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巖
(云南大學 新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淺析人人網衰落的原因
趙松巖
(云南大學 新聞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曾被稱為“中國的Face book”的人人網,在這兩年卻頻遭用戶冷落。2015年1月30日,人人網“站內信功能下線”一事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落幕還未發生,但是人人網開始走下坡路卻是事實。人人網作為Web2.0時代社交網站的代表,有超過5000萬的活躍用戶,創造過市值美股55.3億元的奇跡,而在2016年5月初,人人網的市值降到了11.21億美元,縮水了80%。本文將從Web2.0時代的SNS社交網絡談起,調查了200位曾經使用過“人人”的用戶,運用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實地調查法和內容分析法,分析了人人網衰落的原因。
人人網;弱關系;SNS
(一)SNS發展的理論支撐
對于以人人網為代表的社交網絡來說,它們的成就無疑要歸功于Web2.0。Web2.0的到來對于媒介的受眾來說,有以下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議程設置的主體不再只是單一的媒介議程設置,主體下移至媒介與參與用戶共同設置,網民個人擁有了更多的權利。Web2.0時代來臨后,在網絡構建的新媒體環境下,由于自己有了渠道來實現話語權,受眾開始降低對傳統媒介的依賴,議程設置主體下移至受眾,形成互聯網的“扁平化”。第二,Web2.0作為一種工具,是受眾個人與人際網絡之間的橋梁,人們可以通過其來集聚人際關系資源,延伸自己的人際交往網絡。“Web2.0是個體吸收和整合社會能量的接收器,也是將個體能量放大成社會能量的轉換器,為個人的成長集聚社會資源能量”。
(二)SNS社交網站的傳播特點
SNS社交網站旨在為人們提供交友服務,它的原理遵循了Web2.0以用戶為中心的特點。大多數社交網站是利用“熟人的熟人”這一理論來進行網絡社交的,而它是依靠用戶關系存活,以拓展社交為運營模式。
筆者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SNS的傳播特點:
1.SNS具有個人化和個性化。它重在為用戶提供服務,需要用戶進行個人信息的注冊和完善,通過個體之間不斷的鏈接而引發人際網絡效應,以重合的人生成長經歷、相似的身份職業、共同的興趣愛好,以持續更新的信息分享和封閉性與開放性兼具的對話機制(開放性指的是好友之間可以互相評論狀態、留言;封閉性指的是在聊天私信模式下,對話信息不會被泄露)為形式,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輻射式人際網絡。以人人網為例子,如果用戶在人人網進行了注冊,網站會根據用戶注冊的學校、地區信息,向他/她推送可能認識的人。此外,SNS給予用戶更多的空間來表達自己,如寫狀態、上傳照片、寫日志等行為,用戶也可以在個人空間進行個性化的修飾。以人人網為例,用戶可以在人人主頁找到裝扮商城,進行個性化裝扮。
2.具有真實性的特點。以人人網和Face 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站采用實名注冊制,需要用戶填寫真實姓名、生日、學校等,較其他商業網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傳播的真實性。
真實性的優點就是在交流時可以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實現人際關系在互聯網上的延伸,這對于建立用戶對網站的忠誠度,幫助網民打破真實與虛擬的分界,讓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進行重疊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實名注冊也能夠幫助用戶拓展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交友圈。
這些優點幫助了SNS社交網站,尤其是人人網,在2011年~2013年,社交網絡浪潮最火爆時得到了用戶的青睞。
自2014年開始,人人網月登錄人數每月連續下降,2016年6月,人人網發布聲明,稱該網站在2014年6月的獨立用戶(一個IP算一個獨立用戶)是4400萬,而相比之下,在微信上的月活躍用戶超過4億,微博上的活躍人數也超過了1.5億。曾經的1分鐘七八條新鮮事變成了現在的1小時也沒有動態更新,人人網遭用戶丟棄,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起一落呢?
(一)人人網是一個強關系社交網絡,限制了有用信息的流動范圍
在傳播學中,有這樣一對反義的學術名詞,即強關系和弱關系,建立在真實信息交往機制上的人人網,屬于強關系社交網,用戶的好友基本是自己的同學、親友,彼此之間最常見的信息分享是情感交流。作為強關系社交網絡,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缺點:一是冗余信息和重復信息較多,當用戶處于學生階段時,在人人網所討論的話題也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但是強關系無益于信息大范圍流動,圈子外的信息不能頻繁地傳輸給用戶;二是強關系有很強的鏈接性,意思是指一旦原來的關系解體(高中畢業或大學畢業),用戶各自會接觸新環境,同時會減少和舊朋友的聯系。
這就說明,由于強關系鏈的存在,如果有用戶開始不選擇使用人人網,那么會帶來其他人疏遠人人網的連鎖反應。
(二)微信和新浪微博這兩個社交應用對人人網的強烈沖擊
隨著新浪微博和微信的蓬勃發展,用戶逐漸將自身的注意力從PC端轉移到了手機端。據《2014年新媒體藍皮書》指出,目前,全球的微信用戶已達到6億人次,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外月活躍用戶超過2.7億。
1.“圍觀改變社會”的微博是一個發育優良的弱關系生長土壤。新浪微博跟人人網相比,就是它的公共性和裂變性很強。微博單向關注和熱門微博等功能的設置使得不對稱人際關系顯現出了優勢,這個過程很容易擁有龐大的信息來源,和一對多、多對多的大規模群體交流機會,輿論領袖作用范圍大。因此,微博上所討論的話題公共性更強、信息量更大。但是對于人人網來說,獲得公眾信息的渠道只有雙向好友和關注的公眾主頁,獲取信息的數量和速度都不如微博。在當今這個爭奪注意力的時代,豐富的信息資源基礎是搶奪用戶注意力的基礎。
2.比人人網更注重私密性的小圈子——微信。微信傳播以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為主,作為QQ的衍生物,它更注重的是用戶和用戶之間的對話交流,在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功能之后,才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表露自我的平臺。微信有一點跟人人網相似,它也是依靠實名制、通訊錄來添加好友。但是微信的私密性比人人網更優越,主要體現在: (1)限制信息的大規模傳播。微信上的所有語音和視頻不能復制粘貼,確保了用戶的個人隱私,也有效阻斷了危險信息的傳播。(2)朋友圈沒有分享功能,并且是一個封閉的討論圈,好友在朋友圈狀態下的評論只有雙方的共同好友才能看到,但是人人網里的狀態和分享能夠轉發。
作者簡介:趙松巖,云南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一)在讀。
(三)人人網的抄襲模仿內容現象嚴重
在所有SNS社交網站中,人人網是模仿Face book最成功的網站。模仿為人人網帶來了巨大的用戶量,但是由于人人網自身的原創內容很少,所以陷入了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境地。“從網絡整合理念、第三方平臺功能、營銷模式上看,人人網只是模仿了Face book的外形,而非精髓”。[1]在Face book中,用戶可以自行為個人空間編寫代碼,如添加文字、廣告等,充分給了用戶自主性,人人網只是允許用戶更換個人主頁的背景圖片,相比較來說,人人網顯得單調。模仿過后不創新,造成了人人網空有架子、內容乏味的局面。
(四)無線互聯時代,人人網未緊跟智能潮流
本文開頭就提到了,Web2.0時代的到來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表達和互動的空間,也催生了SNS社交網絡。早期Web2.0技術支撐下的SNS依托的是PC端,博客、百度空間、人人網等成為熱門的PC端應用,而隨著近兩年移動客戶端的飛速發展,從一網天下到終端為王,從笨重緩慢的電腦到輕巧高速的智能手機,從鍵盤的10個指頭到智能手機的拇指時代,社交網站被越來越多的APP所取代,“開心農場”這款PC游戲的衰落就是標志。用戶的上網時間不再是大塊而完整的,無線互聯時代的手機可以填充人們日常的碎片時間,讓人們隨時隨地接入網絡。隨著近兩年手機網民數量的增多,①人人網開發的移動客戶端卻不能再匹敵輝煌時期PC端的人人網站。
在出現了移動智能手機后,形形色色的APP搶占了人們的手機。騰訊公司根據智能手機移動、無線、隨時隨地、豐富的特點研發了微信,并在微信中植入各種便民服務,而有精準用戶定位的陌陌、微愛、易信等社交型APP更是占據了用戶的時間跟精力。太多的社交型APP已經快要把只是將PC端基本功能復制粘貼到手機上的人人網淘汰。
人人網無疑在走下坡路,而其他的中國SNS社交網絡正在大規模地培育和繁殖中。在無線互聯時代,網絡傳輸速度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何搶奪智能手機用戶的注意力,做到在同質化泛濫中獨樹一幟成了難題。
(一)做好SNS社交網絡的平臺服務
人人網模仿自Face book,但是現在卻與其大相徑庭。Face book的用戶不僅僅依賴的是發布狀態、分享信息、聊天等基本功能,還更依賴Face book這個平臺。Face book與Skype合作,推出視頻聊天服務;與YouTube合作,支持用戶將優質視頻傳到個人主頁,且全部都可以在移動端完成。而人人網推出的應用卻比較單一,大部分是由人人網制作,很少借助外部平臺。SNS網站如果要站穩腳跟,就要吸納其他的優秀應用,考慮智能手機終端的異地實時特點,要特別開創具有即時性、便民性的服務性應用,這樣才會吸納更多的用戶。用戶多了,廣告商也會更多,有了資金流入,才能將平臺更順利地推銷出去。
(二)做好產品定位,把重心放在優化好友關系,加強用戶黏性上
人人網上的好友社交關系是依靠現實社會關系實現的,在現實關系固定的情況下,線上人人用戶之間的聯系會隨著時間的增長和個人平臺的變化而流失,所以SNS社交網絡做好用戶與好友的穩定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針對生活、娛樂多做內容,強調區域化特征,通過共同話題的設置來起到凝聚作用,這一點可以借鑒豆瓣網。豆瓣網是一個基于網友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建立的網站,當人們有了共同的興趣愛好,就會有因共同話題而產生的互動。例如,豆瓣網上的同城活動,那么弱關系就可以變成聯系緊密的強關系。當SNS社交網絡中有越來越穩固的強關系時,會出現“我”的好友們同在一個活躍的平臺,朋友的狀態自然會吸引“我”留在這個平臺的現象,那么用戶流失會大大減少。
以人人網為例,人人網的一些功能,如連續簽到、人人話題、人人分期、“攢人品”等功能,在筆者看來已經脫離了強化好友關系的作用。
(三)優化網站的內容和運營
用戶的流失并不是某一個原因而致,從用戶的視角來看,有不少運營和內容上的“小毛病”和對用戶施加的影響性行為讓用戶失去耐心。在長達幾年使用人人網的經歷中,不少使用對象都經歷過“想看優質的原創內容,但是因為人人網對作者的隱私設置而無法瀏覽”和“總是有垃圾用戶來添加自己為好友”,以及“人人小秘書推送垃圾信息”的困擾。
社交網站的核心內容是社交,但是優質內容的傳播是填充一個網站框架和吸引新用戶的血液。在人人網上,由于有對用戶隱私的限制,優質的文章和個人主頁不能被毫無限制地訪問,在某些時候用戶需要添加內容的作者為好友,若對方好友滿額或者對方設置權限,則不能瀏覽內容。
共同好友為零的陌生人來添加用戶為好友,這種陌生賬號一般指的是人人網的垃圾用戶,但這些信息垃圾占據了用戶有限的注意力,而且會降低用戶的使用體驗。
以上雖然是網站運營過程中的細節,但是“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若不從細節入手進行整改,從優化用戶體驗進行創新,必然會出現用戶流失的現象。
從整個中國的SNS社交網絡環境來說,同質化泛濫、缺乏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共性。在筆者看來,利用好社交網站的平臺作用,打造一個人有我有、人無我有的競爭優勢,如開發一些和電子商務市場相關的項目,將營銷和盈利模式與受眾基本需求掛鉤。一方面,能增強用戶黏性;另一方面,能為自身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總而言之,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內容和更好的服務,才會走得更遠。
注釋: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手機網民達到5.57億,與2013年相比增加了5672萬人。
[1] 古玉立,李大鎏.從Facebook到校園網:我國校園SNS網站發展分析[J].南方論刊,2008(7):68.
[2] 余學軍.《六度分割理論成就》SNS[J].信息網絡,2008 (11):37.
G206
A
1674-8883(2016)12-0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