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龍
銀行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陳桂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尤其是發揮金融市場力量,讓資金從產能過剩領域流向供給不足領域。本文就銀行業如何推進自身的結構性改革,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進行探討。
銀行業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上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銀行助力實體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銀行業本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銀行對實體產業的資金支持關系到實體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縮減對過剩產能行業的信貸規模。謹慎向產能過剩的項目投放信貸額度,將資金資源由過剩產能轉移到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戰略新興產業,提高資金的運作效率。積極支持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二是適度加大力度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于暫時性資金短缺但具有較好前景的企業,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增強銀行業向實體經濟的輸血功能。積極向“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企業傾斜。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長期綠色信貸的供給。
三是積極開展債轉股業務研究。債轉股作為資產重組的一種方式,意在幫助銀行業抑制不良資產率。銀行業可以在大量客戶資源中尋找優質、有上市愿望的企業,開展撮合并購或借殼上市等業務,實現股權增值。
四是推進投貸聯動業務創新。投貸聯動業務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目標與約束不相容的問題,以企業高速成長所帶來的投資收益對債務性融資進行風險補償。投貸聯動業務可以加速政府創新驅動戰略的部署和實施,并且有效地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五是開展供應鏈金融融資服務創新。供應鏈金融是指商業銀行為某產業的供應鏈條中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將大型優質企業作為核心企業,在其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中選擇資質良好的企業,通過做貨物或債券質押,為其提供授信額度,降低整個供應鏈條的融資成本,提高銀行資金的利用效率,同時解決一些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實現銀行、企業和商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銀行業在推動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必須從經營理念轉變和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加快推進自身的供給側改革,更加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
在資產業務方面,要順應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發展的要求,把同業業務、債券投資等非信貸業務作為發展重點,降低信貸類資產的比重。在負債業務方面,要轉變以存定貸的理念,打造以資產驅動負債的經營思路,提高負債的主動性。通過大力發展投資銀行、資產托管、財富管理、現金管理、交易型銀行等新型業務和表外業務降低風險權重,使風險加權資產增速低于總資產增速、管理資產增速高于資產規模增速。以經營效率提升真正實現低資本占用和低成本擴張,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一)解決體制機制性障礙,提高銀行業發展的市場化程度是改革的重點。
只有在制度層面打破體制機制性障礙,金融要素活力才能充分釋放,金融市場功能才能更加完備。因此,在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建立健全高效暢通的金融運行體制機制,是需要首先考慮并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公司治理機制,提高經營和決策效率。進一步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機制,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奠定治理基礎。充分發揮黨委、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的作用,探索黨委領導核心和現代公司治理有效結合的新途徑和新方式。
當前,我國金融業在制度層面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這在金融市場管理制度方面尤為明顯,如在金融市場運行方面,政府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并未有效形成和起決定性作用,既缺乏常態化的市場準入機制,也缺乏常態化的市場退出機制。高度集中的運動式的準入審批遠遠落后于金融發展的需要,只有“生”,沒有“死”的剛性金融生態環境抑制了金融市場活力的充分發揮。目前我國雖已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現行法律法規也對金融機構的接管、解散、破產等進行了相關規定,但可操作性不強,離真正實施金融機構的有序退出相差甚遠。金融市場管理上的部門分割遠遠落后于跨行業、跨領域、跨市場、跨產品的快速金融創新活動,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制約了資金在金融市場的自由流動及合理配置。這些體制機制方面的結構性矛盾,都有待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決。
(二)銀行業應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金融創新是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也是金融體系增強效能的原動力。以互聯網金融為例,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的歷史性結合,推動了傳統金融和互聯網的優勢互補及有機結合,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將移動銀行拓展到傳統物理網點無法覆蓋的區域,為金融普惠之路打開了機會窗口,同時,互聯網企業也基于互聯網金融開辟了新的產品領域,無論是企業和個人,享受金融服務都更加便捷和低廉,這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性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但總體而言,我國的金融創新仍停留在簡單復制層面,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也有待進一步規范,許多實體經濟或者再生產過程中所需的金融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通過金融創新產生的新供給偏少。因此,促進貼近實體經濟需求的金融創新,推動新技術、新業態健康發展,消除金融供給短板,讓金融供給惠及到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是當務之急。長期以來,由于“三農”領域、小微企業、弱勢群體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存在信貸固有風險高、效益低等原因,金融機構面向這些領域的創新動力不足,金融產品單調、同質,企業融資成本高企,這在縣域地區尤為明顯。我國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差異,金融在縣域地區的服務功能不足,在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城市地區對縣域地區“擠出效應”明顯,縣域地區沉淀下來的儲蓄資源只有很小的比例用于當地經濟發展,而縣域經濟又是經濟和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關鍵節點,這個節點搞得好壞,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和社會能否徹底轉型走向現代。因此,推動金融創新、推進金融普惠是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三)銀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銀行業等金融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得到相應的支撐,一個穩定的、可預期的貨幣信用環境有利于市場主體充分了解各項政策走勢并作出正確的投融資決策,從而起到穩定金融市場、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作用。如果貨幣信用環境波動過大,就不利于穩定經濟,不利于穩定和擴大投資,因為投資的周期一般都比較長,投資的決策要求有一個比較穩定和明確的預期。如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反復波動、貨幣政策周期過快調整、利率和物價水平過分波動等,都不利于實體經濟發展,更不利于長期的國家競爭實力的上升。
我國貨幣政策是復雜的,因為我們是轉軌型經濟,市場處于成長、發育過渡之中,貨幣政策所面臨的約束條件更多,肩負的目標任務也更復雜,有的甚至相互沖突,協調起來的難度更大,這對我國的中央銀行也要求更多、挑戰更大。如何在這種挑戰中去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貨幣信用環境,使市場主體的投資行為朝著鞏固實業基礎、增強國家長期競爭力的方向努力,這就要求引入市場溝通機制,引入前瞻性預期引導,增加政策透明度。央行的一系列貨幣政策中也強調了要穩定市場預期,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穩定的、可預期的貨幣信用環境要求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通過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傳導機制,使央行信息有效地傳導給投資者。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通港閘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