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柯羽
(遼寧大學 廣播影視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試論當代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真實性
盧柯羽
(遼寧大學 廣播影視學院,遼寧 沈陽110000)
近年來,歷史題材類電視劇火熱,關于歷史的真實性與虛構性也一直飽受爭議。面對社會上的各種爭議與討論,本文將從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發展和現狀入手,探討歷史劇興盛的現象,并對現下熱播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真實性和發展作簡要的探析。
歷史劇;真實性;審美
在時間軸上,現在以前的就是歷史。在時間的漫漫長河里,人們對于歷史的迷戀和傳承從未斷絕過,在科技的時代下,歷史已經不再是老者口口相傳的故事,也不再是泛黃紙堆里的文字,而是變換成生動的圖像。歷史題材類電視劇用其書寫記憶的方式讓歷史屹立在現實生活中。
作者簡介:盧柯羽(1996—),女,山東棗莊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二在讀。
(一)戲說劇
戲說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輕松,隨著娛樂和虛構的增多,也越來越適合電視劇故事敘述的特征。大陸的戲說劇和港臺戲說劇不同的一點就是帶有現實的警示,穿著的是古代的衣裳,說的是當今的政事,演繹的卻是現在的故事。戲說劇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用民間的話語和眼光去敘述歷史。
(二)功利性的歷史重組
由于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歷史劇的創作中更多地表現出對于憂患意識的思考。不論時代如何發展都無法撼動一些劇作者想要改造現實的信念。例如,《包青天》《曾國藩》和《海瑞》直至《天下糧倉》的播出,一系列清官的形象躍然屏前,對創作心態進行了完美地詮釋。這些劇作與現階段中國的改革現實相吻合,總也離不開對國與家、官與民關系的探究,可見劇作者用心之良苦。
(三)商品氣息對歷史的侵襲
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電視劇成為一種制作,一切發生的或者未發生的都可以在歷史劇中演繹,其最終目的是與利潤和貨幣掛鉤的,歷史成為取材的寶地。劇中帝王的一生、感情糾葛紛紛登場,漢唐戲清宮戲也層出不窮。受到商品氣息侵襲的產物,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碰撞交織,產生了一個階段的歷史熱潮。
毋庸置疑,歷史劇已經成為我國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對實際生活和審美活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歷史劇作為電視劇的一種題材類型,有著真實性和虛構性特性。例如,歷史劇的虛構對于真實歷史的影響,現在的歷史題材類電視劇趨于商業化,娛樂性也較濃,也可以說是虛構。
有一種觀點認為,歷史題材類的電視劇應該在真實和虛構的中間找到一個點,覺得只有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藝術創作和虛構,才能表現或者還原歷史的生活狀態。另外一種觀念認為,歷史題材類的電視劇不應該被賦予教育的任務,其影響力極強的特點,在創作中應該認識到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把握好虛構的適度原則。
隨著市場的發展修復,劇作者的創作水平和觀眾的審美都有了一定提升。伴隨著《瑯琊榜》《羋月傳》等一些優秀歷史劇的出現,歷史劇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得到了逆轉,擺脫了前些年的戲說套路,開始讓歷史回歸藝術的本真,在保證娛樂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審美的水平。值得稱道的一點是,這些電視劇引發了觀眾對歷史興趣,使得一些人愿意再翻開歷史,對歷史細節進行一番爭辯,這也標志著歷史劇題材的創作理性回歸。
以《步步驚心》《美人心計》《宮鎖連城》《花千骨》為代表的架空歷史的作品,敘事內容從宏大的家國敘事轉變為對個人成長的呈現;敘事格局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胸懷轉變為“相思相望不相親”的小情感;對歷史事件的應用,從真實呈現轉變為借用歷史外殼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意愿和價值觀。這些劇作,深受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過于注重觀賞性,對思想性與歷史真實用力不夠,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觀眾對歷史的認知。
經過了戲說和宮斗劇以后,歷史劇得到了一定的轉型,一些比較優秀的歷史劇作品慢慢出現在觀眾的視野。比如《瑯琊榜》《羋月傳》《北平無戰事》等作品,在其娛樂性的基礎上,在歷史真實和娛樂審美之間找到了平衡的支點。在《瑯琊榜》中使用冷色調的畫面去表現,去除了不符合的金銀銅等華貴飾品,著重展現魏晉風骨;《甄嬛傳》中人物服飾以及圖案都根據清朝服飾,依照人物的喜好和品級進行設計;《羋月傳》中對于各國的服飾也進行了不同的劃分和設計,如楚國尚紅、秦國尚黑、燕國尚白的歷史記錄。
根據《瑯琊榜》導演孔笙對創作目的的闡述:“在這個執著了12年的信念終于達成的悲愴故事里,友情、忠誠、正義、堅忍、成長等掙脫了重重苦痛晦暗的種種美好所傳遞出的真、善、美的價值取向,讓觀眾感受到了珍貴的、有價值的情感和精神。”歷史劇同一般電視劇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主題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刻,必須有人性的東西包含在其中,讓觀眾品味歷史的厚重,汲取歷史經驗中的豐富知識內涵。
歷史劇承擔著傳承文化和歷史的使命。歷史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向娛樂化方向發展。積極的作用是,歷史知識更容易得到廣泛的普及和傳播,缺點是觀眾失去了思考能力只是被娛樂。所以,一部成功的歷史劇應該處理好審美與娛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關系。歷史劇中的審美觀念必須和傳統文化相一致,如家國統一的觀點、真善美的高尚品質。
梅長蘇和蕭景琰在《瑯琊榜》中演繹的高山流水般的兄弟情,還有甄嬛和果郡王在《甄嬛傳》中的愛情,表達的何嘗不是一種“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的愛情觀點。高質量歷史劇使觀眾既了解了歷史和人文思潮,并在欣賞的過程中對歷史進行反思,得到人生的啟迪。
歷史劇應該在充分尊重歷史的條件下合理融入歷史,對歷史重新整理,留給未來一個真實的活歷史。歷史劇創作者還要善于發掘歷史詩性的品格,賦予歷史以新的現代文明,從而達到一種審美感知,提高對歷史的審美層次。
[1] 白麗榮.試論歷史劇中“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4):44-45.
[2] 褚春元.背離與回位:當前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反思和對策[J].江海學刊,2008(02):7-8.
G222.3
A
1674-8883(2016)12-01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