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行武
(含山縣廣播電視臺,安徽 馬鞍山 238100)
淺談電視新聞同期聲的運用
晏行武
(含山縣廣播電視臺,安徽 馬鞍山238100)
同期聲是指與電視鏡頭畫面同步發生的聲響,它的特點是真實、客觀。用好電視同期聲,可以提升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讓觀眾在看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電視同期聲對提高電視節目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電視同期聲;真實性;感染力
電視是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共同發揮作用的復合型媒體,它包括兩個方面:圖像和聲音,二者相互依存,互為襯托。把圖像和聲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讓電視節目更加生動形象,讓觀眾有親臨現場的感覺。
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有不同種類的電視聲響。以電視新聞為例,一般情況下,主要有現場的同期聲和解說詞配音兩種。同期聲是指與電視鏡頭畫面同步發生的聲響,它的特點是真實、客觀。那么,用好同期聲對電視新聞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同期聲是攝像機在拍攝畫面時同步錄下的聲音,它是在新聞現場實實在在產生的,沒有半點虛假,所以真實。同時,這種聲音也是隨著新聞事件發生、發展而產生的,是一種純自然的聲音,并且與畫面同步,所以也很客觀。有了來自現場的同期聲,再配上解說詞及相應的畫面,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會產生很好的傳播效果。
對于一些現場氣氛熱烈的新聞事件來說,同期聲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元素。這類新聞往往不僅要有現場實況,還要有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同時,即使是解說詞配的畫面也要輔以適當的背景音,這樣通過多方位的聲畫配合,可以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對于一些政論性的電視新聞,恰當使用同期聲可以準確地表達被采訪對象的觀點和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采訪對象的觀點和意見完全由播音員配音代為表述,那么會大大削弱傳播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例如:每年我們在進行地方“兩會”宣傳時,會采訪很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讓他們通過電視這種媒體傳遞民情民意,表達意見觀點,營造對熱點事件關注的輿論聲勢,促進問題的解決,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再如:我們在采編“好人在身邊”專欄時,對報道的一個個好人故事,肯定要輔以采訪好人身邊的人物,包括普通的百姓,讓他們表達對好人行為及品格的贊許,傳播正能量,帶動更多的人做善事,做好人。另一方面,我們在輿論監督節目中,當報道一些社會丑惡現象時,也不忘采訪相關的群眾,讓大眾參與其中,給他們直接對著話筒說話,表達對丑惡現象的憎惡,從而更好地實現引導輿論的目的。
在調查性的電視新聞節目里,同期聲可以起到對事實性話語的實證作用,通過原人原聲的辦法,還原當時的情況,是非曲折自在其中,同時也讓當事人無法抵賴。
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山西交警在309國道亂罰款的新聞可視為經典。記者跟隨運煤車采訪,當車行至山西省黎城縣時,當地交警大隊交警劉代江攔住車要罰款20元,記者問道:“這是什么錢?”交警劉代江回答道“下車我告訴你。”記者說:“你給我寫上吧!”劉代江說:“我給你寫的有啊,再來20元。”這一段現場實況通過同期聲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況,交警的蠻橫和執法的隨意性躍然于觀眾的腦海中。這樣的新聞,如果不借助現場的實況,再好的解說詞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此外,在這類新聞中,用好現場同期聲也可以起到保護記者的作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現實中,現在的平面媒體在做輿論監督的新聞報道時,一般也會進行現場錄音,將其作為保護自身的一個有力證據。
對于一些人物類的新聞報道,如何更好地反映被采訪對象的思想和感情,用好同期聲也十分關鍵。俗話說,言為心聲,關鍵性的內容由被采訪對象自己表達,除了可以準確地表達他的意見觀點外,更可以傳情達意,反映其內心的思想和感情,豐滿其人物形象。同時,有些現場無聲勝有聲,即使沒有什么言語,但一樣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例如,我們在采訪一則路人勇救落水兒童的新聞中,孩子得救后,家長趕到時,一把抓住救人英雄的雙手,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泣不成聲,所有的感激之情盡在其中,沒有用任何的言語。像這樣的內容,如果沒有現場的實況,僅僅靠解說詞的描述顯然是蒼白的。
有一些新聞,當記者趕到現場時,事件已經發生,這時如果用好同期聲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還原當時的情況,彌補現場感不足的問題。例如,可以采訪事件的親歷者,讓他們敘述當時的情況,也可以由出鏡記者從新聞事件發生后留下的蛛絲馬跡中還原當時的情況。當然,這也只能是彌補,最好還是有現場的實錄。
用好同期聲,可以更好地發揮電視新聞聲畫統一的優勢,但是如果應用不當,就會適得其反,那么在使用同期聲時應該要注意哪方面的問題呢?
第一,要緊扣主題,根據新聞傳播的要求來合理地采訪和編輯同期聲,與新聞主題無關的同期聲再精彩也沒有使用的必要,否則會導致主題不明。
第二,要反映被采訪者的真實意圖。因為緣于播出時長和篇幅等限制,對于采錄的同期聲不可能不剪切就原樣播出,但剪切時一定不能斷章取義,歪曲其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要能準確地反映被采訪者的原意,以免造成新聞報道失實。
第三,要簡潔明了,但也不能過于簡單。在需要用同期的地方也要盡可能地簡潔明了,切勿長篇大論。對于同樣的內容,一般情況下要向不同的對象或者從不同的側面采訪同期聲,避免重復。即使前期采訪了,在后期制作時也要做適當的取舍,否則會讓受眾感到厭煩。與此同時,對同期聲的使用也不能太過簡單,只用“好”或者“不好”,“是”或者“不是”刻板地回答,很容易讓人迷惑。
第四,要自然地使用同期聲,避免人為“擺布”。在一些基層電視新聞中,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同期聲“背書”的現象。采訪時,記者拿出已寫好的文稿,讓被訪者邊看邊說,照本宣科,這時即使說出了記者想要的內容,但這是不是被采訪者的真實想法還要打個問號。同時,被采訪者無論是眼神還是表情,都會讓觀眾特別別扭。
第五,要注重與采訪對象的交流。采訪對象在準確表達內容的同時,能不能很好地表達內心情感,這與被采訪對象能否敞開心扉有很大的關系,這就需要記者能與采訪對象平等、真誠地交流,實現心與心的碰撞。
G222
A
1674-8883(2016)1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