公報》在1917年對自然災害的新聞評論又一次為現代媒體樹立了典范。
直觀、美化的報紙版面對于吸引讀者的視線、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可起到傳達信息、引導輿論、宣傳教育等效果。對自然災害報道時,圖片報道是報紙最直觀的報道方式。《大公報》在1917年水災時期,技術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采取隨報附送《天津水災難民圖》,并刊登啟事,特別提醒“閱讀諸君幸注意焉”。⑦《大公報》以這種直觀的方式幫助大多數特別是其他地區不能身臨其境的社會慈善機構和各階層人士感受災民的生活慘狀。汶川地震時,從5月16日起,《人民日報》在其歷史上首次為突發公共事件創辦特刊,在5~8版增設《抗震救災特刊》全面報道汶川地震的救災情況,并從5月15日起,設立抗爭救災科普知識欄,全方位報道災害信息,讓受眾清晰地了解到災區的真實情況。
《大公報》的附報贈圖與《人民日報》特刊及其版面的安排,兩者皆從版面安排入手,讓受眾了解直觀、全方位的災區情況。《大公報》在近代技術條件十分落后的情況下,用其先進的報紙編輯理念,力爭從版面上給受眾一場視覺盛宴。
面對自然災害,《大公報》謹遵新聞規律,勇擔社會責任,善用新聞評論,創新編排理念,以最大的努力為賑災、濟災奔走呼號,堪稱我國現代媒體自然災害報道的楷模。
注釋:①《大公報》,1917年8月7日。
②《大公報》,1917年9月23日。
③《大公報》1917年10月15日。
④《大公報》1917年10月14日。
⑤《大公報》,1917年8月13日。
⑥《大公報》,1917年11月16日。
⑦《大公報》1917年8月22日。
[1] 侯杰.《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257.
[2] 張育仁.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13.
[3] 王珂.近代《大公報》對自然災害之報道與現代報道之比較研究[J].知識經濟,2009(14):147.
[4] 王愛敏,李丹丹,趙元.論傳統媒體對重大災害報道的突破性發展——以《人民日報》對唐山和汶川地震報道為例[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4):89.
[5] 呼東燕,侯榮英. 5.12震災中《人民日報》抗震救災報道實證分析[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3):102.
[6] 孫發東.從“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國災害報道觀念變化分析[J].新文學與傳播學,2001(2):86.
G212
A
1674-8883(2016)12-0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