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武
(濱州日報,山東 濱州 256600)
黨報面對負面輿情時如何有效發聲
李志武
(濱州日報,山東 濱州256600)
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在當前輿論焦點多發、思潮紛爭多元、雜音噪音多變的情況下,黨報更應該發揮自身權威性、公信力,有效發聲,明辨是非曲直,引導輿情發展。面對負面輿情,黨報首先要用事實說話,還原真相。其次,要“講道理”,用評論等來明辨事理,發出權威的聲音,引領社會輿論,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同時,在互聯網時代,黨報也必須學會用互聯網思維回應“互聯網事件”。
黨報;負面輿情;有效發聲
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報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在引導輿論、樹立正氣、凝聚發展的正能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輿論焦點多發、思潮紛爭多元、雜音噪音多變的情況下,黨報更應該發揮自身權威性、公信力,有效發聲,明辨是非曲直,引導輿情發展。
去年“中國·濱州秦皇河國際郁金香節”,周末吸引了近10萬游客前來賞花游玩。這本是一件展示濱州形象、造福廣大市民百姓的大好事,但是,別有用心的人專挑毛病,瞄準個別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大做文章,刻意放大陰暗面,在網上興風作浪,將整個濱州人描繪成了“踩花大盜”。一時間,濱州人幾乎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詞,嚴重抹黑了濱州形象。面對這種行為,濱州日報以詳實的調查、客觀的報道、有說服力的評論、全方位的傳播方式,有力回擊了這篇片面性的報道,主動引導輿情,收到了積極而明顯的效果。從其中的做法,我們可以總結出黨報在應對負面輿情中的一些經驗和規律性的認識。
作者簡介:李志武,濱州日報副總編輯。
事實勝于雄辯。用事實說話,是最好的回應方式。針對網上關于濱州的負面報道,濱州日報首先想到的是把事實搞清楚。濱州日報派出骨干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查看郁金香受損情況,采訪當事人和公園的管理人員。記者了解到的事實是,現場并沒有那么多花被踩踏,最多二三十株。“踩花的主要是個別孩子,他們想近距離地拍照,所以沒留意腳下。”管理人員這樣告訴記者。另外,展區的設置有問題,造成了一定的誤導。比如布展人員將一些桌椅作為景觀,擺進了花叢,但有些人以為是休息座椅,于是就進去了。巡邏的保安也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在園內不停巡邏,但極少看見有不文明現象發生。針對展區設置等問題,管理人員也馬上作了改進。記者通過調查得出對比鮮明的結論:300萬株郁金香,僅有幾十株遭到破壞;10萬游客秩序井然,只有幾十人有不文明行為。根據掌握的事實,記者迅速寫出新聞稿件。
習近平總書記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用事實說話是新聞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事實是社會需要以及百姓喜歡關注的,讀者需要真實,需要真相。真相,也是謠言的克星。謠言無論打扮得如何美麗,欺騙性有多強,在事實面前也會灰飛煙滅。
黨報的優勢是評論。根據所掌握的事實,濱州日報從“正、反、合”三方面策劃了三篇評論。第一篇評論是《引以為戒,不足為“盜”》,評論指出,踩花者有之,但只是個別現象,更不是全部。在公共場所踏入花叢的行為確實不文明,但也不必把個別“踩花”之舉放大再放大。第二篇評論,《不以“惡”小而為之,對不文明現象要說“不”》,指出要重視這些看似很小的不文明行為,趕緊行動起來,從愛花、護花做起,從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做起,從安全駕駛、規范停車做起……讓我們正視不文明行為,有底氣地向不文明行為說“不”,然后改正它,讓它隨風而去。第三篇評論《激發向善之心,共襄文明創建》,從創建國家文明城市的高度,對此作出評論。文章指出,城市是市民的城市,文明是市民的文明,要讓文明之光照耀每一個人的心靈,推動城市文明水平的大提升,讓文明春風永駐濱州。
評論是報紙的旗幟與靈魂。在當前輿論生態多元多樣的背景下,黨報的價值和作用愈發凸顯,黨報評論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愈發光榮而艱巨。黨報必須發出權威聲音,引領社會輿論,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同時,必須增強黨報評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解答社會熱點,回應群眾關切,切實發揮黨報的價值和作用。
互聯網時代,必須有互聯網思維。針對網絡形成的關于濱州“踩花大盜”這一公共事件,濱州日報在作回應報道的時候,充分運用了互聯網思維。例如,在標題制作上采用易于互聯網轉載和傳播的形式。在還原事實的新聞報道中,挑選出“花地座椅有誤導”“個別確實不自覺”“問題很快解決了”三項基本事實作為文章標題,易于網絡轉載、搜索、傳播。在評論標題的制作上,精煉出如“引以為戒,不足為‘盜’”這樣精到、傳神、生動的標題,吸引網友的眼球。在報道的發布上,報紙、網絡、手機媒體全方位、立體式推送。
濱州日報的系統性報道推出后,光明網、大眾網、魯北網等,都對濱州日報的報道進行了轉載。在“光明社區”,一網友評論指出“個別并不代表全部。我們在看待某些問題時,有時確實是對某些事件進行擴大化了。比如一張白紙上若有一個黑點,人們都會注意到,卻忽略了其實紙上大部分的還是白的”。本報“云濱州”手機媒體將報道推出后,馬上有人評論:“確實有一些人,專挑小污點,給濱州抹黑。”另一位人士則指出,關于濱州人是“踩花大盜”的報道是假新聞,應堅決予以打擊。
互聯網時代,往往一件小事都能被炒作成公共事件。回應這些熱點問題,也必須運用互聯網思維,摸準互聯網運作規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過,見招拆招還屬于被動應戰,最好的做法是主動設置議題,牢牢掌握話語的主動權。黨報必須主動設置而且善于設置媒體議題,最大限度地發揮“議程設置”功能,使媒體議程與公眾議程吻合,進而影響和引導輿論。
[1] 馬匯瑩.黨報評論的權威與引領作用——簡析人民日報評論部系列評論[J].新聞戰線,2012(03):80-83.
[2] 蘆瑞.議題設置:第一解釋和深度解釋——從中原經濟區系列報道看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J].新聞戰線,2011(7):48-50.
G216.3
A
1674-8883(2016)12-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