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杰
從利率市場化視角看農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朱偉杰
1996年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放開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開啟,隨后債券市場利率、外幣貸款存款利率、人民幣貸款利率、人民幣存款利率下限以及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開管制,對我國金融秩序的重新構建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分析利率市場化的作用機制,針對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農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提出應對措施。
利率市場化是引導商業銀行主動研判金融市場資金供求余缺,培養商業銀行自主調節利率水平,形成較為均衡的市場資金價格和較為穩定的金融市場秩序的利率管理機制。從進程推進來看,利率管制放開是利率市場化的第一階段,此后一段時期將進入緩沖期,各商業銀行會自主形成定價聯盟,四大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等分別商定同盟利率水平后對外報價。緩沖期過后,商業銀行將脫離聯盟,根據對金融市場資金余缺的判斷,以Shibor、短期回購利率、國債收益率等為基礎對外報價。隨著央行進一步疏通利率傳導機制、放開金融市場準入和微觀主體的預算約束,將會實現真正意義的利率市場化。基于對新常態下經濟形勢的判斷,現階段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央行雖然放開利率管制,但不會放棄利率指引,不會允許因利率市場化管理不力給實體經濟融資加壓。從資金層面看,我國近幾年一直處于降息通道,資金市場流動性充裕,利率水平的慣性下行走勢不會很快終止。從市場層面看,目前資產方的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不振,負債方的居民儲蓄投資追求更高收益,勢必導致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更多地處于從屬地位。
在利率市場化初期,金融市場利率水平不會大幅上揚,存貸利差會進一步收窄,其他多項利率水平之外的管理要素會遭遇不同程度沖擊,對基層行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盈利能力受到挑戰。利率管制雖然放開,但市場有效資金需求不足和富余資金投資不暢并存,基層行不得不隨行就市,承擔吸收高價存款、發放低價貸款的角色,最終面臨利差收窄、利潤水平下降的不利局面,加之利潤留存的不確定性也將導致基層行資本壓力增大。
二是定價基礎發生改變。基層行一直實行的是以央行基準利率為基礎的定價策略,貸款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成本加成,存款直接設置上浮幅度,“基準利率”這一基礎指標的核心管理地位沒有發生過變化。基準利率在利率管制放開后會逐漸淡出金融市場,如何選擇適合的定價基礎、LPR是否能夠成功接替等一系列問題,考量著基層行的定價能力。
三是客戶結構快速調整。利率管制放開后,一方面高評級的大客戶將擁有更大的議價空間,可以自由在金融市場中尋求更低的融資來源,另一方面區域性的中小客戶又會被地方性商業銀行壟斷,給予更便捷的金融服務、更優質的金融產品、更低廉的融資成本。農行全國一盤棋的客戶管理模式勢必在越來越細分的差異化客戶管理格局中面臨變革。
四是信用風險管控難度驟增。在利差收窄的壓力下,基層行有增加信貸規模的動力,尤其對高風險、高收益的貸款人和貸款項目有營銷沖動,有可能導致基層行信用風險管控難度加大。為實現利潤目標,迫使各級行追求高利潤,決策行傾向于選擇至少在短期內有利可圖的業務以確保利潤不下滑,管理行傾向于選擇利潤高的業務以保證執業評價穩定,經營行傾向于選擇利潤高的業務贏得更高的績效評價,這種自上而下的高利潤目標勢必帶來更高的風險暴露。
五是金融創新壓力加大。利率市場化的核心要義是促進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高金融市場活力,實現金融效率最大化。農行在產品設計、流程管控等方面受制度框定的色彩較重,金融創新的鏈條較長、反應較慢,在金融創新方面往往處于劣勢。
(一)創新利率定價模型。
在利率市場化作為還定價權于市場主體的管理模式下,必須牢固樹立市場意識,形成與市場、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式。總行應主動嘗試將經濟周期、區域經濟特點、政策導向、流動性情況、儲蓄投資意愿等多重因素擬合形成農業銀行的“基礎利率”,作為定價基礎。此“基礎利率”隨其中主要要素的變動相機而動,并允許各分支機構根據自身經營特點在此基礎上另行加減點,形成區域“基礎利率”。有了定量化的利率定價模型,全行可以隨時根據外部環境變化作出利率定價調整。基層行應清晰認識利率市場化內涵,準確把握自身定位,及時轉變角色,抓住變革的關鍵,在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金融秩序重建中爭取主動。
(二)創新客戶管理模式。
一是實行差異化戰略。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客戶制定詳盡的營銷模板,便于基層工作人員有的放矢。二是組織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客戶的部門,制定詳盡可行的管理規章制度,提供專業的服務保障,充分挖掘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客戶。三是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多樣化服務,將零售業務的全部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有序整合,從中選擇產品組合向客戶進行推介。
(三)創新風險管理舉措。
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銀行利率水平超出國債利率的部分就是風險溢價,擁有完善風險管控框架的機構將贏得更高的風險溢價。在信用風險方面,要以更加靈活、更加全面的方式來處理,重點控制融資額度不受外部價格刺激產生沖動擴張,在接受多種擔保方式、多種擔保標的的同時,提高擔保物的風險敏感度,進一步強化決策、管理和執行層的履職能力,從內部控制角度控制信用風險。在流動性風險方面,要重點提高期限錯配的管理能力,運用動態的、雙邊的管理手段,提高流動性管理的靈敏度,并將流動性管理滲透到日常各項業務的管理中來,不單純依靠壓力測試緩解流動性風險。在利率風險方面,通過制定多種利率風險對沖工具,提高原來生搬硬套、對風險管理茫然不覺的管理狀態,可更多借鑒國際上通行的金融期貨合約、期權合約、上限齊全、下限期權、雙限期權等以定量化的手段管理利率風險。
(四)創新金融服務手段。
加快構建能夠支撐利率水平的“主動型”金融服務平臺,將服務重點從單一存貸款轉移到一攬子金融服務的構建,將傳統的價格營銷轉移到主動的綜合產品、綜合服務營銷。一是在金融脫媒的大環境下主動與企業直接融資掛鉤,為其提供債券承銷、定向增資等融入中介服務,獲取服務傭金的同時帶來低成本資金來源。二是為企業和個人的富余資金提供股權投資、并購融資等融出中介服務,獲取服務傭金的同時形成穩定的客戶資源。三是為優質客戶資源提升投融資顧問、常年財務顧問服務水平,獲取服務傭金的同時培育多樣化的金融產品。
(五)創新業務經營戰略布局。
利率市場化后,資產負債業務不只有貸款、存款,可將多種業務的營銷時間、營銷對象進行細分,理順其交叉關系后縱橫編織成網絡化業務經營和管理格局。如針對個人及中小企業客戶,在其傳統信貸業務的基礎上可以重點交叉銷售信用卡、汽車貸款;在資產業務開展的同時交叉同業、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在負債業務領域不再依靠存款單一資金來源,將同業存款、各類理財及相關的資金作為存款的另一種形式積極融入;還可以將資產與負債等多重業務交叉營銷、組合營銷。
(六)創新數據采集和應用模式。
為夯實資產負債管理基礎,全行信息數據管理要從傳統的單純報表采集、披露向服務營銷的方向轉變,力爭每一個產品、每一類客戶、每一項政策都有可靠的數據支撐。在數據采集和傳輸過程中要立足于服務業務經營,針對業務經營的變化及時調整數據倉庫的內容重點,確保數據采集能始終與業務經營保持同步,在更高程度上匹配自由靈活的金融市場的要求。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淮安新區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