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磊 王在寧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9)
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探析
席 磊 王在寧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637009)
隨著無線網絡的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革新,不論是產業市場平臺抑或學術理論研究,“新媒體”一詞都逐漸顯示出自身概念本體的合理地位。網絡新媒體專業的設立正是教育部對這一領域快速發展的回應。雖然相關人才屬于行業的“稀缺資源”,供需缺口增大,但是由于開設新媒體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造成了專業教育市場出現人才泛化趨勢,人才培養與實際的用人需求產生錯位,人才培養創新的腳步跟不上新媒體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趨勢,致使輸入市場的人才參差不齊,所學技能與現實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人才供給出現“相對過剩”。作為人才輸送的平臺,高校怎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新媒體浪潮中抓住重點、培養出有用之才,是亟待廓清厘正的。
網絡與新媒體;培養模式;人才類型
截至2014年9月,全國約78所院校開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而涉及到該專業方向的新聞院系也猛增到170多所,且一直處于上升趨勢。新媒體專業的培養目標到底是應用型人才、學習型人才,還是職業技能型人才,是新聞傳播教育長期面臨的問題。學術創新型人才主要看重學術理論的創造,即重在網絡與新媒體方面培養具備理論性和創造力的人才;應用復合型人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職業技能型人才偏重理工科技術的實際應用。
對于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類型的思考,建筑在上述的宏觀考量緯度之上。筆者認為,學術創新型人才與職業技能型人才都不適用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而只有實踐能力突出、跨學科能力強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才能發揮師資與基礎教學設施資源的特長,只有為新媒體平臺培養動手能力強、全媒體綜合應用型人才,才能符合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考量。
(一)技術主義之殤
網絡新媒體研究的相關課程,在國內眾多高校的新聞專業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網絡新媒體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也成為了研究的重點。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培養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網絡新聞專業培養出的學生,在實踐中往往陷入被動。其原因在于,學生的技術背景不被行業認可,實踐創作能力薄弱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抱怨。對新媒體人才需求量大的大型門戶網站、網絡媒體、互聯網公司、企業和事業單位對新媒體人才的需求可以劃分為網絡研發、網絡運營和網絡營銷三個大類。網絡研發崗位的招聘基本上面向計算機、通訊類專業的畢業生,而網絡運營與網絡營銷對于學生專業出身的要求并不高。對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畢業生來說,為網絡的正常運營創造內容,是發揮其專業優勢的途徑。
筆者結合多所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開展情況,分析并得出了結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本科培養缺乏清楚的自身定位,對“新媒體教育”更多的是陷入技術應用中,而不是傳授綜合實踐能力。所以,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只有加強跨學科的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踐,爭取成為全能并且有一項專精技能的融合型人才,才能在大浪淘沙的人才競爭機制中脫穎而出。
(二)融合媒介與一專多能
對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來講,就業情況大致可以分為視聽節目編輯與文字編輯,而這兩項工作都要求對融合媒介的綜合能力。視聽節目編輯要求學生對影像的采、編、播等技能。媒介融合已經打破原有的行業界限和媒介形態,全媒體記者或融合新聞人才需要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
作者簡介:席磊(1987—1),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在讀,助教,研究方向:媒介素養與新媒體。王在寧(1987—),男,山西臨汾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媒介素養與新媒體。
而網絡文字編輯要求應聘者“知識廣泛,關心時事”“有良好的文字功底”“熟悉互聯網”“兼具專題策劃、組織線上線下活動、攝影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近六成的文字類編輯崗位招聘明確提出“不限專業”,少數編輯崗位,如“美術編輯”“地產編輯”“汽車頻道編輯”“體育編輯”等專業性較強崗位指定招收專修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顯然,“一專多能”型人才已經成為各個新媒體平臺崗位吸納人才的主要思路特征。
(一)網絡新媒體專業教學模式現狀
新媒體平臺的工作特點就在于技術的新穎性。網絡與新媒體的本科教學應該對應新媒體環境的技術實踐要求,多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開設相關課程。并且通過搭建相應的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能夠實地操作與應用,迅速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當前,開設新媒體專業課程的大多數高校,往往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即使部分高校意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止步于實驗實習課程和部分學術活動,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合理機制。
增加教學與實踐的結合,邀請媒體機構、新媒體產業平臺進入高校本科培養體系中,以項目化合作為培養機制,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這是培養新媒體人才所需要的教學理念。因為作為復合型人才,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教育更需要一個復合型的“實踐平臺”。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在于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應從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入手,完善教育培養的基礎和硬件設施。這決定了新媒體人才實踐教學的空間和效果。
(二)實踐貫徹理論,“應用性”培養
在新媒體專業的培養模式中,許多高校側重于單純的軟件與制作技術的學習。這樣的實踐課程往往枯燥且教學效果低下,為學軟件而學軟件,喪失了學習的初衷,既不能學有所用,又不能更好地表達新媒體創作的主題和內容。同時,這個問題不只是在新媒體專業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甚至是絕大多數需要實踐教學的專業中都容易犯的錯誤。這種舍本逐末的實踐培養方式,大大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瓶頸。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所涉及學科的交叉復合性是傳統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在相應的實踐教學中,應該多與項目結合,強調具有針對性的應用,建立具有差異化、獨立性的專業培養特色。任何專業的開辦都與所在院系和學校的特點緊密相關,基于不同大學優勢學科和品牌資源的差異,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可以實現多元化發展,應著重培養以“應用見長”的新媒體技術為主、理論為輔的應用型人才。
G224
A
1674-8883(2016)12-03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