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54)
編輯的心理健康及促進措施
徐敏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54)
編輯從事組織、采錄、收集、整理、攥修、審定各式精神產品工作,由于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易造成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下。本文通過分析職業健康的影響因素,提出了職業健康的促進措施。
編輯;心理健康;促進措施
當前已經進入經濟時代,人們的知識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的知識結構轉變為數字化信息,成為信息儀器可以操作的新結構。知識經濟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識經濟一體化。它是知識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過程。隨著知識的經濟功能日益增大,經濟的知識取向也日益強烈,二者的進程也達到相當高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1]因此,在這個時代,編輯作為精神產品的加工者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編輯”,從廣義上講,是用物質文明設施和手段,組織、采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各式精神產品,并使之傳播展示于社會公眾面前,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就叫“編輯”。編輯既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職業身份。本文所講的“編輯”,是指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編輯技能而從事編輯活動的人。[2]編輯工作具有以下特點:
(一)政治性
編輯工作的對象是精神文化產品,不可能脫離政治,編輯的審讀、選擇、加工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是為一定的政治服務的。因此,要把握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基本路線,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把好政治關。
(二)思想性
編輯工作為社會服務的方式以生產載有精神文化內容的出版物為基礎,通過生產有精神文化的內容來為社會服務。因此,在編輯工作中一定要保證思想的先進性,避免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蝕。
編輯工作就是要保證生產出有先進的思想文化影響的出版物,對消費者、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避免受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響。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三)科學性
首先要保證出版物的內容合乎科學,然后,通過傳播科學知識,幫助更多的消費者掌握他們需要的專業技術,引導消費者確立科學意識,指導消費者形成科學的生活方式。
編輯工作從策劃選題、組織稿件、審讀加工到整體設計等各個環節,都是為了保證出版物在內容上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編輯人員在編輯過程的各個環節都應有嚴格的操作規范來保證出版物在編寫形式上達到科學化、標準化。
(四)創造性
編輯有獨立的創新性,又有一定的依附性,依附是因為離不開作者的創作。
編輯工作的創造性包含兩種成分,一種是原創,另一種是再創。編輯工作主要是通過發現社會的文化需求,并將這種需求策劃為選題生產出文化產品。編輯起到了促進、協調精神文化產品發展的作用。在整個創造活動中擴展了精神文化的空間,整個編輯活動的實質是通過選擇精神文化產品把優秀的作品組合起來,組織精品的生產、重點文化工程的實施,產生文化產品的整體效應。
編輯的創造性與其他精神文化產品的創造性有不同之處。編輯人員的創造性有獨立的創新性,又有一定的依附性。編輯提出的具有創意的策劃和選題,是通過調研發現精神生產領域的空白或不同領域的結合點。選題的確定具有獨創性,但是好的選題是以作者的作品為基礎的,優秀作品離不開作者的創作,同時,好的作品還需要得到讀者的認可和接受。離開了作者,編輯創造就成為紙上談兵;離開了讀者,編輯創造就會無的放矢。
(五)專業性
編輯工作的專業性很強,需要具有專門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能勝任編輯工作。編輯工作的內容不同于其他文化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專業性。編輯工作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選擇性、加工性和中介性上。
選擇性:編輯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搜集、選擇優秀的文化產品,而不是著作過程。同時,傳播文化產品中有價值的部分,以滿足讀者的需求,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加工性:編輯工作屬于創造性勞動,針對的對象是已有的作品。編輯向社會傳播的作品是經過認真選擇的。作者的作品經編輯人員的審讀、修改、加工后提出修改意見請作者完善,使作品更適合復制和傳播。這些工作不是在創作新的作品,而是為了使現有的作品更完美,吸引更多的讀者。
中介性:在文化生產過程中,編輯工作是聯系文化產品的精神生產過程和物質生產過程的中介。[3]由作者創作完成的作品需要經過編輯人員選擇、加工才能進入物質生產過程,最終形成文化產品。編輯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紐帶,這種紐帶作用將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連接起來,同時可使作者的創造更具有針對性,以滿足讀者的需求,平衡文化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
目前,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樂觀。姬建敏對學報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編輯的心理狀況整體上低于常模,而且女性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男性,主要體現在軀體化、強迫癥狀、恐怖、精神病性上,這提示高校學報編輯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4]學者高艷華的一系列調查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高校學報的編輯在總體上表現出動用成熟防御機制和部分中間型防御機制較明顯。編輯防御方式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與不成熟防御方式相關程度最高;健康組與癥狀組在不成熟和成熟防御機制的選擇上存在極為顯著的差異,健康組動用成熟防御機制傾向比癥狀組明顯。[5]史志兵、王艷郁等對校報編輯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發現,高校校報編輯人員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尤其是在軀體癥狀、焦慮、恐怖以及精神病性方面所表現的問題較為突出。同時,高年齡組較低年齡組整體上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主要表現為軀體癥狀、強迫、焦慮、抑郁和敵對等方面。[6]綜上,編輯的心理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大表現:
作者簡介:徐敏(1975—),女,內蒙古人,獲得安全技術及工程博士學位,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安全心理行為。
(一)緊張焦慮
緊張和焦慮是目前編輯心理問題的最主要表現。由于近年來國家對媒體的企業化改革,隨之變化的是經營管理模式以及對編輯的績效考核模式。許多單位都開始了量化考核,工作效率成為了編輯的考核指標,而且職工本職工作與本部門、本單位的經濟效益的關系更加密切。編輯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工作的壓力直接轉化為編輯的身體癥狀,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這些情緒對實際工作產生了影響,表現為在工作中害怕出差錯、容易情緒失控、容易發怒暴躁、工作能力下降等。
(二)心理壓力大
編輯不僅僅是文字工作者,還需要與作者、讀者溝通和交流。與其他職業相比,編輯需要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編輯在工作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來自各個行業的作者、讀者,需要面對繁復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會產生很多錯綜復雜的情況,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長期在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雙重壓力下勞動,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這不僅損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給我國編輯事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職業倦怠感
職業倦怠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當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會產生一種極端反應,這種反應可產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編輯產生職業倦怠感的概率要大于其他職業從業者,這主要是由于編輯工作強度大、重復性較高、壓力較大。
心理健康對于從業者來說非常重要,那么心理健康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心理健康的人自控能力較好,遇到問題不慌亂,能樂觀積極地面對,而且有較好的人際關系。意志品質較好,能承受壓力,適應能力強,能獨自處理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人際關系及性格因素、學習能力及適應能力因素、合理目標及生活期望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響心理的一個很關鍵因素。人出生后,第一個要適應的就是家庭環境,父母的言行及家庭中其他成員的言語行為對一個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家庭關系不和睦或者單親家庭的人,看待人際關系的角度和常人不一樣,情感上也偏敏感,很容易把一些小的事情人為地擴大化,造成情緒不穩或者引起言語沖突等。
(二)人際關系及性格因素
性格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內向的人心理健康程度不如外向的人好,性格外向的人把人際關系處理得會更好,這樣也就給自己營造了一個相對平和的氛圍;而性格內向的人容易出現自信缺失及自閉等心理問題。
(三)學習能力及適應能力因素
當今社會非常注重能力,個人能力對心理健康也會有影響。面對新環境、新挑戰時,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強的人可以靈活應對,從這種自如的應對中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能夠促使人去接受更大的挑戰。勇于去嘗試新鮮的東西,逐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四)合理的目標及生活期望因素
設立一個恰當、合理的目標非常重要,經過一定的努力而達到目標,可以增強信心,再建立一個更高的奮斗目標,人就會不斷取得進步。而生活期望值的定位也同樣重要,如果人總是處于一個沒有成就感的氛圍中,心理健康勢必會受到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建立健康的職業心理。
(一)正確認識職業對于心理健康的積極意義
職業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行為,在人的身體和心理方面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行為醫學研究發現,人類行為很重要的動機之一就是追求“成就感”或“事業的成功”。人的人格特質,如自我意識、思維方式、行為風格、人際交往的健全態度和良好形象等,在職業的過程和成果中都可以體現出來。職業是人保持與現實環境的緊密關系的橋梁,它還可以幫助人們排解部分煩惱和憂愁,使人們的身心更健康。
編輯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紐帶和橋梁。編輯首先要認同自己的角色,熱愛編輯工作,正確對待自己的職業。編輯工作作為社會文化活動的組成部分,其工作性質既有文化屬性又有專業特性。編輯所從事的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這種活動既具有知識性又具有創造性,這就要求編輯要具備廣博的學識和良好的思想修養,同時還要掌握編輯工作的專業技能。
以知識產品為勞動對象的特點,決定了編輯工作的知識性。每一件產品都凝聚了編輯人員的智慧和心血。編輯在組稿、審稿中除了要把握稿件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還要與作者溝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參與作品的創作過程。正是編輯的勞動使得作品內容更有深度、形式趨于完美。編輯是每一部精美作品的幕后工作者,編輯需要認清工作性質,在工作之余,應通過各種恰當的方式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達到放松身心、恢復精力和體力的目的。
(二)運用自我激勵法可更好地塑造自我
在人們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中,選擇樂觀的態度還是悲觀的態度至關重要。樂觀的態度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悲觀的態度將阻滯自己的腳步。只有自我激勵,才能更好地自我塑造。自我激勵的方法很多,如樹立遠景、調高目標、作好調整計劃、直面困難、立足現在等。
有時候,人們之所以達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因為自己的主要目標太小,而且模糊不清,從而使自己失去了動力。如果樹立的目標不能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就可能導致目標無法實現。因此,真正能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的是確立一個準確的、具體的遠大目標。
塑造自我的關鍵是從小事做起,讓自己行動起來。塑造自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在積累的過程中充實自己,將使自己的一天(也就是自己的一生)有滋有味。今天是自己整個生命的一個小原子,是自己一生的縮影。
編輯職業具有“替人做嫁衣”的性質,同時編輯人員也會面臨很多的焦慮,并承擔很大的壓力。但是只要能正確地認清自己的職業特征,積極樂觀地面對自己的工作,以積極的心態塑造自我,通過編輯人員與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
[1] 潘睿.依靠科技實現工業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契合[J].泰山學院學報,2013(01):5-7.
[2] 王磊.淺析編輯的“一專”與“多能”[J].出版科學,2009(4):33-35.
[3] 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基礎[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63-66.
[4] 姬建敏.學報編輯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5):230-232.
[5] 高艷華,張增學,孫士廣.高校學報編輯防御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5,22(3):28-30.
[6] 史志兵,王艷郁,孫宏偉.高校校報編輯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0):903.
G232
A
1674-8883(2016)12-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