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玥希
(四川師范大學 應用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社會語境中的影視
潘玥希
(四川師范大學 應用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610068)
影視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復合體,它既像時間藝術那樣,在延續時間中展示畫面,構成完整的銀幕形象,又像空間藝術那樣,在畫面空間上展開形象。從最初的膠片電影到現在的數字化影視,電影藝術順著時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新的境界。人們在分析作為綜合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時,在其社會存在與社會心理的層面,都離不開社會語境的探究。影視藝術不管是對人們受外部物質世界影響所產生的客觀印象還是由內部心理沖擊下所產生的精神世界,都發揮著它的包容性,像多棱鏡般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底蘊。
影視藝術;社會語境;影響;探究
影視藝術不僅體現的是整個社會的狀態,更是以人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對社會環境、精神生活進行生動的再現。當然,這種再現不只是客觀世界機械性的重復,而是藝術家通過社會語境的時代性和藝術創作多樣性進行分析所產生的結果,無不透露出他們對生活獨特的認知、感悟和判斷。
(一)社會語境的含義
語境,即語言環境,包括語言上下文和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張志公主編的《現代漢語》一書中指出:“所謂語言環境,從較小的范圍來說,對語義的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就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的前后語。”
語境從大的方面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從小的方面表現為交際雙方的個人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這也是語境不能脫離社會的必然性,所以當人們在研究以任何意識形態存在的文化時,反映出的都是在社會影響下對語境的構思與創造的重組和研究。因此,社會語境這一術語就顯得抽象而變化多端,很難用標準化的答案去約束。
(二)影視與社會語境
影視對社會語境的意義而言,人們主要關注的是社會語境的形成對于影像意義生成的決定性影響。這方面在影視藝術理論中,已有許多突出的建樹。從普多夫金著名的“普多夫金效應”到羅蘭·巴特的“本文”,都對其有著深刻的論述。然而,當代的影視語境研究不僅是一種關于影視上下文之間影像語義的研究,更是注重其內在的影視的敘事語境與社會語境之間的互映和互動關系。
影視與社會語境的關系,一方面,影視作品的創作取材、藝術靈感以及技術手段,都需要以社會為基礎和源泉;另一方面,“社會”又需要借助影視作品的獨特的視覺、大眾化的娛樂手段將自身淋漓盡致地展現給生活在這個背景中的個體。這種相互融合的關系也就造就了影視藝術獨有的時代氣息。由于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時代觀念,他們所創作的影視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藝術效果。
影視藝術離不開社會背景的制約與聯系,想要分析影視藝術理論,就必須了解并融入當時的時代環境,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也成為了再現時代的最好方式。
(一)自身所帶來的矛盾影響
1.替代性滿足。替代性滿足來源于現實和理想之間所產生的失衡。人生活在文明社會中,必然會受到社會人文環境的制約,因而在生活中常常會產生許多負面情緒。生活與工作的壓力通常會使人們內心萌生出一些極端的負面情緒,因此會產生某種精神需求,這些精神需求往往能從影視中找到相應的存在方式。影視作品可以通過畫面和聲音給予人類感覺器官相結合的體驗,能在現實生活中為觀眾提供一個可以感受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超越現實世界,讓觀眾在影視畫面與聲音的刺激中滿足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心靈需求。一旦人們在影視作品中找到共鳴點,心里的負面情緒就會得到很好的釋放,內心也就會進入一種平衡舒適的狀態。
2.在影像中角色自我定位。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常常會通過照鏡子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定位,這種虛影再現的方式變現的其實并不是真實的自我,但卻能從中獲得本能的興奮和快感。
通過人們對影視藝術的研究,讓觀眾更多地感受到了影像帶來的刺激和渴求。在電影《甲方乙方》中,小人物不甘心于自己平凡艱難的生活,于是幻想一夜暴富。雖然人們知道這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幾率微乎其微,但仍然出于對主人公的同情而接受,找到屬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并從中獲得愉悅。如果人們還不能平復角色體驗和滿足,則愿意看到一些更加悲慘的情節,以此在內心獲得一種平衡。
(二)外部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1.影視與社會語境的時代性和政治性。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和不同的知識文化,都會影響到影視藝術的發展走向。其中涉及的政治因素與藝術發展的關系尤為突出。美國學者阿瑞提指出:“藝術之所以成為政治的工具往往因為文化手段的便利性,統治階層的審美喜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藝術的發展走向。”
縱觀我國影視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發展,以新中國成立為界限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也稱“十七年電影”)。對剛剛過去的歷史時期的“革命回顧”以及對“英雄人物”的謳歌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誕生了一大批中國影視的優秀之作,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等。這個時期,中國影視界形成了“第三代導演”的群落。
第二階段: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影視藝術的特點果真與當時政治階層相同,對大批藝術家的迫害和錯誤的政治傾向,中國電影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第三階段:“文革”結束后,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復蘇,文化領域也呈現出一派新精神、新風貌、新氣象,電影的發展也出現藝術化的啟蒙階段。其中成蔭、水華、崔嵬、謝鐵驪、謝晉、凌子風、李俊等最有代表性。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中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代表作有《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作者簡介:潘玥希,女,四川師范大學2014級應用技術學院專科在讀。
第四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的多元化反而使影視文化和社會語境很難統一起來,完全背馳了中國電影“影戲”的風格,淡化情節,淡化人物,甚至故意解構情節,追求“影像”風格。讓中國電影從戲劇化程式回到純粹的銀幕,使習慣于欣賞完整故事框架的人們初步領略了電影意象美學的魅力。個人個性大于影片本身的社會性,在中國影壇獨領風騷,并以其實驗性、前衛性和“詩意啟蒙”使中國電影在思想和藝術方面產生了革命性的意義。
不同時代的政治變革都有著不同的影視藝術。這就是影像留給某個時代的特殊記憶和歷史方式,也可以說,就是這一時期影視藝術的社會語境。
2.物質帶來的影響。隨著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自我認知程度的不斷加深,基本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變成生活需要,再從生活需要中升華出精神享受,這一系列的改變都意味著人類在“物質”這塊日漸肥沃的土壤前提下,滋生了越來越深層的精神產物。
物質生產的富足與科學的發展速度明顯在加快,這使影像技術和電視媒體技術高速度翻新,為影視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必要條件。所以每一次物質經濟的發展都給影視藝術帶來了質的飛躍。
隨著拍攝手段和電腦技術受社會的影響而不斷革新,一些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作品得以再次完善和修飾。最重要的是,科學研究方式為影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持久性的潛在影響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對于精神生活持續不斷的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基礎的依賴。
社會作為人類生活的藝術創作和載體,既充當了人們對于“美”的推動力,又以無情的負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阻礙了人類前進的腳步。所有由人創作出來的藝術都符合和反映了人們所生活的客觀環境與主觀意識形態。
(一)在歷史發展中的逐漸創新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燦若星河的文明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從注重“有無相生”整體功能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到具體的審美方式都有著大量可供汲取的民族智慧與精華。
張岱年先生在《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和綜合創新》一文中指出:“從世界思想、世界文化發展的宏觀視角來看,中國文化思想主流中貫穿的這種超越個人本位、自我中心的主體性觀念,代表了一種迥然不同于西方近現代思想的新型的主體性觀念和價值觀念。”
在中國“第五代導演”萌芽的初期,在電影的創作上進行了一系列引人矚目的革新。《孩子王》探討了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土地與人》探討了土地與人類這一永恒的話題;《英雄》挑戰了人們對于色彩的心理接受能力;《赤壁》將國產電影的“好萊塢之路”摸索到底,以及近幾年出現的一些純娛樂性質的小成本電影,如《瘋狂的石頭》《十全十美》等,這些對影視的探索和嘗試正是觀眾和創作者之間交流產生的結果。
我們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可以繼承與發展,民族美學與民族文化可以對電影、電視藝術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更應該認真研究民族優秀的美學思想,深切地關注民族的歷史與現實,自覺地去發掘中國文化的魅力并努力地將其融入影視當中。
在歷史發展的歷程中,影視藝術的本質之一就是創新,影視藝術最終要以研究的成果來體現,不能滿足于故弄玄虛地賣弄新知識的境界。因此,影視創作者的創造精神就顯得格外重要,除了要深入了解自己所運用的語言手法和接觸對象外,還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學術競技狀態和自由活潑的心理狀態,勇于打破思想的陳規,優化知識積累,具有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建樹真理的生機勃勃的精神。
在歷史發展與影視創新中,人作為連接它們的紐帶,將生活中的形象和創新中的認知對號入座,在豐富奇幻的影視藝術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棲息地。
(二)后現代主義對于影視發展的重要影響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一種懷疑論、多元論的思潮。它以其獨有的文化特質,迎合了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面臨巨大迷茫和空前壓力的中國當代社會背景,一經傳入便迅速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對中國社會文化及價值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后現代影視強調顛覆傳統,通過對平庸瑣細的日常生活的描摹了解生活的意義,注重個體的生命體驗。通過對包括邊緣人物在內的各種小人物的描繪,關注社會個體,展現每個生命的獨特魅力。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影視藝術的表現范圍將漸漸擴大,這種“影視全球化”將會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普遍。我們應該以良好的心態面對這種時代潮流,后現代主義思潮具有進步性,我國影視作品可從中汲取養料,獲得更多的啟迪和思考。
本雅明指出,“新技術,新生產和消費方式,19世紀工業化帶來的所有變化已經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感性,并由此在世界上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隨著整個存在方式對人類集體的改變,同樣也改變了他們的感知方式”。后現代影視文化不是對權威的盲目追隨,而是更加注重個體的內心感受。
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對國人傳統觀念以及當代人的價值觀念造成了巨大沖擊,構成了影視技術傳播的文化價值語境。影視藝術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宣傳機構的同時,又是一個產業部門,二者之間并不矛盾,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壯大影視藝術的有效途徑,因而成為一種工業化語境。隨著時代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視藝術的創新和多元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大眾對影視已經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各個層次的觀眾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心理期望,他們不再是播出什么就看什么,而是有了自己的選擇權,這也是影視文化語境和受眾心理期待語境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因此,只有影視藝術和與其所處的社會語境之間相互依托、相互滲透才能共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
[1] 張志公.現代漢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8-89.
[2] S·阿瑞提(美).創造的秘密[M].錢崗南譯.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73.
[3] 張岱年.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和綜合創新[J].教學與研究,1997(5):33-38.
[4] 王貴祿,王建斌.電視藝術導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56.
[5] 柯可.文化產業論[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49.
[6] 周星.中國電影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5-77.
[7] 陳旭光.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0-122.
[8] 隋巖.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格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8-55.
[9] 陳默.影視文化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18-35.
[10] 韓鴻.中國大眾影像生產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54-77.
G02
A
1674-8883(2016)12-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