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6)
導致寶萊塢與好萊塢電影海外傳播差異的文化因素分析
周詠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211106)
寶萊塢和好萊塢這兩大全球電影工廠,在電影的制作數量和票房上都位于世界前列,但它們之間卻有著較大的差距,其制作的影片在海外的傳播情況也有所不同——寶萊塢在票房、影響力等方面都與好萊塢相距甚遠。本文針對二者的這一差異,由其現狀和差別入手,試圖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對其產生差異的文化因素進行分析和解讀,也希望為中國電影面向國際發展提供借鑒。
寶萊塢;好萊塢;全球化傳播;文化因素
(一)寶萊塢電影的海外傳播狀況
寶萊塢是印度繼軟件之后的代表性行業,長期以來,其電影產量位于全球首位。印度電影大規模地向海外輸出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北美、歐洲、中東占其海外市場盈利的80%,而北美為其主要市場。2014年,有27部印度電影在北美上映,總票房達3071萬美元,領先于其他在北美上映電影的國家。而根據印度工商聯合會和國際知名資訊公司畢馬威(KPMG)于2014年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五年印度電影海外市場收入的增長率將維持在8.9%,2018年其規模將達到127億盧比約合1.89億美元。
(二)好萊塢電影的海外傳播狀況
好萊塢是頂尖的電影制作發行基地,在全球電影行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范圍的傳播上做到了首屈一指。其電影傳播之廣、影響之深,在國際上也無人能敵。從20世紀卓別林系列的喜劇電影開始,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愈來愈熱,呈席卷全球之勢。據全球電影院調查的統計研究所(UIS)教科文組織研究所的統計,2009年度美國年電影制作量為485部,位于印度之后,居全球第二位。好萊塢電影在世界電影生產總量中所占比例約為6%,但放映時間卻在世界電影中占比高達80%。同時,沃特迪斯尼公司、華納兄弟影業、派拉蒙影業、20世紀福克斯影業、索尼·哥倫比亞影業和環球影業這些最著名的好萊塢電影工廠在全球電影市場中也占據著支配性的地位。
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盈利也十分可觀。僅2014年一年中,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在中國內地獲取的票房就高達20億美元,《變形金剛4》在中國市場的票房收入占該影片10.91億全球票房的三分之一,甚至超過了美國本土票房,好萊塢電影在海外的傳播程度可見一斑。
(三)寶萊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海外傳播狀況的差異
由上述對好萊塢和寶萊塢電影在海外市場的傳播狀況分析可知,好萊塢和寶萊塢都是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較大的兩大電影工廠。它們電影的年產量和票房都位于世界的第一第二。
但縱觀兩個電影工廠的海外傳播情況,與好萊塢相比寶萊塢仍處劣勢。2002年,寶萊塢的全球銷售收入估計為13億美元,與好萊塢的510億美元年收入相比只能算是零頭。在對海外的文化影響方面,寶萊塢與好萊塢也相距甚遠。寶萊塢未能像好萊塢那樣,通過眾多的明星、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和作為人們偶像的電影人物,對海外觀眾產生深刻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
(一)歷史文化因素
1.宗教色彩鮮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的文化也是宗教的文化,在印度,印度教的信仰人數最多,信仰歷史悠久。這也導致了宗教幾乎對每一個印度人都產生了影響。人們擁有自己信仰的神明,在電影《怦然心動》中,女主角要與別人訂婚,而男主角沒能及時阻止時,影片中的小女孩便通過祈禱實現愿望,讓女主角推遲訂婚日期。而在寶萊塢影片中,也時常能看到印度眾多的宗教節日,一些教派糾紛也曾在較為出名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等電影中出現。
在大部分寶萊塢電影中,雖然宗教因素并不是電影主要表達的內容,也很少影響到影片情節的表達。由于印度教的信徒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及其周邊,歐洲、美洲的信徒較少,所以當寶萊塢電影在海外傳播時,觀眾往往對與宗教相關的情節不明白,對故事的歷史背景不了解,導致觀眾的觀影效果下降,制約其在海外的傳播。
2.民族文化多樣。印度是一個既有全國性官方語言又有近30種各邦的官方語言,并且還有20多種主要民族語言的國家。因此,雖然大部分寶萊塢影片使用的是英語,但其中也不乏影片角色用印地語和其他本土語言交流的畫面。雖這并不影響英語地區的觀眾觀看影片,但容易給觀眾帶來疏離感,拉開觀眾與影片之間的距離。
其次,由于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民族,印度具有較多的人種和多種多樣、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裝、飾品等。印度的民族服裝和飾品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象征融入到了寶萊塢電影中。這種幾乎每部影片必見的民族服飾也使觀眾時刻都會對影片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性、地區性的差異感,而與主流的各個類型的電影給人的感覺大相徑庭,因此也影響了寶萊塢電影在海外的大規模傳播。
最后,寶萊塢電影的配樂也與一般同類型的好萊塢影片不同。由于影片中人物的身份、所處環境的特殊性,配樂多為印度的民族音樂。作為電影的背景,音樂對人們對電影所產生的觀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這些因素,都容易帶給觀眾“小眾”“民族化”的感覺,從而影響其在海外的傳播。
3.特有的種姓制度帶來的文化影響。種姓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2世紀,對印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體現在方方面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電影不僅要起到娛樂觀眾的效果,還要通過內容來反映、反思社會現實與歷史,給人們以警示。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印度歷史上作為壓迫剝削的種姓制度常常作為題材和情節出現在寶萊塢電影中。有的寶萊塢歷史題材的電影直接反映了這種制度,而有的電影則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側面表現了這一制度,如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人物的對話等。《寶萊塢生死戀》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就是因為種姓制度反對不同階級通婚而造成的。
因此,在種姓制度對寶萊塢電影產生了深刻影響的情況下,若不了解其背景,就會對影片的內容產生困惑,這也是影響寶萊塢電影海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因素。
(二)印度在海外的文化形象因素
1.寶萊塢歌舞電影帶給海外觀眾的刻板印象。由于寶萊塢電影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強烈的特色,早期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較廣的寶萊塢電影都貼著“歌舞片”“異域民族風情”和“愛情喜劇”的標簽,因而一提到寶萊塢,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印度青年男女身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的片段。
而這一判斷已成為人們對寶萊塢電影,甚至印度電影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的形成,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起到提高寶萊塢電影知名度、樹立印度民族形象的作用,但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寶萊塢電影的海外傳播。即使寶萊塢現在已不僅僅生產“愛情歌舞片”了,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優秀作品,但刻板印象的存在導致觀眾在看電影之前就沒有了解的欲望,忽略了電影的內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刻板印象也導致了寶萊塢電影流失大量的海外觀眾的現象。
2.海外觀眾對寶萊塢電影中價值的情感認同度較低。寶萊塢電影大多采用簡單的欲望動機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一般都會伴隨激烈的沖突和對善惡兩極懲惡揚善的道德追求。
寶萊塢電影所傳達的價值除了對善良和美好的道德追求,很多還表現了所謂的“印度夢”。和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夢”相似,表現的都是主人公經歷磨難,通過自身的優秀品質最終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
然而,這種“印度夢”的寶萊塢電影卻沒有像好萊塢的“美國夢”一樣得到全球觀眾的情感認同。因印度特殊的歷史、被殖民、性別歧視以及種姓制度,使得寶萊塢電影中主人公實現“印度夢”之前受挫的原因都與之相關,這是有一定特殊性的,在全球范圍內有著相似情感認同的較少。因此,全球的觀眾對好萊塢“美國夢”電影價值的情感認同要高于與之相似的寶萊塢“印度夢”電影。
(三)印度的文化產業水平相對國際處于劣勢因素
印度的寶萊塢電影行業也跟其他國家一樣,存在著很多的盜版和侵犯文化產權的問題。據統計,這導致印度寶萊塢每年損失了近8000萬美元。而盜版電影的橫行也使得印度電影的聲譽受損。盜版電影常存在畫質、音質等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拉低寶萊塢電影在國際上的口碑。因此,文化產權意識的缺乏和文化產業的水平問題也在客觀上制約著寶萊塢電影在海外的傳播。
(四)全球化浪潮中印度的文化地位因素
眾所周知,美國好萊塢在電影界的地位幾乎無人能敵,好萊塢電影的“文化霸權”在世界范圍內也影響甚廣。不僅表現在對各個國家進行潛移默化的意識形態“侵略”和文化滲透,還表現在對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改寫甚至扭曲,從而使大眾對于與美國相區別的文化認同度降低,使其文化逐步邊緣化甚至異化。
好萊塢電影對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展現,往往不是根據這個國家的發展情況來客觀表達的,而是那些擁有“好萊塢式”或“美國式”價值判斷的人眼中或腦中的形象。這會造成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的“誤讀”,被“誤讀”的文化往往也會被“標簽化”。例如,好萊塢電影中對印度的形象塑造,除了少數電影中的科技精英外,大部分電影將其塑造為了貧窮、混亂、貧富分化嚴重等形象。人們對印度的看法自然會受到不好的影響,扭曲了印度的形象。
因此,在外來“文化霸權”的打壓下,印度寶萊塢電影在海外傳播狀況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無數觀眾對寶萊塢電影產生了偏見,扭曲了對其內容的價值判斷。
[1] 吳華.好萊塢電影:美國文化霸權的介質[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56-159.
J991
A
1674-8883(2016)12-0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