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鶴
(天津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天津 300387)
中國新聞學會的學術貢獻
李詩鶴
(天津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天津300387)
本文研究了重慶時期中國新聞學會的學術活動及其年刊,發現該學會傳播了言論自由理論,探討了新聞業務,劃分了新聞學發展的歷史階段,為研究國民黨重慶時期新聞學提供了資料。
中國新聞學會;中國新聞學會年刊;學術貢獻
1941年初,在國民黨宣部的“指導”下,潘公展、程滄波、肖同茲、董顯光、馬星野、康心之、陳博生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新聞學會。3月16日,中國新聞學會在重慶成立。
(一)舉行學術講演
1942年2月,中國新聞學會主辦學術講演,分城區、沙磁區、南泉區三處舉行。其中,陳博生在中央大學主講《怎樣寫社論》,肖同茲在南泉區講《中央通訊社之過去與將來》。19日在沙磁區英國人加爾文講英國新聞事業,美國記者費虛講《美國在遠東的新聞活動》,黃天鵬講《四十四年來中國新聞學之演進》。26日,趙敏恒講《怎樣做訪員》。4月2日,彭革陳講《新聞之戰》。
1943年1月27日,邵力子講《戰時新聞感想》。他闡明了戰時新聞事業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抗戰勝利。戰時新聞取材要有利于抗戰,鼓勵人心,提高士氣,技術上要有分寸,防止適得其反。
2月15日,第三次學術講演舉行,葉楚傖講《我的過去,你的現在》。第四次講演會中,美國記者講《美國雜志特寫》。
1944年5月,在為訪英游美歸國的胡政之舉行的歡迎會上,胡政之講戰時英美報紙的工作情況、經營方式。
(二)舉辦年會并發行年刊
中國新聞學會1941~1944年活動期間,共舉行兩次年會,創辦兩期《中國新聞學會年刊》。
1942年9月1日,中國新聞學會舉行首屆年會,出版了第一期年刊。在《發刊緣起》中,陳布雷這樣說:“如何求良師?最好莫如在同業中求之。故年刊萃先進報人與報界同業之心得卓見?!笨梢?,學會希望通過創辦年刊,集合業界同人,分享交流經驗。
1944年,抗戰形勢嚴峻,本應于9月1日舉辦的第二次年會推遲到了10月1日。《中央日報》發短評慶祝其開幕:“中國新聞學會自成立以來,舉行講演、發行年刊、公葬張季鸞、慰勞鮑威爾氏,以及舉辦從業人員球類比賽各端。在集中報人意志、加強中外報人合作、發揮“輿論動員”“國民外交”的功能上,收效顯著。”
中國新聞學會的學術研究主要體現在《中國新聞學會年刊》上。
(一)理論
主要是關于言論自由的討論。集中在第二期,彼時抗戰即將取得勝利,戰時言論控制政策不適應現實需求。
1.言論自由應受到保護。梁寒操在《憲政與言論自由》中提到,民主政治之精神在于承認反對、容許批評,言論自由不應為特殊利益左右。陳裕清也在《言論自由之制限與保障》中提到,言論自由是文化進步、政治清明的重要條件,是進步人類的基本權利之一。
2.戰時有必要限制言論自由,但戰爭即將勝利,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陳裕清認為開放的言路,讓人民討論惡意的宣傳,發表意見,愛國心由此可生。潘公展也認為抗戰即將結束,政策中關于言論自由的不適應之處應該加以注意。
3.“言論”與“資本”分立。這是成舍我《報紙如何始“真”能代表民意》中一個最主要的觀點。他提出“三民主義下中國獨有的新聞制度”:資本家出錢,專家辦報,老百姓說話,政府認真扶助,依法管制。
(二)新聞學的發展階段的劃分
黃天鵬將中國新聞學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新聞學術啟蒙時期(維新運動——五四前夜),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到民國六年(1917);第二個時期:新聞理論建設時期(五四前后——北伐前夜),即民國七年(1918)到民國十一年(1922);第三個時期:言論自由紛爭時期(北伐前后——國難前夜)即民國十二年(1923)到民國二十年(1931);第四個時期:戰時新聞統制時期(國難以后——抗戰期內)民國二十一年(1932)——戰事結束。
(三)業務研究
1.成功記者的素質。一個成功的訪員要具備五項素質:第一,誠實,充分準備資料,確保信息來源真實;第二,好奇心,新聞記者要有“新聞鼻”,敏銳地發現新聞;第三,吃苦耐勞,做“腿人”(legman,跑新聞);第四,有奮斗精神,隨機應變;第五,能使新聞不被扣。
2.新聞人才的培養。新聞人才應明悉國策國情,了解國際情勢,熟悉駐在國的風俗習慣和文化歷史背景,純熟運用駐在國的語言文字。因此,新聞課程應包括“新聞采訪與撰寫”“新聞學基本理論”“編報法”“宣傳新聞學”“無線電新聞之撰寫與廣播”“采訪與編輯”“社評寫作之準備”“特寫撰述法”“社評寫作之技術”。
3.新聞紙面的表現技巧。紙面分為十三欄是理想的標準化。編輯要針對讀者的心理,善用表現手法。標題應有技巧,即字數宜取奇數;為了空白,主題之外,宜多附子題;題目應簡練;忌用語助詞;勿掉書袋;不避俗詞,但勿濫用俗詞;要注意諧音字;勿用重復字。
4.編輯的修養。王蕓生在《新聞選擇與編輯》中強調,選稿要衡量國家要害,社會是非。多看書,腦里多些辭藻,使標題典雅。勤翻字典,莫寫別字,莫用破體字。用通訊社通稿時,莫抄襲原標題,以免與他報完全一樣;注意美觀。應有文學素養,了解社會科學。要就個人興趣對某科學作窄而深的研究。熟記常用字號。防止輕率、固執。善質疑,博考載籍。
5.新聞和廣告版面應合理分配。報紙是綜合讀物,在篇幅的分配上,自有一種適當限度,但如為增加營業收入,將版面十分縮小,或將廣告滲入新聞版內,以便利刊戶,并不是健全的辦法。
(一)匯聚業界精英,傳播學術知識
中國新聞學會舉辦了各類講演,匯聚了國民黨重慶時期新聞業界精英,他們暢談經歷、總結經驗。很多講演在中央政治學校進行,傳播了新聞學術知識。中國新聞學會充分討論了言論自由問題,對記者和編輯的素質、新聞人才的培養都有指導作用,對新聞學發展史的劃分很有參考價值。
(二)提供了研究國民黨重慶時期新聞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南京陷落,重慶作為陪都,報業辛苦經營。1941~1944年,中國新聞學會舉辦大小學術講演,發行兩期年刊,其中包含53篇學術文章,總計270頁,30萬字,是研究國民黨重慶時期新聞學的重要資料。
[1] 李秀云.中國新聞學術史1834-1949[M].新華出版社,2004:110.
G219.29
A
1674-8883(2016)12-03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