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冉
(《綠色中國》雜志社,北京 100801)
新聞媒體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
張冉冉
(《綠色中國》雜志社,北京100801)
目前,我們的自然環境被破壞的程度之大、延伸之廣、危害之大,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如果不盡快解決和減少污染對環境的破壞,并進行有效的環境治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將很快被我們毀掉。根據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九條的規定,“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環境保護是每個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首要承擔起來的一份嚴峻而神圣的責任。
新聞媒體;環境保護;責任
當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發展到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人類所面臨的新的全球性和廣域性環境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全球性廣域性的環境污染;二是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三是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目前,發達國家當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環境污染,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環境破壞,而在我國則同時存在著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這兩類環境問題,并且已十分嚴重。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水環境污染極為嚴重。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水土流失嚴重,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為4000種~5000種,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新聞簡單來講,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新聞媒體是報道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新聞媒體由于在社會的特殊作用,意味著其自身要承擔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新聞媒體要與公眾的話語權、知情權和監督權緊密聯系在一起。新聞媒體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報道可以有力地促進公眾權利的行使,監督損害公眾利益的事件,促進整個社會在健康、有序、道德、法制的道路上發展。新聞媒體不僅是報道新聞事實者,更是大眾利益的守望者。
(一)新聞媒體對環境保護的導向責任
新聞媒體對環境問題的報道,不僅是事實的客觀反映,更要通過運用各種方式傳播環境保護的觀念,以影響公眾的生態意識和社會行為。新聞媒體要旗幟鮮明地向公眾提倡環保、反對破壞環境的行為。環境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和關鍵的一環。做好環境保護的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有利于公眾了解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利于加強環境信息公開,滿足廣大公眾對環境問題的知情權。
新聞媒體對環境保護的引導,可以提升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和判斷力,增強公眾對環境保護問題的自覺介入和主觀能動性。環境保護離不開公眾權益的充分表達,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聞媒體來實現。目前,公眾對環境保護開始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拿出精力參與保護的情況還不常見。參與的途徑缺乏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還不夠強烈,再加上共同利益訴求比較松散,不能很好地傳遞公眾對環境保護問題的訴求。因此新聞媒體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通過引導公眾、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為公眾提供介入的平臺,促使公眾參與到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環境問題中來。
另外,新聞媒體可以發揮輿論特有的作用,對環境治理好的情況大力報道和宣傳,對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成績的進行表彰。注重環境保護的地區應該給予重點報道和宣傳,力爭形成一種社會風尚。例如,現在有很多地區開始積極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減少用煤大力治理大江大湖,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創建生態工業園區,對能耗大、污染重、效率低的產業進行限制和調整。新聞媒體要多多關注這些事跡,并大力弘揚。新聞媒體對環境管理和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職能的報道和宣傳,會有力地促進政府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另外,不能忽視對農村環境的關注和引導,目前我國農村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形勢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生活污染治理基礎薄弱、工礦污染嚴重、農村生態退化普遍方面。新聞媒體對農村環境關注很少,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例如,很多地方隨意砍伐森林、開山炸石,礦山企業排放化學污水等現象使農村環境急劇惡化。由于基礎官員和農民群眾對環境認識較低,缺乏保護自身利益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再加上相關部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加以真正有效地治理,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所以,新聞媒體要提高對農村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發現問題及時揭露報道。另外,也要通過報道正面事跡,引導農村相關政府拋棄原來以破壞環境發展經濟的行為。例如,大力報道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林業等環保型農業發展的建設題材,全方位引導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以新聞媒體自身的力量引導公眾,推動社會把今后發展的方向轉移到以環境保護為重點的正確道路上來。對此,新聞媒體要為環保事業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和良好的氛圍。
(二)新聞媒體對環境保護的監督責任
新聞媒體可以完善環境保護的社會監督機制。如今出現一種現象,一些企業、單位不怕違規違法,也不怕執法部門罰款,就怕新聞媒體將其污染環或破壞環境的事實公布于眾,這就是輿論監督的巨大力量。新聞媒體為了更好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應該加大對環境信息公開報道的力度,及時對環境情況進行評價,把對環境破壞的行為置身于社會輿論之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壓力。新聞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國家最新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新聞媒體大力報道和監督下,揭露和批評那些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和那些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做事的企業或政府。最后督促政府相關執法部門的執法力度和監督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新聞媒體從監督特點看,輿論監督具有幾大優勢:一是具有很高的受眾關注度和影響力;二是具有很強的輿論導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樣表現形式;四是涉及面廣。新聞媒體的威懾力是環境保護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他可以形成政府、企業、公眾的多方紐帶,使管理與監督有效結合,形成完善的、動態的環境保護監督體系。新聞媒體對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真實、廣泛、全方位的報道,必將使公眾監督權在法治的軌道上日益發揮出規范公權、監督政府的作用。
(三)新聞媒體對環境保護的教育責任
環境保護不單是政府行為,也是一種社會行為責任,公眾是環境保護力量的源泉。只有每個人都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采取保護措施。新聞媒體在這方面的教育導向作用就日益凸顯出來。環境新聞的報道可以啟發公眾參與意識,可以弘揚生態文明,引導綠色生活方式,可以促進環境保護的法治建設。
新聞媒體可以開辟多種宣傳教育模式,如開辦環境保護專欄或專刊,以及介紹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政策等,幫助公眾建立環境保護的意識、責任和義務。新聞媒體通過宣傳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和科普知識,提高全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全面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主動性。從而使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引導社會走向尊重自然、改善環境、節能減排的和諧生態社會。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目前,環境問題已經上升到一個非常嚴峻的生存問題,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威脅到每個人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作為新聞媒體可以在環境保護上發揮其獨有的方向引導、輿論監督、環保教育等廣泛而顯著的作用。新聞媒體必須形成權威的公信力,才會形成一種保護環境的強大制衡力量。作為新聞工作者,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敢于在環境保護問題上發出真知灼見且鮮明的、獨立的聲音,肩負起保護美好家園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1] 劉濤.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7):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J].新聞大學,2009(04):97-99.
[2] 賈廣惠.論大眾傳媒與環保NGO對公共性的構建[J].新聞界,2009(04):79-81.
G206.2
A
1674-8883(2016)12-02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