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吉林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吉林 長春 130000)
“互聯網+”對出版業的影響淺析
王芳
(吉林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吉林 長春130000)
現在“互聯網+”是熱點詞匯,自從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的相關的計劃后,在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技術涉及各行各業,并將各行各業完全組合在一起。“互聯網+”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運行,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將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態模式。據CNNIC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網民規模近6.5億,互聯網普及率近50%。
“互聯網+”;圖書出版
走進我們生活中的“互聯網+”內涵包含有如下幾個方面:
“互聯網+”的第一個內涵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一般指的是企業在探索過程中適用于在線上運作的商業模式。這需要傳統企業先了解互聯網思維,然后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典型的互聯網思維主要包括生態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等。
“互聯網+”的第二內涵是“互聯網渠道+”。目前,互聯網主要是一種新型的工具,是眾多企業營銷時使用的新渠道。相比線下渠道,這種新渠道有更高的效率,使用在線支付的方式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更加方便快捷。其豐富了商品的種類,大大增加了企業產品的市場范圍,使企業受到地域限制的影響越來越小,同時使商家的商品能夠銷售到更遠的地方。“互聯網渠道+”是“互聯網+”的一種重要屬性。
“互聯網+”的第三個內涵是“互聯網生態+”。由于目前的平臺形式各種各樣,如電商平臺、物流平臺以及廣告平臺等,但究其本質都是一種電商模式,融合社交、物流以及營銷等方式,為買家和賣家雙方提供最大化的服務。傳統企業融合“互聯網+”,可以自己做平臺,也可以加入某個平臺,通過平臺來使企業的初步轉型。
“互聯網+”中的“+”可以看做是連接與融合的意思,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之間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這個“+”之中。這其中含有政府對“互聯網+”的推動、扶植以及監督,企業轉型服務商家的理念,互聯網企業對傳統企業的不斷轉型,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之間不間斷的探討,以及連接線上與線下的各種設備、技術和模式。當“互聯網+”和出版業相結合后,出版業迎來了一片新天。面對挑戰與沖擊,出版業更應該理智審慎,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開拓新的領域。
對于“互聯網+出版”的認知,還需要明確以下四點:
第一,“互聯網+出版”不改變“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這一事實。法蘭克福書展主席尤根·博斯曾經說過:“內容是最初始的原料,它不僅提供給出版業,還被輸送給影視、游戲等其他創意產業。沒有內容,所謂新技術將無用武之地。”縱觀出版業的發展之路,不論介質如何變化,讀者對精品內容、經典讀物的追求永遠不變。出版業針對人們的需要,從各種信息資源中將知識提煉出來,傳遞給需求者。捕捉好的內容,并進行重組,把優質內容從深度與廣度的角度進行開發并做成成套圖書,永遠是出版人的天職。面對急速發展的傳播技術,出版人要堅持傳統出版對選題策劃、編校質量的嚴謹態度,還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出版業自身的優勢開發創新性的選題。出版內容與讀者需求的對應精度越高,就越受歡迎。以一部有名的電視劇《紙牌屋》為例來說,它通過調研某一知名網站,對喜歡A導演、B演員和C編劇的基礎用戶數進行統計,然后選A做導演,選B做主角,選C寫劇本,這樣便生出了《紙牌屋》這一電視劇,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
第二,“互聯網+出版”的模式改變了出版的商業模式——從內容售賣到內容增值。傳統的出版模式符合工業經濟商業模式,主要是以“物”的形式進行生產、流通和銷售,其中獲取利潤的方式主要是售賣的內容,如果要想獲得大額的利潤,同一產品就需要進行大規模復制。目前,數字出版是一種互聯網經濟的典型商業模式,其脫離了“物”的主要形式,主要區別在于可以進行無限復制,即時傳送,并且主要是消耗“流量”進行生產和銷售。以上兩種商業模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互聯網時代,每一本書就是一個“源”,一個媒體,我們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數字營銷手段,使內容最大程度增值。
第三,“互聯網+出版”改變了出版的開發產品的模式——從讀者需求到用戶體驗。由于我們處在互聯網時代,這需要我們篩選和組合海量且復雜的信息,使其更能符合讀者對產品的需求,并且還應該時時關注讀者的感官體驗、情感體驗等,使其在滿足讀者基本功能性需求的同時,也使讀者實現自我價值和找到認同感。一般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貼心的產品就可以說是優秀的產品。因此,更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研究和開發產品,抓住用戶的需求點,讓用戶在消費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感受,體會互聯網帶來的人性化服務,進而對產品形成情感方面的認同。這樣可以升華產品和品牌的價值,最終保持其活力。在圖書中使用音頻、視頻、AR、VR技術,傳感器中的各種傳感技術都能增加用戶身臨其境的體驗。出版業應關注讀者的需求,集中優勢資源,抓住核心做深做透,提供遠遠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或服務。
第四,“互聯網+出版”改變了市場營銷模式——從媒介傳播到口碑傳播。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認為,互聯網2.0時代之后,“對于從事社會化商業的工作人員來說,體驗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哪里連接就在哪里購買,是社群營銷方式遵循的基本法則”。筆者對當下市場上的一些暢銷書籍進行了研究,很快發現其成功離不開互聯網。微博、社區以及網絡憑條等工具已成為推出新書的必不可少的營銷手段。產品通過用戶,特別是粉絲團體在互聯網中(微信、微博、社區等)分享推薦,形成病毒式傳播,這已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模式。通過關系鏈傳遞信息的模式更易被用戶接納,超過半數的人更愿意相信來自社區或朋友圈推薦的產品信息。顯然,當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信息通過社交關系傳達到用戶的時候,用戶會不知不覺地把對社交圈的信任與其進行連接。出版企業就可以利用這種社交圈給消費者帶來的信任感進行營銷,利用社交媒體來經營核心用戶群,這樣可以解決海報、廣告等傳統營銷方式用戶轉化率低,并且用戶容易流失這方面的問題。
在本質上來說,出版社是出版內容的產業。由于我們正處于互聯網時代,對一些傳統出版企業來說,不應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而應轉換思維和觀念,改變自身原有的經營營銷理念,從而更好地適應世界和時代的變化,為出版業開辟一篇新天地。
G230
A
1674-8883(2016)12-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