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嫣然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個人談話類和群言談話類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各自的特點及優勢
——以《新聞1+1》和《一虎一席談》對“禁摩限電”政策的報道為例
黃嫣然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100024)
對相同話題的關注,可以清晰地表現出兩類電視談話節目在表現形式上的區別,本文以《新聞1+1》和《一虎一席談》以“禁摩限電”政策為主題的相關節目為例,分析個人談話和群言談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各自的特點及優勢。
個人談話;群言談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
(一)觀點的一元性和多元性
從《新聞1+1》這期節目的名稱中就可以看出《深圳“禁摩限電”,誤傷快遞?》的重點在于“禁摩限電”對于快遞業的影響,并且只是針對深圳一個城市“禁摩限電”政策的執行實施,并沒有擴展到全國范圍,形成普遍意義的探討。《新聞1+1》只存在一個評論員,而節目連線嘉賓的作用是事件的當事人對事實的澄清或者是相關領域的專家給出權威的意見。所以節目的觀點是一元的。對于“禁摩限電”這種爭議性很強的話題,也沒有形成對立的兩方意見。評論員給出點到即止的觀點看法,理性清晰。
《一虎一席談》的評論觀點不是傳統電視評論的“傳——授”模式,而是在節目中使多方觀點并存,通過思想的激烈交鋒,使電視觀眾對事件和雙方觀點都有深入的了解,可以形成自己的意見判斷。在“禁摩限電”話題的節目中,節目名稱是《城市該不該“禁摩限電”》,形成了一個雙方觀點對立的辯題。觀點的多元體現在,持不同立場的嘉賓分為兩方觀點,而相同立場的嘉賓又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分析問題。兩個節目結構分別呈現出單線性和多線性的特點。
梳理《新聞1+1》的節目結構,線索簡單清晰,呈現單線性。節目開始以一段網上流傳的視頻引出話題,然后通過短片介紹“禁摩限電”事件的發展過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沖突,聚焦關注點“禁摩限電”對快遞業的影響。評論員強調短片中“通氣會”的內容,深圳支持快遞業的發展。然后連線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徐煒,對深圳“禁摩限電”政策進行了進一步解釋。可以注意到評論員在話題的掌控中,著重強調對快遞業的影響的問題。在節目后半部分,節目主題進行了一次升華。評論員對“禁摩限電”政策的評論觀點為“兩難之舉”,再次聯系專家,對這種“兩難”觀點進行進一步討論解釋。節目最后部分提出,產生“兩難”的原因是電動車沒有相關的標準。最后評論員白巖松提出評論的中心論點,“國家標準能不能盡快出臺,讓大家有一把尺子呢?”
可見節目話題的提出、觀點的提出與深化,是一條清晰的單線,“禁摩限電”對快遞業的影響—“禁摩限電”是一個兩難之舉—造成兩難之舉的原因是電動車相關標準不明確。但是可以發現,《新聞1+1》由于平臺和播出時長等諸多方面的限制,評論員的評論觀點沒有闡釋得十分透徹,經常是點到即止。
相對來說,《一虎一席談》的節目線索比較復雜,在一個大的討論話題之下,主持人會分出幾個小話題,并且節目進行中還會引出新的嘉賓,如場外嘉賓、特殊嘉賓等。再加上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交流,節目的線索更加復雜,呈現多條線索進行的情況。《一虎一席談》這個節目把復雜的大問題解析成一個個小問題進行探討,按照邏輯的思維過程,討論越來越深入,最終指向整個問題的核心。主持人有很強的臨場控制能力,用清晰的思維把控整個話題的走向,平衡談論雙方嘉賓的話語權。
作者簡介:黃嫣然(1992—),女,河北唐山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二)意見領袖的效果和互動爭鳴的啟發
由于大多數新聞事件、社會現象的復雜性,不同的立場、價值觀會帶來不同的觀點。在個人談話節目中評論員僅闡發自己的論點,沒有闡釋與之對立的觀點,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受眾對相關事件的態度。同時,個人談話節目的評論員都是具有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地位,或者在某一領域博學多識,具有相當人格魅力的人。所以,個人談話類電視評論節目起到了意見領袖似的傳播效果。《新聞1+1》改版之后,更加凸顯評論員的個人風格,白巖松的睿智深刻、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董倩的沉穩理性、有深度,已經成為這個節目的標志。
和個人談話評論節目形式不同,群言式的談話評論節目呈現出多元觀點的互動爭鳴。正如《一虎一席談》,觀眾通過觀看主持人引導下的嘉賓和現場觀眾對問題的探討,能全面了解兩方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得到更多的啟發。
作為談話類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肯定會在節目最后提出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評論觀點,《一虎一席談》雙方互辯的形式,起到了霍夫蘭提出的“兩面提示”理論的效果。根據霍夫蘭等人的研究,與“一面提示”相比,“兩面提示”對于高文化水平的群體有更好的說服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這種評論形式應該更容易令受眾接受節目所闡發的觀點。同時這也與鳳凰衛視的受眾定位相吻合。
個人談話類電視評論節目,因為評論員的風格特色和個人魅力,容易形成品牌力量,產生“意見領袖”的效應,而且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所以更要求評論員在掌握事件的具體事實的基礎之上,進行宏觀性、全局性的考量。
群言談話類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優勢在于對于新聞事件或現象的多個視角的分析,可以避免評論的片面性。所以在節目進行過程中,要把握事件討論的內在邏輯,由表及里,一層層地深入問題的本質。同時要意識到,群言式的辯論并不是尋求問題的一致結果,是持不同觀點的雙方對問題某一方面達成的共識。
[1] 郭磊.完善電視新聞評論個性特征的途徑[J].傳播與版權,2014(11):35-38.
[2] 孔麗萍.電視新聞評論語言分析[J].科技傳播,2015(02):86-87.
[3] 孫偉.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5 (15):63.
[4] 支巖.網絡沖擊下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發展[J].西部廣播電視,2014(05):45-46.
[5] 李文明.小議電視新聞評論[J].記者搖籃,2014(12):122-125.
G222
A
1674-8883(2016)12-0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