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規模化豬場經濟效益因素分析及提高措施

隨著靜海區生豬產業的發展,規模化、現代化豬場比例提高,但規模豬場經濟效益低于小養殖戶。本文系統分析影響規模豬場經濟效益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規模豬場;經濟效益;對策
近年來,隨著國家標準化規模養殖場以及天津市示范園區、都市型畜牧業等多項惠農政策的實施,促進了靜海區生豬產業的發展,提高了靜海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現代化生產水平。目前生豬產業成為靜海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優勢產業,也是靜海區的第一主導產業。但是,根據調研調查,生豬規模豬場經濟效益遠遠低于養殖戶經濟效益。如何提高規模豬場的經濟效益,是規模豬場面臨的大問題。
1.1 母豬繁殖水平低,年可提供活仔數低。母豬繁殖力是養豬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抓繁殖豬群的管理是生產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豬場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根據調查得知,靜海區一些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每頭能繁母豬年可提供活仔數一般22~24頭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7頭。而一些規模豬場,每頭能繁母豬年可提供活仔數一般18~20頭。
1.2 仔豬成活率低。仔豬的死亡嚴重影響著商品豬的出欄和周轉,良好的仔豬成活率是養豬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發展相當數量、提高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因此保證仔豬的成活率是豬場取得效益的重要環節。而據我們調研調查,規模豬場的仔豬死亡率高,主要原因是飼養與管理的問題,包括壓死、餓死、弱仔、溫度變化、下痢、感冒等因素引起。
1.3 豬場引種不夠規范。養豬場品種的好壞直接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目前,靜海區大多數養殖場采用多種途徑引進種豬,導致種豬來源不確定、穩定性差,影響了養豬場整體發展效益。
1.4 豬場飼養人員素質低、責任心不強。很多規模化養豬場飼養員大多數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年齡偏大,不具備在正規養殖場工作的實踐經驗,缺乏相應的專業能力水平。同時由于多數規模豬場管理制度缺乏,造成飼養員責任心差,直接影響養豬效益。
1.5 疾病問題。規模化豬場對豬做好防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多數規模豬場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將發展和管理重點放在發展規模上,完全沒有重視到疾病防控,對疾病工作的預防做的不到位。表現沒有制定合理免疫程序,不能按照正規的免疫程序來進行生豬的免疫操作,沒有建立規范的消毒制度,無法及時的將疾病的源頭掐斷。
2.1 提高能繁母豬繁殖力和產活仔數
2.1.1 斷奶母豬的膘情控制。哺乳母豬的飼喂,分娩后5 d逐漸將采食量增加到5 kg,后自由采食,保證母豬斷奶時有比較好的膘情。
2.1.2 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不同階段的采食量檢查:將妊娠1個月以上的母豬轉至配懷舍,每周一檢查所有母豬的飼喂量,并進行調整,對正在配種的母豬增加飼喂量,配種后12 d內1.8 kg,13~30 d為1.8~2.25 kg,30~60 d為1.8~3.15 kg,60~90 d小于2.25 kg,90~111 d為1.8~2.25 kg。
2.1.3 適時配種。控制初產母豬配種年齡,一般母豬7~8月齡,體重100 kg以上時方可配種。配種時間的掌握,一般在母豬發情后的19~30 h,按壓母豬后驅呆立不動,陰門紅腫開始消退并有黏液流出時配種。
2.1.4 正確的配種方法及確保精液質量。選擇優良種公豬精液,采取間隔12 h重復配種的方法,可明顯增加受胎率及產仔數。
2.1.5 做好仔豬斷奶及哺乳母豬配種。嚴格控制斷奶時間,斷奶時間25~28 d。在仔豬斷奶后3~5 d內給母豬喂催情藥,母豬發情后立即配種,以提高年產胎數。
2.1.6 母豬胎齡控制。母豬的胎齡結構控制,及時淘汰和補充母豬:對達260日齡未配種母豬進行調欄,每天公豬進欄30 min,人員壓備測試,限料,運動等相應措施,提高受胎率。
2.2 提高仔豬成活率
2.2.1 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妊娠母豬飼養管理好可保證胎兒良好的生長發育,能生產出體重大、生活力強的仔豬。母豬產后有健康的體況和良好泌乳性能。保證仔豬生長發育的需求,提高抗病能力,獲得最大的斷奶體重。淘汰母性差、產仔少、泌乳能力低的母豬。保證合理健康的母豬群。
2.2.2 加強初生仔豬的管理。仔豬出生時,調節體溫能力差。正常體溫39℃,要求環境溫度30℃~32℃,環境溫度低到一定溫度仔豬會凍僵、凍死,出生后及時防寒保溫,可用電熱板進行加熱。仔豬出生后2~3 h內吃上初乳,對不能及時找到乳頭或四肢無力給予人工輔助固定乳頭,吃上初乳。對產仔多而乳頭少的可采取寄養或人工飼喂奶粉。
2.2.3 及時補鐵、補料。仔豬出生后3~4日齡,必須補鐵以防止缺鐵性貧血,可采用注射含硒生血素,效果良好。補充飼料應在出生后7~10日齡開始,提早認料,可促使消化系統的發育和機能的完善,逐步適應由消化乳汁到消化飼料的過程,可選擇營養平衡易消化、適口性好、有一定抗菌能力、仔豬采食后不易拉稀的全價顆粒料。
2.2.4 疾病的防治。仔豬的常發病是下痢、感冒發燒等,特別是紅痢和黃痢嚴重危及出生仔豬的生命和健康,在產前4周和2周時,接種紅痢和黃痢疫苗各一次,能有效預防這兩種病的發生,加強對哺乳母豬和仔豬的飼養管理可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2.3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制定合理的疫病免疫程序、建立健全防疫消毒制度、完善防疫檔案記錄。豬場管理人員及飼養員實切將豬場疫病防御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樹立防重于治的觀念,提升防疫意識。
2.4 強化人員專業素質培訓。加強對豬場養殖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定期組織養殖人員進行技術方面的學習,使其不斷掌握新技術和技能,提升其專業素質水平,同時增強養殖人員疫病防御意識以及相應的技術操作能力。
301600 天津市靜海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趙金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