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珺
(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 上海 310000)
談高中讀寫課中的教師介入
韓 珺
(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 上海 310000)
本文探討了高中英語寫作和閱讀教學結合的必要性,以及在讀寫課中教師介入的作用。通過對一次讀寫教學實踐的分析,著重探討教師在學生英語寫作的構思,創作和修改過程中恰當介入,給予及時幫助的重要性。
寫作教學 “過程法” 教師介入 讀寫課
傳統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往往和閱讀教學脫離,由于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學生往往在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或不知如何選取合適的素材。教師雖耗費時間精力批,然而批改的結果往往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教師的寫作教學多采用寫前指導的方式,缺乏對學生寫作過程中及時的指導,學生的問題往往無法及時得到解決。教師如何在學生寫作前給到足夠的語言輸入,如何在學生寫初稿的過程中提供及時的引導和支持,即在讀寫過程中的教師介入,是本文所要闡述的重點。
目前高中的英語寫作教學較多采用“結果法”和“過程法”。“結果法”是通常采取老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打分,講評的方法。“結果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批改者,給予學生作品的反饋往往比較負面,學生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而“過程法” 強調寫作的過程,提倡學習者的合作。“過程法”教師的角色定位為指導者,強調在寫作的準備階段和寫作過程中都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過程法”認為寫作教學必須遵循:寫作必須與閱讀緊密聯系在一起,閱讀的內容必須與寫作密切相關,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因此寫作教學不應該脫離閱讀教學。無論是話題內容,文章框架還是語言運用,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輸入,才能在寫作中有足夠的輸出。
蒂爾尼和皮爾遜(Tierney & Pearson,1983)指出,寫作包括構思,創作和修改三個過程。在這三個過程中都需要教師及時的介入和指導。
在構思階段,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提供恰當的文本作為學生可模仿的支架,而更要及時介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寫作中所需要借鑒的部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師設計好寫前活動,會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模仿范本,并且激發寫作的自信心。Nurturing a student's sense of command of the subject will build excitement for writing.(B. Harp & J. A. Eerwer,1991)
在創作階段,同樣需要教師介入。格雷夫斯(Graves,1988)提出,教師在創作階段指導學生時需要:幫助學生抓住重要,不要面面俱到;向學生及時的反饋,反饋重點在內容上。教師在創作過程中給予學生指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及時的發現整體構思上的問題可以使學生避免文章偏題;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結構;及時的反饋,可以在問題發生的初期得到及時糾正。
在修改過程中,教師的介入更為重要。傳統寫作教學中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動力和動機來進行文章修改。因此需要教師組織寫作反饋環節,促使和指導學生通過自評,互評,教師點評來獲得對自己文章的反饋信息,從而進行文章的修改。
因此,在讀寫課中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正確把握介入的時機,對學生的寫作教學進行有目的的指導。
下面筆者將針對一次讀寫課的教學實踐來談談在讀寫課中的教師介入。
授課教師根據閱讀素材(2011年上海英語高考閱讀A篇My Aunt)設計一次讀寫教學實踐。考慮到寫作是一個需要充分思考和沉淀的過程,將此次讀寫教學拓展成閱讀課和寫作課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為閱讀課,第二課時為寫作課。教學任務:完成一篇My ______,the one who ______ me most的半開放命題作文。
教學目標:學寫中心句,學會圍繞中心選取恰當的素材。
由于第一課時的閱讀課服務于其后的寫作課,教師介入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明了文章的結構,以及細節的選取和組織上。
其后,進行第二課時的寫作課教學。教師介入引導學生找出中心詞,學寫中心句;仿寫開頭后,教師介入點評學生典型的開頭,引導學生及時修改;在學生列出文章框架后,進行介入,對于層次沒有邏輯,有重復內容,以及和中心偏離的內容進行展示分析;開展brainstorm,引導學生搜集分析和選擇素材;作文完成后指導學生使用checklist進行自我評判和同伴互助,評價文章是否中心明確,結構清晰,圍繞中心。
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學生得到了教師在各個階段及時的介入式幫助,最終大部分學生成功的完成了寫作任務,寫作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筆者認為,寫作教學中,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寫作目的,寫作要求和評價標準,給學生提供恰當的材料,及時介入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思維和選擇,又要滿足學生對教師及時介入的需求,在需要的時候給到及時有效的幫助,使學生知道該做什么,如何去做,進一步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提升學習的熱情。當然,還要注意不能過度介入,而代替學生做學生本應做好的事情,更不能過多介入成為干擾,阻礙學生的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