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波
(江西日報,江西 南昌 330000)
公民新聞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之路探討
傅曉波
(江西日報,江西 南昌330000)
隨著大數據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電視、數字電視以及手機電視等新型媒體形式已經迅速發展起來,他們的發展也帶動了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方向發展。隨著智能化通信設備的普及和應用,我們迎來了公民新聞時代。隨著公民新聞的繁榮發展,國內外的大事小情都變得更加透明。通過此種途徑,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全面的新聞信息。而基于這種情況,傳統媒體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圍繞公民新聞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展開分析,進而對傳統媒體的發展之路進行探索與討論,以供其他傳統媒體工作者參考。
公民新聞;傳統媒體;發展之路;探討
媒介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媒介的多元化也標志著社會形態的轉變。隨著公民新聞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形式的產生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報紙、雜志等媒體逐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有些傳統紙媒甚至徹底放棄了以印刷式的形式進行信息傳播。公民新聞時代所帶來的改變不僅作用于人們的生活方式、藝術體驗方式、娛樂方式,還體現在人們的信息獲取和傳遞方式上。
公民新聞,是指非專業個體或團體利用現有的小眾媒體、新聞網站等進行新聞傳播或擴散,并對相應的新聞事件進行點評。[1]公民新聞是一種自發的社會活動,它源于非專業公民對新聞時事主動傳播和獲取的意愿。自1988年起,公民新聞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并迅速被受眾所接受。例如,Drudge利用博客網站對Clinton性丑聞的揭示。又如,“Katrina”颶風襲擊和倫敦爆炸等事件的披露,公民記者功不可沒。另外,韓國公民新聞網站Ohmynews于20世紀最后一年正式成立,其規模迅速擴大直至成為國內外的龍頭網站。
公民新聞的特色就是全民參與,使公民不再僅是新聞的獲取者,更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公民新聞時代使公民言論得以自由表達,落實了公民的監督權力。隨著參與新聞報道的人數逐漸增多,公民新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發展前景也更為廣闊。
(一)豐富了信息獲取的途徑
傳統媒體的信息獲取途徑較為單一,通常來源于合作單位或新聞熱線。而公民新聞時代的到來帶動了信息獲取途徑的擴展,由于公民新聞的發布者均是公民,所以新聞內容包括了社會百態,傳統媒體借助公民新聞實現了自身新聞的時效性和多樣性。[2]例如,公眾利用微信、QQ、微博等軟件進行新聞的傳播和獲取,也有部分公眾利用論壇和貼吧對某些事件進行披露。這些新聞均來自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新鮮事,所以更加貼近百姓生活,不僅滿足了廣大群眾的需求,還為傳統媒體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獲取途徑。
(二)豐富了事件信息內容
由于公民新聞是百姓自己的新聞,因此在傳遞新聞時公民更具有選擇性。在新聞擴散的過程中,新聞主題更具有公共傾向性,它滿足了廣大公眾的共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民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而媒體自身的職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由于公民新聞是公眾通過手中的設備對身邊事件進行傳播而形成的,所以其涉及的范圍較廣,并且更加貼近基層民眾的生活。它從基層民眾的視角出發,傳遞的感情更容易被群眾感受到。另外,因為公民新聞具有隨時性和非制度性,所以對某些禁忌的事件也毫不避諱,使得某些灰色事件得以披露,而一些敏感性話題也隨之進入了群眾的視野。
(三)轉換了信息傳播和獲取之間的關系
公民新聞使傳統媒體由新聞發布者、傳播者轉換為信息的接收者和獲取者。這種角色的轉化不僅創新了新聞傳播的方式,更實現了信息的雙向傳遞。在這個過程中,傳遞者和接收者的角色不斷地轉化和重合,使信息傳播方式更加開放、更加民主和更加自由。
(四)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難以保證
由于公民新聞具有非制度性和傾向性,所以公民的素質決定了公民新聞的質量。在信息選擇和甄別的過程中,公眾通常會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或樂于相信的信息進行傳播,但是其真實性和客觀性還有待考察。在這一過程中,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壓力也隨之加大。為了保證自身的公信力,傳統媒體需要在信息監督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而加重了工作負擔。
(一)為每個公民提供傳播新聞的機會
在公民新聞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可以為公民提供新聞傳播的機會,為其建立公民新聞網站,鼓勵民眾將身邊的煩心事和感人事拍攝下來。另外,傳統媒體也可以專門建立一個公民新聞欄目,讓公民利用現代信息設備對一些事件進行跟蹤報道。
(二)建立與民眾互動交流的平臺
傳統媒體可以通過自媒體設備搜尋新聞線索,并與知情民眾取得聯系,鼓勵他們對身邊的煩心事進行反映,再由傳統媒體對這些散亂的信息進行整合,從而獲取其中的價值。
另外,傳統媒體還可以利用某些新聞對民眾進行號召,在網站上公布新聞事件,鼓勵民眾在下方進行評論或發表自己的感想。
(三)保留原有特色,實現信息整合前提下的深化新聞報道
傳統媒體應在保留新聞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加工和整合,使其具備新奇性和娛樂性,利用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對其進行報道,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公眾視線。
另外,在保證事件真實性的同時,可以對事件當事人或相關人進行采訪,并請一些專業的人士對該事件進行剖析和點評,同時邀請公眾進行參與,使新聞事件進一步擴散。
隨著公民新聞時代的深入,多種多樣的新型媒體為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和困難,同時還有機遇和活力。因此,傳統媒體應該吸收和參考新型媒體的優點和長處,彌補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充分發揮自己的原有優勢,實現自身公信力、可視性的優質化和真實化。除此之外,還應該不斷完善自身媒體結構,堅持與時俱進,使自身服務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輕松應對各種挑戰,為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1] 鄭智斌,張安然.“微新聞”時代傳統媒體的問題與應對[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2(4):110-114.
[2] 杜宇航.“公民新聞”如何為“自媒體時代”伴舞[J].新聞知識,2014(10):37-39.
G206
A
1674-8883(2016)12-03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