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玲
(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學 甘肅甘南 747000)
如何培養學生持久地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丁汝玲
(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學 甘肅甘南 747000)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娕d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那么,如何培養學生持久地學習科學課的興趣,真正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視覺去理解科學成果則是學生學好科學的重中之重。
科學課 持久 激發 培養 興趣
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尤其是科學課要注意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因為科學課每周僅兩節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較少,且有很多課外的觀察、實驗、制作和寫科技小論文等作業,學生如果對科學課不產生濃厚的興趣,就不可能自覺地、主動地去完成任務。因此,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科學的重中之重。
興趣與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的感情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往往是對哪個教師有感情,就對哪個教師教的課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科學老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首先,在上課時,力爭做到教態親切、說話和諧、耐心輔導,使學生感到你可親可敬。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是灑向學生心田的陽光。其次,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和挫折,不隨意批評學生,更不能挖苦諷刺學生,以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并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和提高,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幫助學生發現身上的閃光點,以提高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建立一定的感情,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持久興趣。
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的結合學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現象,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知問題,尋找問題,并提出問題,如我在上《杠桿》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比誰的力氣大”的游戲,讓學生推薦出班級中公認的一個力氣大的和一個力氣小的兩位同學來比試。力氣小的壓離支點遠的一端木棍,力氣大的壓離支點近的一端木棍,結果力氣小的同學幾次都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這樣的結果,很顯然出乎學生的意料,于是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從而激發學生研究杠桿的興趣。又如:在教學《種子的萌發》一課時,讓學生通過猜謎語:“葉子圓圓個兒小,全身長滿小鐮刀,鐮刀外面長毛毛,鐮刀里面藏寶寶”的形式導入新課,讓學生猜后,就明確知道了本節課我們所需要研究的問題了。對種子的探究就會引發許多興趣和問題,探究教學的氛圍營造得更濃厚。接著老師設置疑問:種子里面有什么?為什么能生根、發芽長成新的植物呢?這樣就可大大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引入本節課所探究新知的教學過程。
因此,巧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方式方法的問題,更是一種教育觀念的更新和轉變,它的根本點在于突出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回歸于學生。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
精心設計實驗來教學,可開發學生智力,啟迪思維,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觀察、創新的能力,也會使他們不僅在隨意中獲取知識,還可將無意的好奇轉化為有意的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會學。首先,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設計實驗時要采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有意識地直接觀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實驗設計,教師可通過提供大量的可供學生觀察的有代表性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須根之分,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得知識。而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觀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動手做一些實驗。此時教師設計實驗,主要是以一種引路的方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自己動手實驗獲得結論,并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結論。如設計《水的浮力》的教學實驗時,教師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將各種不同類型的實驗材料放入水中觀察現象,并動手將浮在水面的物體用手向下壓,產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觀現象,從而得出結論。并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桿達到平衡。這種設計可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實驗設計要聯系當地的自然條件。教師要全面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做到心中有數,進行實驗設計方可如魚得水,運用自如。
我們大家都知道,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靠粉筆、黑板、掛圖或模型,學生興趣不大,而用電教媒體教學時,科學課會顯得生動、形象、直觀,學生興趣濃厚。如教學《昆蟲》一課時,在學生掌握了昆蟲的概念以后,訓練學生能否在眾多的動物中判斷哪些是昆蟲。這時可以在電腦上出示“送昆蟲回家”的題目,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拖拽”昆蟲到相應的欄里,這樣既引發了興趣,又強化了知識。由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打破了時空界限,把生物從古至今的變化情況生動、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來,實現變古為今、變遠為近、變靜為動、變無聲無色為有聲有色。擴展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走向立體化,有效地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如何培養學生持久地學習科學課的興趣,真正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視覺去理解科學成果,這就要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深挖教材內涵,采用多種有效地教學手段,以人文的態度大膽培養,造就新時代的人才。
[1]張維錦.探索:培養學生興趣的新路標[J].華章.2010年16期
[2]韓英.興趣的培養在科學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J].小學科學(教師).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