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清姚鳳娟
(1.徐州工程學院語言文字研究所 江蘇徐州 221008;2.徐州工程學院語言文字研究所 江蘇徐州 221008)
學校“招牌”與學生“門面”*——也議學位證出錯的對策
楊洪清1姚鳳娟2
(1.徐州工程學院語言文字研究所 江蘇徐州 221008;2.徐州工程學院語言文字研究所 江蘇徐州 221008)
本文認為學位證出錯不能視為“瑕疵”,應付了事。它背后透露了語言文字教學質量堪憂的消息。應將眼光從學?!罢信啤币驅W生“門面”,介紹了筆者在教研中的體會,說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素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議有關方面引起重視。
招牌 法規 托詞 門面 實例 提高文字素養
7月4、5號兩天《光明日報》[1][2]連續發文評議高?!皩W位證出現文字差錯”的問題。“前文”沒有點明涉事高校名稱,“后文”總算打破了避忌。文中認為吉林化工學院和四川外國語大學的錯是肯定無疑的,對山東大學的問題是不是錯?未作肯定,僅稱“因證書上的‘人才'與‘人材'的‘繁簡之分'引發熱議?!?/p>
這則消息不僅是“出錯”本身驚世駭俗。記者對待它的態度也耐人尋味、莫解。大學而不是小學、一批而不是一所的學位證出錯,還有什么好避忌的?不點名的遮羞布只能削弱輿論的監督作用,而無助于當事人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吧酱蟆钡漠斒抡吆汀盁嶙h者”可以都不知對錯、甚至以錯為對,“后文”采訪的記者就不應該也跟著指鹿為馬了。我們查過了一些老工具書,在歷史上,“人材”是“人才”的異體字,也即現在的異形詞,而從來都不是“才”的繁體字,與繁簡之分了不相干。如果把人才學、人才市場、才子佳人的“才”的繁體字寫成“材”就變成笑話了。怎么能還在“爭”而不算錯呢?“人才”是合乎規范的推薦詞形,早在2002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關于在教育系統試行《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的通知中,已規定得清清楚楚,要求認真學習和宣傳,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此規范順利貫徹執行。至今已14年過去,不學習、不貫徹的惡果也已產生,繼續把“通知”拋在腦后,而把問題轉移到“繁簡之分”上扯皮,豈非更屬咄咄怪事?
就學位證出錯的對策來說,二文作者都煞費苦心,言之鑿鑿。但他們的出發點主要都是為“高校管理者”排憂解難,呼喚重視高校的“招牌”,這固然是不錯的。但我們應該相信有關管理者保證學位證不再出錯、學校招牌不再被錯字玷污的能力總該還是有的,不必過分擔心,就事論事就沒有多大意義。更何況有的學校并不見得歡迎。后文引用四川外國語大學官網的致歉信就說:“此次事件的發生暴露出學校少數部門在管理工作中存在作風不務實、工作不嚴謹等問題。”開頭稱為“事件”,自然是指不正常的重大事情了,但筆鋒一轉,打下去的板子只輕輕地落在了“少數部門”身上,他們“不務實”、“不嚴謹”而已矣。高校里哪些少數部門有頒發學位證的權利?“名譽受損”,“社會詬病”難道只是對學校里的“少數部門”嗎?這是不是有向下推責之嫌?他們歡迎的是做好“致歉”文章,刷清自己,只要自己名譽“不受損”就萬事大吉了。
更奇的是還有為之開脫責任的。后文引用權威者的話說:“但是,2016年是高校第一年自行印刷學位證,存在經驗不足、制造過程比較倉促、最后把關不嚴等問題,進而導致各種錯誤的出現。”同時,“這也只是極為個別的高校出現類似失誤,不宜過度解讀。”意義很清楚,主要是客觀原因——“經驗不足”、“比較倉促”,不僅導致文字差錯的出現,“各種錯誤的出現”都是可以理解的,“深究不宜”也。我們沒有見到有誰在追責,何必杞人憂天?權威的解讀有偏頗,為什么別人就“不宜”解讀?后文分明指出三校的文字錯誤屬“低級錯誤”,與學生的錯別字并無二致。印刷任何新文件都是第一年或第一次,與錯字有什么必然聯系?格式或措詞不夠精當或可強調經驗不足,寫錯字與“設計經驗”風馬牛不相及,怎能混為一談?分明是三所高校,其中還有一所“名牌”,三人為眾,事不過三,都強調的是多,出現這類丑事,也只能嫌多,后文偏偏引用權威人士的話“解讀”為:“只是及其個別的高?!薄_@種違反常理的說詞意欲何為呢?
“后文”評議之怪甚于事件之怪。請看小標題:“‘瑕疵'背后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進步”。似乎是在引導讀者從“瑕疵”中看到深遠的“進步”而歡欣鼓舞。但是我們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何謂“瑕疵”?指的是微小的缺點,“后文”兩用此詞,足見這個缺點是如何“微小”了,幾乎要把“文字錯誤”看成不是錯誤了。這是無視用字必須規范的“法盲”的觀點。的確,國家下放印刷學位證的政策是“重大進步,甚至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是,有什么理由只有放到“瑕疵”背后才能表現出來?政策遭遇“瑕疵”是意外(不是必然),“瑕疵”損害政策是必然(不是偶然)。一頭進步一頭倒退,水火不容。國家的希望和三校的實績反差太大,實在令人痛惜。
我們關心學生“門面”甚于學?!罢信啤?。俗話說:寫出的字就是一個人的“門面”,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文化素養。關心學校的“招牌”,也是為了關心學生群體的“門面”,二者具有表和里的密切關系?!伴T面”漂亮難,“招牌”閃光易?!伴T面”漂亮,肯定“招牌”閃光。倒過來,“招牌”閃光,則不一定“門面”漂亮;“招牌”抹黑,肯定“門面”骯臟。大學的教職員是由大學以上的畢業生擔任的,如果他們的文字基本功過硬就不會出現學位證出錯事件。事件出在教職員手里,差錯種在大學生心里。區別僅在于學校的事件有人過問,學生的差錯無人管理而已。試問這些學校,學生的外語考了多少分清清楚楚,不及格需要補考;祖國的語言文字不過關有誰關心?大半只會感嘆:“學生在中學的基礎太差了,有什么辦法呢?”即使這是實情。但是,中小學12年,“課標”規定應會寫3500常用字。如果大學生能達到這個要求,就可以基本消滅錯別字。差距有多大呢?高考錄取生至少也能會寫2500—3000字,入學后只要再補學500—1000字,就能補上差距。把任務分在四年,每年要補學的才幾個字?難乎哉?不難也。但是,現在四年過去,有些人往往依然故我,字如蟻路,中西合璧,責任在誰呢?如果學生的畢業論文(改定后的版本)平均有一半文從字順、沒有錯字(在初中生應會的3500字范圍內)病句,就算有人負責,不知有幾所大學能經得起檢查?所以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招牌”看到“門面”,從“瑕疵”看到“腸胃”?!拌Υ谩北澈笸嘎兜氖钦Z言文字教學質量堪憂的消息,它直接阻礙政策的貫徹和進步,甚至使進步化為烏有。由以上分析可知,所謂錯別字是“不治之癥”,并非是無法治好的病,而是未去醫治的病。所以,必須立即轉變態度,確立弘揚一字千金、敬惜字紙的優良傳統,尊重文字、依法用字,學習文字、規范用字的信念,改革教學,提高質量。
筆者都是工作多年的教書匠,始終固守“工匠精神”。對于錯字產生的原因、危害心中有數,采取的防治對策行之有效。楊洪清早在半個世紀前的1962年就帶出了初中的無錯字班級,受到江蘇省吳天石廳長的書面表彰。至今,我們未改初心,在研究所積極推進我校的“五個一”人才建設工程,使之成為從課堂延伸出來的文字學教研基地。對于自愿報名課余來此鍛煉的學生,一是訓練語言文字的基本功,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就能達到文從字順、無錯字病句的目標。我們的做法就是:學習文字法、漢字學,依法用字,標點如字。嚴字當頭,即使是寫一張便條、借據,全部實行錯“點”作廢制,學生無錯字寫作、基本功超過名校生的是常態,只惜這類學生數量太少,供不應求。二是訓練創新能力,提高專業水平,為留學、考研、到阿里等大公司當骨干創造條件。
筆者在很小的范圍內,做了一點應做的工作,盡心焉而已。杯水車薪,微不足道。但是,我們意識到語言文字能力是最基本的生存、發展能力,與競爭能力成正比,從國家到個人莫不如此。因此,亟盼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提高語言意識,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為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而努力。
[1] 劉海明.學位證出錯凸顯“工匠精神”缺失[N].光明日報,2016-07-04(2).
[2] 晉浩天.學位證書自主設計:高校更應重視自身“招牌”[N].光明日報,2016-07-05(6).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以‘語文素養——養成’為核心的小學語文課程深度開發研究”(FHB1204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3年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課題《現代漢字的系統與應用研究》(立項編號:13YYB0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