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軒
(廣州市網絡輿情信息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0)
對話輿論文明 優化網絡環境
李宜軒
(廣州市網絡輿情信息中心,廣東 廣州510000)
網絡是一個意識形態較量的角逐場,集中體現和反映了社會輿情,一旦缺乏有效的引導與規范,就容易被各種錯誤的、有害的信息利用,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如今,網絡是塑造年輕一代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因此,政府在支持互聯網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網絡傳播信息的有效監管,保證網絡環境的穩定與和諧。通過對網絡輿情的引導與管理,構建科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網絡輿論的文明,使網絡成為真正提高人們精神生活的空間。
輿論文明;網絡環境;網絡輿情;管理
互聯網是當今一個交互性極強的媒體,既有傳統媒體的信息,也有大量新媒體的信息,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更新,在反映社會動態信息的同時,也呈現出了各個層面的不同觀點和立場。相對于傳統媒體,以微信、微博、博客等為主要形式的新媒體給網絡輿情的傳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和快速性兩大特點。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網絡輿情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媒體時代,人們開始由以前被動地接收信息傳播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在當今的網絡輿情中,人們能夠直接通過網絡來針對某一事件發表觀點。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縱觀近年來的熱點事件,網絡起到了推動和放大的作用。眾所周知,新媒體是依托數字技術平臺而進行信息傳播的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在短短幾年內給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促生了很多信息,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新媒體在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如虛假信息泛濫、網絡暴力、惡意炒作等現象比比皆是。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放大對一些社會事件的看法,利用民眾的正義感制造誹謗政府或者他人的不實謠言,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這些問題帶給社會和人們的負面影響,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傳播,變得不容忽視。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發展轉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針對一些突發性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引起了很多網民的強烈反應,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在各類媒介上頻頻發聲。網絡成了各個階層思想碰撞、情感宣泄的輿論主場。在這個新的發展時期,網絡輿論環境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和問題。了解這些突出問題,有利于做好輿情監測,優化網絡環境。以下為目前網絡輿情集中表現出來的幾個問題:
(一)虛假信息泛濫,爆炸式的信息傳播影響社會穩定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報紙的信息傳播門檻以及時間限制,使得信息量呈現出急劇增加的趨勢。美國學者H.H弗萊德里克做過這樣一個推算:以5年為一個周期來計算的話,70年內,人類積累的信息量將是今天人們信息量的100萬倍。然而,隨著信息量的急劇增長與過快傳播,一些信息發布者不惜捏造虛假信息,以此引起人們的關注,破壞網絡環境的正常秩序,直接影響著年輕一代的身心健康。例如,2011年3月全國人民搶購食鹽就是由于有人在網絡上發布“謠言”,說是日本東海岸地震的影響,引發海嘯,核電站機組爆炸,導致放射性物質泄露,這個信息一經發出給周邊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中國的一些城市上演了搶鹽的風波,不少地區超市商場的食鹽都被搶購一空,甚至有一些不法商販非法抬價。直到執法部門查到制造這個謠言的源頭,對發布信息的人進行行政拘留,這場搶鹽鬧劇才漸漸平息。這些虛假信息傳播者,就是利用互聯網的便捷與快速,無視國家相關法規,在網絡中傳播大量虛假、不實的信息,將不合常理的謠言傳播出去從而造成影響力,從中謀取不正當的利益,誤導人們的思維判斷力,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動蕩和不安。
(二)網絡暴力盛行,公民隱私權和名譽權難以維護
網絡作為一種言論自由的新媒介,人們可以在其中就某件事、某個人暢所欲言,這就很容易形成網絡暴力。網絡暴力往往帶有一定的侮辱性、傷害性與煽動性,它可以是一則言論,也可以是圖片或者視頻,其在傳播過程中打破了道德的底線,可以對當事人造成聲譽的損害。網絡暴力和現實中的暴力不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一些帶有暴力攻擊性的文字、視頻或者圖片,都具有尖酸刻薄、兇暴等特點,明顯超過了事件應有的正常的言論范圍。除了對當事人有極強的人身攻擊外,還會將這種傷害轉移到現實生活中,通過人肉搜索等手段,將當事人的隱私在網絡上公開,這些做法都會對當事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例如,電影《搜索》,電影故事講述的一個公交車上因“讓座”而引發的網絡暴力。女主角由于被查出癌癥晚期很受打擊,沒有給身邊老人讓座,有人將這個畫面拍下來上傳到網絡上,引起了大量網民對女主角的聲討,女主角被這些網絡暴力提前推進了死亡的境地。多數時候,網民自認為自己站到了正義的一面,習慣以道德的力量去評判他人,但其實在這個網絡評判的過程中,有時候并不能清醒地分辨事件的真相,于是在無形中充當了劊子手。
(三)抄襲已經成為互聯網的普遍現象,網絡公信力大幅度降低
版權是法律賦予作者的一種對自己創作作品的表達、復制、傳播的一種權利,在互聯網中只要是首次公開傳播表達的,都受到版權的保護。但是,由于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流通量大,缺乏有力的審核標準,使得網絡環境中的版權利益很難得到維護。人們只需復制一下,就可以抄襲他人的作品或者言論,任意轉播作者的作品。互聯網為網民提供了大量可以免費使用的資料,這就相應地營造了有利于抄襲者滋生的網絡環境,使侵權現象成為人們默許的一種行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數達到5.64億。面對這樣龐大的網民數量,政府在規范和引導網絡輿情方面存在很大的難度,缺乏對網絡等媒介的審核和監督制度。網絡中因為虛假信息增多,抄襲現場增多,而逐漸失去了公信力。
作者簡介:李宜軒(1985—),女,廣東廣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何通過多渠道的網絡輿情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幫助。
通過上述問題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在帶給我們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引發了言論不當、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風險。探索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研究有效的解決對策,對于新媒體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從源頭遏制不良的網絡信息,健全網絡信息審核平臺
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得許多網民以匿名的形式,在網絡上傳播一些不良、有害的信息。如果對網絡信息的無序傳播不加以制止,必將對社會的穩定和諧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要從源頭上加強不良信息的把控,促進網絡信息的有序健康發展,使之真正為人們服務。要充分發揮網絡監管部門的職能作用,做好信息審核這一關,要嚴厲打擊和查處不良信息,通過約束人們在網絡上的行為,提高媒介素養,增強自律意識,規范網絡環境,有效遏制不良信息的肆意蔓延,將不良信息扼殺在源頭。此外,受眾還可以自發建立民間性質的信息審核平臺,通過個人信息反饋等一些簡單易行的手段,依靠大眾的公眾利益來制約虛假、不良信息的傳播。
(二)健全和完善互聯網管理機制,規范網絡秩序
新媒體快速發展,相應的法律規范也應該制定出來,但目前互聯網的管理是相對滯后的。據了解,關于規范互聯網方面的管理機制相對來說比較少,還存在許多尚待完善的法律條文。政府應該加快依法治網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網絡管理機制,推進互聯網立法的建設,有力地保護網民的利益,使人們在享受網絡虛擬世界的便捷與先進的同時,能夠追求自身合法化的利益,形成一個規范的網絡環境。最重要的是,網絡輿論的健康發展,需要建設并推進網絡輿情監測站,通過網絡輿情監測中心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推動管理的整體性。內容發布者、內容集成商、移動平臺提供商、移動運營商、終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諸多環節,構成了新媒體產業鏈式的傳播過程,為了保障內容的安全性,需要各個環節密切配合。在網絡環境中,應以政府為重要依托,探索與監理信息安全保障機制,積極有效地構建出一個能夠切斷不良內容源頭、渠道的網絡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對網絡發布的信息進行有效監管,規范應用對通訊軟件的檢測流程,合理地制約未成年人的瀏覽信息范圍。此外,要制定一個全面、準確、及時的互聯網輿情報告制度,能夠將民眾在網上反映出來的意見第一時間傳達給政府;網絡管理機構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置意見,從而使決策者可以盡快提出解決措施,保障網絡環境健康、有序、和諧發展。
(三)實行網絡實名制,約束網民言論行為
網民在面對負面消息時,容易將虛假信息信以為真,從而導致情緒過激,這是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存在大量謠言的重要原因。虛擬的身份使網民可以暢所欲言,導致部分網民認為自己可以擺脫法律的規范而大肆造謠散布非法信息。因此,在網絡普及的當下,應該注重培養網民的思考與辨別能力,使網民具備對事件的基本的辨別能力,正確對待真實客觀的負面信息報道,以避免將謠言信以為真而情緒激化。此外,涉及一些重要領域時,應以實名制的方式發表言論,這樣可以有效地規范網民的行為。
當網絡輿情出現不和諧的時候,政府要立足實際,依靠完善的法規和模式進行管理,靈活應對,以動態的管理方法,有效解決一些突發性事件。互聯網時代,網絡思維是互動的,是一種如同網狀的思維,一旦網絡失去了公信力,這個洞就很難彌補。可以說,找到影響網絡環境的根本問題所在,是制定規范網絡環境有效對策的重要途徑。如何更好地解決目前網絡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政府、媒體、公民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營造出健康的網絡環境,打造文明的網絡輿情,構建和諧社會。網絡的誠信與和諧要靠政府、社會、民眾一起努力。
G206.3
A
1674-8883(2016)12-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