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慶地區傳統手工藝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秦 臻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1331)
民間藝術復興的可能性探索
——以重慶地區傳統手工藝為例
秦臻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401331)
編者按:
如今,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多民間傳統藝術,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遭遇諸多困境,如生存環境不復存在、市場萎縮、傳承后繼無人、審美與消費習慣的變遷等。這里我們透過一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成果,尋找如何以當下的視野和眼光去看待和發展傳播過去的傳統民間藝術,為它們提供合適的利于創新的環境;從中我們還看到如今已十分難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藝復興的痕跡,也看到了現代藝術家如何創造出新的工藝。這一切的目的在于喚醒更多的人來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進而探索當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機制,以實現民間傳統藝術的活態化傳承 。
本文主要對重慶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木版年畫、古法二元紙、渝派花絲鑲嵌、木雕青蛙四種傳統技藝進行深入研究,立足技藝本體的特殊性,從不同的“再生”角度探討新形勢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可能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傳承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藝,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遭遇諸多困境,如生存環境不復存在、市場萎縮、傳承后繼無人、審美與消費習慣的變遷等。傳統手工藝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自身發展的定位,如何更新自我的存續形態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如何通過一定的手段增強自我生命力和發展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亟需思考的問題。
圖像是人類社會活動中最常見的信息載體。據統計,一個人獲取的信息大約有75%來自視覺,圖像也成為我們認知事物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民間工藝多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或是喜聞樂見,或是寓教于娛,而圖像作為最直接的信息載體,便成為了民間藝術家最常用的表現方式。
梁平木版年畫作為西南地區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的民藝,被譽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至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不僅在刻板、印刷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工藝價值,在造型、色彩等圖像元素上,也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然而,純手工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畫工序復雜,生產周期長,加上傳承后繼無人,以及社會需求降低,年畫原有的實用價值已經無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其原本得以存續的文化生態亦不復存在。[1]
在上百年的技藝延續中,年畫圖像已經程式化固定下來,并帶有很強的藝術識別性,除去工藝的流程,圖像成為年畫生命延續的重要載體。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工作可以轉換思路,剝離傳統手工技藝原有的實用價值,而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濃縮在一筆一畫的圖像之中。取其形、用其意,將圖像抽離開木版、紙張等傳統載體,轉載到裝飾畫、文化創意產品等新的載體上。在載體創新的基礎上,立足當下的社會審美,通過設計的創新,對傳統圖像進行元素化、卡通化、抽象化處理,以便用于衍生品的復制和轉載。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圖形作為媒介,實現傳統民間藝術向現實大眾文化的嬗變,幫助此類傳統民間工藝在“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實現再生。
對于特定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核心在于手藝人日復一日“心”與“手”的配合中所承載的文化觀念以及直觀的知識經驗,這是現代機械無法替代的精神內核,是保護和傳承中不可改變的部分。而對于成品的應用功能,則是可以從“新”的角度進一步開發,利用設計的手段進行“再設計”,使其與現代生活發生關聯。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后三峽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研究——以重慶梁平地區為例”(項目編號:214YBYS091)成果之一
古法二元紙在過去往往是作為祭祀用的火紙或印刷用紙,特別是作為年畫的畫紙存在。用途的高度局限帶來的是生存能力的下降,一旦社會背景發生變化,或者新式的替代物出現,機械化所帶來的高速高效高標準,以及對手工化的費工費時不確定的淘汰,傳統手工產品的命運往往多舛。若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保護,它們很可能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既然用途的局限是古法二元紙技藝傳承的軟肋,那通過設計的手段,拓展它的用途是否可行呢?設計師們拋棄紙作為書畫材料的單一認知,將紙張視作一類“物”來對待,對“物”的屬性進行探討,則會改變其在物化及設計生成過程中的全部認知。紙張是具備豐富的視覺和觸感的材料屬性。其適宜的軟硬度造就可圍裹、可折疊等特點的造型屬性,造型過程中,某些功能屬性也適時產生,而在這三種基本屬性之外,可以超越紙張本身去開發設計產品。視覺傳達系學生對于宣紙新的應用和探索,可以作為二元紙很好的借鑒。設計在保留了紙張原本的屬性和質感的基礎上,通過重構紙張的造型形態,從單頁平面變成三維的燈具、包裝和書籍,實現古法造紙的“物”性的延伸,在切實的“使用”過程中,表達出傳統文化的意義。如同斯科特·克林克所言:創新可以是在功能上、使用上、視覺上的改進,也可以是體驗上、情感上的改變。
花絲鑲嵌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通過將金銀等貴重金屬加工成細絲,以推壘、掐絲、編織等技藝造型,并在金銀絲上鏨出花紋,再鑲嵌上色澤美麗的珍珠、寶石、玉,配以優質木、琉璃等高檔材料制作而成。[2]因花絲和鑲嵌這兩種獨立工藝常一起使用,故逐漸合稱“花絲鑲嵌”。重慶花絲鑲嵌最輝煌的時候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重慶金屬工藝廠(原金銀飾品廠)里擁有大批銀樓藝人,他們熟練技工,加之雄厚的研發力量,當時生產出的產品精致豐富,遠銷東南亞、歐洲各國。在那段時間里,重慶花絲工藝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一度被評為中國三大花絲工藝之一。
傳統花絲鑲嵌主要用于傳統民族服裝的裝飾,大多為模仿現實中的花草與動物,或一些傳統吉祥紋樣,放在當下的社會,與大眾的審美需求嚴重脫節。精湛的手工技藝是花絲鑲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對其進行活態傳承才是技藝煥發新生的根本。
“花絲鑲嵌”作為傳統手工藝,制作繁雜,工序較多,具有稀缺性,手工制作帶來的獨有性使其符號價值遠大于其有形價值,具備成為奢侈品的基本條件。但是奢侈品貴在手工與原創精致設計相結合,而不是單純紋樣的復制,或簡單粗暴地使用貴金屬和寶石,設計師如果能把握當下潮流與傳統技藝的結合平衡點,相信這樣的技藝不難在以手工為貴的市場經濟中站住腳。另一方面,花絲鑲嵌可以通過與服飾設計的結合,或在小件家居用品上進行局部的裝飾和點綴,不局限于大型、高難度、價格昂貴的工藝擺件或首飾,從而將傳統技藝融入日常生活中來,這也是為其注入“新生命”的必然選擇。
在固有印象中,傳統民藝往往屬于工業革命之前的時代,已經被機械化批量生產和市場經濟所拋棄,與現代社會生活發生隔離。那是不是手工藝會就此消失呢?在西方19世紀50年代,因為機械化生產對手工藝的沖擊而醞釀了工藝美術運動,[3]如今,面對同樣的矛盾,我們能否從中有所借鑒呢?
工藝美術大師柯愈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答案。號稱“二刀”的他,白天作為醫科大學的教師,用手術刀解剖青蛙,晚上作為一名木雕工,用雕刻刀創造青蛙,這是他生活中醫術與藝術的映襯。2007年,柯愈勄成為重慶唯一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民間藝人,可以說,他是新時代的民藝代表人。透過他的雕刀,我們看到了如今已十分難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藝復興的一絲痕跡,也看到了現代藝術家是如何創造出新的工藝。他們不是傳承人,他們是新生的民藝人,柯愈勄用自己的創造力使傳統的木雕技藝煥發了新的生機。
老手藝可能會被淘汰,但工匠精神從來不會過時,或許我們是時候拋棄對傳統民藝古老陳舊的偏見。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背景,只要工匠精神永存,新的民藝總會找到合適的土壤破殼而出。這也提示我們,用當下的視野和眼光去看待和發展過去的傳統的民間工藝,為它們提供合適的利于創新的環境,未嘗不是一種更為現實和可行的方法。
傳統手工技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存在。工藝美術的價值也被學術界充分認可,但是僅僅依靠學術的保護,民藝會失去生氣和活力。民間藝術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中才能實現生命的活力,而延續生命活力的活態化傳承才是保護的根本目的所在。回復到原生的文化生態中,民藝終歸要回到民間,需要被制作、被觀看、被觸摸和被使用,只有這樣,民藝才算真正的復興。以上四個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們以期一斑窺豹,透過這些鮮活的個例,窺探民藝復興的可能性和新途徑,也旨在拋磚引玉,引發更多人的參與和思考。
[1] 秦臻,張習文.梁平木板年畫藝術[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60.
[2] 吳山.工藝美術大辭典[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687.
[3] 高兵強.工藝美術運動[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1-2.
J120.9
A
1674-8883(2016)12-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