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培
(阜陽日報社,安徽 阜陽 236000)
新聞采訪中工匠精神的滲透研究
張凱培
(阜陽日報社,安徽 阜陽236000)
工匠思想即表示工匠在制作產品過程中,注重以“精益求精”“完美”的理念,完成精雕細琢的過程。而將工匠精神貫穿于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有助于正確引導新聞行業的發展方向,即鼓勵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堅守精益求精的精神,對新聞線索進行深度挖掘,且針對人們所關注的話題展開專題性、連續性報道,就此滿足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提升新聞采訪的質量。本文從工匠精神概述分析入手,旨在推動當代新聞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優化新聞采訪的手段。
新聞采訪;工匠精神;深度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中指出,新聞輿論工作應堅守“有溫度、有品質、有思想”的新聞采訪、報道理念,為此,為了貫徹新聞報道方針,應注重在推進新聞行業發展過程中擴大對“工匠精神”的宣傳力度,繼而借助工匠精神引導力、傳播力,創造高品質的新聞作品。實現對黨的主張、社會熱點等的宣傳,達到最佳的新聞采訪作業狀態,提升新聞采訪質量。以下就是對新聞采訪中工匠精神體現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前新聞采訪隊伍的建設提供有利參考。
工匠精神即表示工匠在創作作品過程中始終秉承作品升華思想,即注重針對雕刻作品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若干次的改良,將品質由90%提升至99.99%,達到最佳的產品雕刻效果。同時,工匠精神亦體現于工匠們在作品制造過程中,為了保障每個部件質量,注重堅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專注、敬業等精神,嚴格把控產品雕刻標準。而工匠精神在新聞采訪行業中的體現,即要求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應深入到新聞現場,以“走心”的報道思想,對新聞線索進行調研、跟蹤,最終適應時代要求,打造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極強的新聞輿論傳播空間。此外,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為了彰顯工匠精神,需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做到對每件作品點、線、面進行導向,且在采訪作品創作過程中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創造出更好的新聞產品。
(一)堅守“精益求精”思想
央視《大國工匠》中提出,“你喜歡的東西,需要10分鐘不眨眼,那就10分鐘不眨眼”,即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為了創作高品質產品,需保障新聞傳播中腳步、身形,每一句話語、每一行字、每一個細節畫面的精致性,即貫穿“匠心”精神,提高新聞采訪品質。例如,中央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為了體現新聞作品的高品質,設定了“治國理政新實踐”專欄,且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為了突出新聞要點,堅守“精益求精”思想,全方位搜索黨中央治國理政新實踐、新成就新聞線索,且以事實、故事間穿插的表達方式,對新聞熱點進行評論,最終就此呈現精品力作。[1]此外,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為了增強新聞精品力作的感染力,要求記者在新聞事件采訪過程中應立足于國家、人民、民族,如一線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需見證、記錄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繼而充實新聞報道熱點,保障新聞采訪中聲音、剪裁畫面、文字、主題等的全面性、細致性。例如,《小算盤打出豐收賬》新聞事件在報道過程中,即通過1分30秒的新聞視頻,將糧食產量、種植技術等新聞關鍵點,精準地表達出來,就此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價值。
(二)堅定理想信念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為了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要求記者應堅守理想信念,不拋棄、不放棄,從而傳播高品質社會熱點等新聞內容。例如,2016年4月17日,《安徽新聞聯播》所報道的《李玲玲:真情服務旅客》事件,即由記者經過數次親臨阜陽火車站獲取到的第一手新聞采訪資料,且基于新聞主題確定的基礎上,從眾多素材中將主人公李玲玲吃元宵、喂小旅客水餃等精品正能量畫面呈現出來,就此增強新聞感染力,傳播百姓正能量。即在開展新聞采訪工作過程中,只有堅守理想信念,才能推動新聞作品的進一步升華,增強新聞采訪整體的價值。為此,當代記者在新聞采訪工作實施過程中應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2]此外,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為了貫徹“工匠精神”,亦應注重堅守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等,從而突出新聞采訪的時代性,在與社會發展狀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增強新聞傳播的整體效率。
(三)堅守踏實專注精神
在新聞采訪工作中,“工匠精神”亦體現于踏實專注層面。例如,澎湃新聞《東方早報》針對“打工爺爺”的主題,展開了連續8年的深度報道,體現了工匠專注的思想。即2014年,澎湃新聞從重慶開縣入手,針對“打工爺爺”展開了報道行為,并在新聞采訪中指出,開縣2014年外出務工人數已經上升至535萬人。而實際上,澎湃新聞記者早從2009年起,即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提高了對農民工群體生活等的關注。而到2016年,部分農民工年齡已經超過了50歲,成為“超齡”農民工。繼而,其從原有農民工主題角度出發,在2016年的新聞采訪過程中,針對“超齡”農民工流向、收支、農民工數量、醫療、養老等熱點問題進行深度挖掘,并結合國家統計局相關統計數據,完善新聞報道中的點、線、面。此外,在“打工爺爺”系列采訪過程中,亦注重引入老謝等新聞主人公,“以點帶面”反映了“打工爺爺”這一社會現象。[3]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開展新聞采訪工作過程中,貫徹“工匠精神”中踏實、專注的思想,有助于增強新聞感染力,保障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為此,應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轉變新聞采訪理念。
基于當代社會的發展,受眾對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公信力、引導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營造良好的輿論傳播空間,要求當代記者在新聞采訪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落實“工匠思想”,即在新聞事件采訪、報道過程中,堅守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思想,對新聞作品文字、圖片、畫面、細節等進行細致性完善,創造精品新聞作品。
[1] 高思杰.“大國工匠”背后的新聞堅守——談“工匠精神”對新聞隊伍的鍛造[J].中國記者,2016,15(05):35-37.
[2] 徐其勇,邱蕭蕪,于松.踐行“工匠精神”:連續8年報道“打工爺爺”——澎湃新聞(《東方早報》)對深度報道的理解和實踐[J].中國記者,2016,14(05):37-39.
[3] 金正波.“工匠精神”何以缺失?失初心不走心——訪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晉升[J].中國職工教育,2016,12(05):58.
G212.1
A
1674-8883(2016)12-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