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
財政補貼農業保險的績效分析
●何晨
農業保險是我國保險業展開扶貧的主攻方向,我國農業保險大部分保費由財政補貼,因而如何確定財政補貼額度和比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運用DEA分析方法對2007-2014年的全國數據進行評估,得到各年補貼的綜合效率,并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確定影響政策效率的主要因素,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及財政補貼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論支撐及建議。
農業保險 財政補貼 DEA 多元回歸分析
目前我國的扶貧減貧已進入攻堅階段,精準扶貧成為重要指導思想。對貧困的農戶而言,難以預料的自然災害會將其再次推向貧困的深淵,農業保險能夠為貧困戶生產經營兜底,依據各農戶的實際生產情況和損失程度,精準定位幫扶和賠償對象,準確地確定賠償金額,為精準扶貧搭建起一道人工屏障。2015年底保監會為落實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把農業保險確定為保險業打好扶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之一。但由于農業生產風險高、收益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農業保險市場成為典型的檸檬市場,亟需政府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實現資源配置合理化,保障保險供給,以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因此,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一種財政工具和金融工具相結合的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有利于改善農戶的生產、生活困境,降低其貧困水平,保障農業穩定發展,也有助于促進農業保險健康發展。
2004年之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一直由商業性保險公司獨立經營,沒有政府的支持,難以為繼。自2004年起至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對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健全農業保險制度作出重要部署,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相關農業保險開展工作的精神,財政部在深入研究和總結國外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及我國部分省市成功做法的前提下,從2007年開始,在部分地區開展了對主要農作物保險的保費進行政策性補貼的試點。然而對于目前財政對保費的補貼力度是否合適、補貼的政策效果是否令人滿意等問題尚未有定論,國內現有的關于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制度模式的定性分析和討論,鮮少涉及對現行財政補貼制度績效的研究。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是否真的降低了人們的生產風險,切實改善了貧困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是否對第一產業的平穩增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財政補貼額度是否精準合理?財政補貼是否具有規模效率?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探討。
本文采用了兩階段分析思路,先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2007年至2014年的全國數據進行分析,來評估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政策的效率水平;再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各因素進行回歸,剔除顯著不相關的影響因素,確定影響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影響關系,為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理論依據和建議。
我國自2007年農業保險試點以來,理論界對農業保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農業保險的屬性、政策支持模式、發展機制以及分析現有經營模式存在的問題這幾方面,且絕大多數為定性分析。甘亞冰(2009)認為只有清晰認識農業保險的屬性,才能解決農業保險所產生的市場失靈問題。他認為農業保險既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私人物品,又區別于公共物品,是一種準公共物品。潘永輝(2008)在綜合分析比較美國、日本、西班牙三國財政支持下的農業保險運作情況后認為“農戶+區域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省級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國家農業再保險集團”四位一體模式是目前中國最為現實可行的選擇。邢鵬、黃昆(2007)利用1978-2000年全國分省農業生產數據和價格數據,在歷史模擬分析方法下模擬了6種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及補貼的方案對農民收入和政府財政支出的影響,認為財政支持應結合地區種植業的生產比較優勢、生產風險分區、農民務農收入比重等指標,擇重點優勢產品予以補貼。范梅(2009)認為我國國情和農業發展狀況要求農業保險應創新經營風險管控機制,賠付分兩次進行,建立以中央財政撥付的專項資金為主要來源,兼有農村金融體系和保險公司的資金籌集機制。
而關于財政的保費補貼方面,現有研究多止步于證明財政補貼的重要性,對補貼額度的研究大多也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層面。靳玉紅(2007)指出農業保險的開展需要中央政府牽頭,地方政府主導,以各商業保險公司為主體,開展多種渠道廣泛聯營的農業保險模式。何宗干(2007)運用數量經濟模型分析我國1984-1998年農業保險各項數據,認為農民家庭純收入和政策因素是影響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最大因素。施紅(2008)在研究分析了美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機制后,認為高額的財政補貼對農戶和保險公司的影響效果不佳,財政補貼的耗散情況突出,財政壓力大,因此主張我國適當提高農戶保費補貼,改進對農業保險公司的財政補貼。庹國柱(2012)認為財政補貼農業保險是我國農業保險廣泛試驗和發展最重要的政策激勵,保費補貼鼓勵農戶投保。肖衛東、張寶輝(2013)認為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是農業保險發展的助推器,但在補貼力度上明顯弱于發達國家,存在補貼項目單一、制度不健全的問題。
理論界至今還未提供關于合理補貼界限的實證研究結論,本文力求在對2007年至2014年的全國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到較為合理的結論,為財政補貼農業保險合理額度及比率的確定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
(一)DEA分析及模型的構建
DEA(數據包絡分析)是一種基于線性規劃技術用于評價同類型項目工作績效相對有效性的特殊分析工具,常被用來處理不能折算成統一單位的多個輸入、輸出量,對決策單元的有效性進行估量和評價,并能夠指出各決策單元非DEA有效的程度和原因,多用于衡量公共部門的相對效率。著名運籌學家A.Chames,W.WCooper和E.Rhodes在1978年率先提出了數據包絡模型CCR模型,R.D.Banker,A.Charnes和W.W.Cooper在1984年給出了BCC模型。本文采用BCC模型的產出導向型模型,即在一定投入條件下力求實現產出最大化。BCC模型用于假設投入面規模報酬可變,分析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以去除規模效率對技術效率的影響。決策單元是指通過“投入”一定數量的要素從而得到一定數量“產出”的實體,簡稱DMU。通過分析投入和產出比率,以各DMU投入、產出指標的權重為變量進行運算和評估,在得到的有效生產前沿面上,根據各DMU和有效生產前沿面的距離來確定各決策單元是否DEA有效。模型設定:有n個決策單元,用j1,j2,...,jn表示;每個決策單元有相同的m種投入,用i1,i2,…,im表示;每個決策單元有相同的l項產出,用r1,r2,…,rl表示;xij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的第i項投入;yrj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的第r項產出。即有:
則說明j0決策單元不處于生產前沿面上。基于上述事實,得到如下模型:

當結果出現E<1時,決策單元j0非DEA有效;否則,決策單元j0DEA有效。
本文搜集整理了2007年至2014年共8年的相關數據,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處理各年的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農村居民家庭經營人均收入等數據,探究財政補貼率應如何變動以實現以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人均糧食種植面積、農業保險密度、農業保險深度等為反映指標的補貼效率盡可能地高而有效。
(二)對得到的各年補貼效率結果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表達式為:

在(1)式中β0,β1,β2,…,βp,是p+1個未知參數,Y為被解釋變量,x1,x2,...,xp是p個可以精確測量、可控制的變量,即解釋變量。ε是隨機誤差。理論回歸方程如下:

運用DEA分析得到各年財政補貼的綜合效率,再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探究各投入產出因素對綜合效率的影響情況,層層剔除影響不顯著因素來確定影響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效率的主要因素,對近年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效果作出評價并對補貼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出建議。
(一)DEA分析
本文數據為2007年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始試點至2014年的全國各項數據,來自于2008年至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保險年鑒》、《中國財政年鑒》及國家財政部官網,使用DEA分析軟件Deap2.1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出各年的綜合效率。
1、效率評定指標。本文擬采用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和農民生產、收入水平兩方面的指標來衡量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的效率。對于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用農業保險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兩個指標來反應。本文對保險深度、密度的概念進行了合理的改進,定義:農業保險深度=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農業生產總值;農業保險密度=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農業人口數。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和農民收入水平則分別用人均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農村居民人均務農收入兩個指標來反應。本文的績效分析是基于兩方面指標的綜合效率。
運用DEA分析方法評價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的財政補貼效率,需確定決策單元、產出指標和投入指標。本文選擇2007年至2014年的全國作為決策單元,投入指標確定為農業保險賠付率(下簡稱賠付率)及保費財政補貼率,產出指標確定為農業保險深度、農業保險密度、農村居民人均務農性收入(下簡稱農業收入)、人均糧食作物種植面積。

表1 各項指標的解釋
2、各項數據。采用DEA分析方法評價我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資金的效率,決策單元為全國,以2007年至2014年各指標數據為分析對象,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2007-2014年各項指標數據
3、分析結果與解釋。

表3 2007-2014年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效率DEA分析評估結果
(1)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是有效率的。由表3描述分析結果可知,除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以外,其余年份的綜合效率都為1.000即DEA有效成立,此結果說明財政對保費的補貼投入是有效率的。

表4 2007-2014年的產出指標DEA分析結果
(2)過度的保費補貼會使政策的規模報酬遞減,政策效果下降。由表4的各年份產出指標DEA分析結果來看,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的保險密度和農業收入兩個產出指標明顯不足,即在相應年份的賠付和補貼情況下,保險密度產出應該分別相應增加23.379、30.217和30.078個單位,而農業收入產出則應相應增加869.974、1137.526和896.456個單位。表4的產出指標分析結果和表3的DEA分析結果得到的結論一致,2007年(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開始實施),國家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政策的實行是規模報酬不變的,綜合效率為1.000,DEA有效。然而,在DEA無效的年份里,即2008年至2010年,綜合效率小于1.000,且政策出現了規模報酬遞減的情況,這三年的補貼率分別為74.70%、78.36%、81.89%,說明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存在過量情況。隨著保費補貼額和補貼率的增加,規模收益開始呈現遞減的態勢。而2011年之后財政補貼率的回落使得政策綜合效率恢復1.000,實現DEA有效,規模報酬為不變。
(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效率的影響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本文作出以下假設: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率影響該政策的效率和規模報酬變動情況。政策效率與財政補貼率成負相關關系變動。
對上述DEA分析得到的各年財政補貼的效率分數及各項投入指標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進行多元線性回歸,被解釋變量為各年綜合效率,解釋變量為各項投入、產出指標共六項,分別為賠付率、財政補貼率、農業保險密度、農業保險深度、農業收入、人均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第一次回歸結果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的因素有:農業保險密度、農業收入和人均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三個指標。剔除不顯著相關的三個變量后對剩下的財政補貼率、賠付率及農業保險深度進行第二次回歸,結果見表5。

表5 回歸系數
由表5可知,各項指標均通過檢驗,在1%的限制性水平下顯著。R2=0.930,方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因此,可以得到回歸方程如下:

補貼效率財政補貼率賠付率農業保險深度
由該回歸方程可知,當農業保險賠付率和農業保險深度一定時,財政補貼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效率分數下降0.694個百分點,政策效率與保費補貼率成負相關。
(一)結論
1、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超過一定額度會使得政策出現規模報酬遞減的情況。由于財政補貼率極高,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個年份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出現了規模報酬遞減的情況。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當財政補貼率超過74%-75%這一警戒區域時,政策實施效果出現規模報酬遞減。此時若繼續增加補貼、提高補貼率,效率反而很低,不僅徒增了財政壓力,也會導致資金浪費,不利于發揮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
2、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效率與財政補貼率成負相關。超過一定額度后,財政補貼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政策效率下降0.694個百分點,即補貼率越高,補貼效果反而越差。因為過高的財政補貼可能會加劇道德風險,誘使不法謀利者騙取保費補貼,將嚴重影響農業保險調節農業生產、平滑農民收入、降低貧困水平的作用。
(二)政策建議
基于本文研究結論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展提出以下建議:
1、嚴格控制財政補貼率,防止過高的補貼率造成財政資金浪費,使得政策實施低效。補貼率不應該超過74%,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補貼方案也應做到相互協調,且各省市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補貼標準,確保補貼政策的有效實施。
2、完善農業保險監督機制,嚴格監管保費補貼流程,防止虛假投保以騙取財政補貼。現行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大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承擔,這種各級財政聯動補貼制度極易誘使保險公司伙同相關職能部門、鄉鎮組織、村委會串通造假,虛報保險標的以騙取財政對保費的補貼,影響財政支出的合理化分配,加劇財政壓力,不利于社會福利水平的總體改善和提高。因此,強化補貼監管,對保費補貼的發放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監管,嚴懲違法行為,保證保費補貼真正被用于生產活動遭受損失的農民身上,起到精準扶貧的效果,以提高保費補貼的效率。
3、擴大補貼品種,調整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
目前的保險品種仍比較單一,在自然災害頻發、氣候條件惡劣的地區,高生產風險的農產品仍不在承保范圍內,但這些生產條件極為脆弱的農戶往往處在貧困的邊緣,最需要農業保險來分擔其損失,保障他們的收益。適當拓寬參加農保補貼的農作物范圍能夠改善處于貧困線邊緣的農戶的生產狀況,分散該農作物的生產風險,穩定其收入,改善農戶的生活狀況,降低其貧困水平,提高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以促進相關農產品的生產。
4、健全我國農業保險的扶持機制,建立多層次的補貼體系,使農業保險的供給與需求能夠長期可持續地平衡。除了繼續對參保農戶進行保費補貼外,還需建立多元化補貼機制。第一,進一步完善稅收減免制度。第二,科學測算需要提供農業保險經營管理費用補貼地區的實際費用率,實行差別性的費用補貼。第三,嘗試建立農業巨災保險準備基金,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補貼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保險的風險分散體系。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
1.Barry K.Goodwin.2001.Problem with Market Insurance in Agriculture[J].Amer.J.Agr.Econ,83(3).
2.Baylis K.,Rausser G.C.,Simon L.K..2005.Including non-trade concerns:the environment in EU and US agricultural poli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4(3-4).
3.Dick W.J.A.,Wang W..2010.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J].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1(1).
4.Mahul O.,Stutley C.J..2010.Government Support to Agricultural Insurance:Challenges and Op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10:1-219(219).
5.費友海.2005.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困境的深層根源——基于福利經濟學角度的分析[J].金融研究,3。
6.鄺欣.2013.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支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7.聶榮、閆宇光、王新蘭.2013.政策性農業保險福利績效研究——基于遼寧省微觀數據的證據[J].農業技術經濟,4。
8.潘勇輝.2008.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國際比較及中國的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7。
9.施紅.2008.財政補貼對我國農戶農業保險參保決策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技術經濟,9。
10.庹國柱.2010.當前農業保險發展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J].經濟與管理研究,6。
11.庹國柱.2012.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成就、障礙與前景[J].保險研究,12。
12.邢鸝、黃昆.2007.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對政府財政支出和農民收入的模擬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3。
13.徐維.2009.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業保險的關系研究——以陜西省為例[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4.尹成杰.2011.中國農業保險組織制度研究論文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5.余磊.2014.我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績效評價[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16.苑梅.2009.農業保險的財政政策選擇[J].經濟縱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