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英玉 葛懷霞
如何提升高中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桑英玉 葛懷霞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貫穿在每一學科的教學中,也就是說,要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德育、智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因此,美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重視高中美術教育,幫助學生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審美教育;高中美術
藝術能夠跨越語言、國界,成為全世界人民靈魂溝通的橋梁,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通過豐富的色彩和細膩的線條構成多種多樣的圖畫,這些圖畫有著每個創作者鮮明的個人色彩,蘊含著人類靈魂深處的語言,因此,學好美術,會欣賞好的美術作品,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能從美的事物中獲得愉悅的感受,美甚至能起到撫慰人的心靈、激發人的創造性思維、陶冶人的情操的重要作用。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喻,美的創造就好比你無意中的活動所創造的事物激發的一種喜悅感,有的孩子給自己的媽媽摘了一朵花戴在她的頭上,并因此欣賞自己的創造,這也是一種美的創造。當學生到了高中階段,其性格發展方面相較于幼兒時期更加成熟、穩重而內斂,對于美的創造和需要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直接地表達出來,這時候他們對美的欣賞更多的是以轉移的方式,比如,對異性懵懂的愛戀,對偶像的崇拜情緒等。教師如果能在學生審美需要發展的關鍵時期給予其及時的審美教育,就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迅速獲得發展。此外,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意識都有所增強,他們通過注重外在形象、尋找偶像或者他人的認同而獲得一種較高的自我意識感。因此,教師應通過高尚的審美教育滿足學生對于美的追求,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找到更美的出口。美的東西必然是真的,符合科學這一真理,內在地蘊含著高尚的品質,這樣,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就會受到情操的陶冶,從而起到德育的重要作用。
此外,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技術沖擊著人們的生活,文化界經歷著空前的觀念撞擊和震蕩。人們面對越來越多的選擇和誘惑,尤其是當一個未經篩選的五彩斑斕的世界呈現在學生面前時,由于學生的價值觀正處在發展階段,容易是非不分而釀成大禍。因此,學校更需要通過藝術教育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其審美與鑒賞能力。
高中美術教師應該對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有所了解,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上好美術課。此外,教師還需要認識到美術這門學科的教學任務除了要教給學生基本的美術知識外,還應該幫助他們認識到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內涵,看到美術作品背后創作者的靈魂,并因此受到精神的震撼,獲得一種美的體驗。那么,具體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呢?
1.要選擇經典美術作品供學生鑒賞
經典美術作品是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時間打磨和篩選后留下來的精品,這些作品中的內蘊更加深刻,對后人具有更大的意義。無論欣賞什么樣的美術作品,都需要對畫家的生平經歷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根據作者的生平經歷理解他的思想情感。學生在分析美術作品時,要能結合作者的人格和思想,這樣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比如,19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他的雕塑作品和他偉大的人格以及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是分不開的。羅丹常常為了雕刻一件藝術品而整日整日地待在畫室中不出來,他的大理石雕塑 《沉思》會讓欣賞者在看到雕塑時浮現一種感受:①潔白如玉的大理石呈現出一種溫潤的光澤感和冰涼的觸摸感,這種材料本身的感覺會讓人對于沉思有一種不同的理解;②雕塑這一形象又會激起人們對于自身相同感受的共鳴,從現實中的雕像到人們感覺的變幻,會產生聯想、情緒感應等一系列變化,這一精神活動本身就是豐富的,會使人的精神情感獲得極大地陶冶。
2.要通過美術鑒賞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鑒賞與感悟美術作品,需要學生有細致的觀察能力,能夠運用多種感官仔細觀察,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結合作者的精神人格進行切身體悟,獲得對于美術作品的深刻感悟。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于同一美術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師應注意在平時的美術欣賞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美術鑒賞的素養,一般應以經典美術作品的賞析為主,不可過多地教授鑒賞的理論知識。尤其是高中生的美術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由于學習任務比較重,對于美術的學習不夠重視,教授過多的理論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比較恰當的方式是用通俗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自由地發表自己對作品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再適時地引導他們切入美術鑒賞的理論,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通常,在用PPT呈現一幅美術作品的時候,教師要用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美術鑒賞:①這幅作品中主要畫的什么內容?②這幅畫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③你看到這幅畫后有什么感受?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最基本的了解,并且為進一步賞析畫作的內涵、把握自己的情感共鳴做了鋪墊。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賞析,就會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3.要向學生介紹與作品相關的文化歷史背景
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賞析與其自身的文化修養以及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生活經歷一片空白、文化修養淺薄的人是欣賞不了過于深刻的藝術作品的,因此,美術教學與其他科目尤其是文學、政治、歷史的教學是分不開的,教師要注意介紹作品背后的社會背景,尤其是在欣賞國外著名畫家的作品時,要在學習東方文化的基礎上適當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與繪畫史。比如,學生在學習油畫作品時,教師首先要介紹油畫這一派別的繪畫特點、代表作品,以及使用油畫繪畫的技法等。此外,油畫還可細分為抽象繪畫作品和具象繪畫作品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派別,教師需要分類篩選不同派別的代表作,通過構成對比,讓學生在分析畫作各自的派別、風格以及技法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比較經典的具象繪畫的代表作是達·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具體,而且又各不相同,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使得每個人物的心理活動、性格特征等個性特點在繪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抽象繪畫作品卻與具象繪畫截然相反,它更加注重用線條或者色彩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因此畫作比較抽象,需要讀者加入自己的理解,讀出其中的韻味。這種解讀是互相的,學生在解讀畫作的過程中,反過來畫作中的情感也會帶給學生一種精神的感染和陶冶,是作者與學生之間靈魂的交流和溝通。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作品進行描摹,以創作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輔助教學設備,通過圖片輔以音樂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比如,帶領學生參觀美術展覽會,或者在學校的展示櫥窗里展示學生優秀的繪畫作品,以調動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加強學生的美術修養,提高學生的藝術涵養。
總之,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提高美術鑒賞能力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在美術課堂以及課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的美術修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鑒別能力,選擇優秀、經典的作品進行賞析,并通過巧妙的課堂設計層層推進,使美術欣賞活動逐漸深入,以此提高學生的藝術涵養,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編輯:朱澤玲)
G633.955
A
1671-0568(2016)-09-0076-02
桑英玉、葛懷霞,山東省壽光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