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財
基于AHP法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模型研究
——以浙江省高校為例
●劉寶財
本文探索將AHP法運用到地方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中,結合浙江省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案例,從學校科學發展、權力運行情況、資源配置情況及操作行為情況等四個方面構建一套三個層級二十個分指標的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為出臺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或規范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提供一種可行的理論支撐。
經濟責任審計 AHP 法高校領導干部 評價指標體系
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審計一項重要審計內容,在監督地方黨政領導干部與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提高決策能力與執政能力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眾所周知,高校作為特殊的事業單位,其領導干部的經濟決策權不斷擴大,高校對社會影響力不斷加大,但如何對高校領導干部進行客觀的審計評價,以什么樣的標準體系去衡量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業績是最有效,始終是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研究的一個瓶頸。本文嘗試引入AHP法對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績效評價進行探討,結合浙江省近幾年來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具體案例,從學校科學發展、權力運行情況、資源配置情況及操作行為情況等四個方面構建一套三個層級二十個分指標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模型,為出臺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或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的制定、規范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奠定參考依據。
(一)經濟責任審計內涵
經濟責任審計最早來源于“受托責任”,多數國外學者認為受托責任是產生經濟責任審計的理論基礎,從1983年Sherer和Kent學者提出受托責任的解除方式包括:提供管理財產的具體財務信息、財務信息送達審計,到1993年Lee學者研究認為,受托責任誕生了經濟責任審計,該種審計又恰是履行受托經濟責任的有效手段;國內學者也認為經濟責任審計是保證受托責任能夠有效履行,該審計具體開展活動是以受托責任為基礎,從而構建了“契約—責任—監督—審計”的理論體系,即契約是經濟責任審計開展的內在成因,監督過程是經濟責任審計落實受托責任的具體表現(王光遠,2004)。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對經濟責任的關系主體間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評價過程,具體涵蓋內容有經營目標是否實現、重大經濟活動是否執行民主集中制、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性、資產效益性、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情況及領導干部遵紀守法情況等(彭振威,2005;周云平、陳通,2006)。
(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
目前國內對經濟責任評價指標研究文獻較豐富,大致從經濟指標體系和非經濟指標體系、各類財務比率指標體系、定量指標結合決策指標體系等視角展開論述。一些學者提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應包括財務效益狀況、資產保值增值率、發展能力等財務比率指標(洪承旭等,2002);而呂文基(2002)學者從比率增長率方面入手,認為評價指標應包括財政收入增長率、稅費上繳增長率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等10個增長率指標。隨著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深入推進,各項工作落實情況顯得尤為重要,民生事業和廉潔從政成為審計評價重點,劉世林等(2006)指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應該包括反映財政收支情況的指標、反映民生工程投入的指標、反映上級任務落實的指標以及反映個人遵紀守法方面的指標。
(一)AHP法
AHP法(簡稱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將評價對象分為三個層級即目標層(評價對象或目標)、主準則層(評價對象或目標中間一級指標)、分準則層(評價對象或目標中間二級指標),該方法最大特點是把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級,從而有利于快速評價目標層級。由于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內容繁多且考慮因素較多等特點,正好適用此方法,將評價對象進行劃分多個層級。
(二)建立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表1 學校科學發展評價指標

表2 權力運行情況評價指標

表3 資源配置情況評價指標

表4 操作行為情況評價指標
因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涉及內容繁多且高校本身存在特殊性等因素,如何準確客觀構建該評價指標體系是本文嘗試探索重點,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分析研究學者對經濟責任審計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二是結合浙江省近幾年高校領導干部具體審計項目,梳理審計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進行歸類匯總;三是結合高校領導干部審計實施方案里具體審計內容,將審計重點內容與評價要點進行有效融合;四是結合國家最新出臺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文件,解讀文件里有關審計內容。根據上述內容將高校領導干部作為被評價對象(即目標層),然后結合具體審計內容選取重要指標劃分為二、三級指標(即主準則層和分準則層),從而建立三個層級二十個分指標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模型。
1、學校科學發展評價指標。學校科學發展評價指標具有宏觀性,在構建具體指標時應重點關注領導干部任期內提出的重大改革發展思路、實施的重大建設項目、爭取的重大專項資金以及取得重大學科建設成果等,學校科學發展評價指標詳見表1。
2、權力運行情況評價指標。經濟責任審計是以權力運行為主線審計模式,由于權力運行是否規范具有隱蔽性、模糊性等情況,評價指標應重點關注決策程序是否規范、內容是否合法及是否具有效果。從近幾年浙江高校審計案例來看,權力運行情況方面主要存在問題為違規制定特殊項目結余資金獎勵政策、重大決策會議紀要要素不齊全、重大決策執行效果不夠理想等,權力運行情況評價指標詳見表2。
3、資源配置情況評價指標。資產配置情況評價指標應重點關注學校資產管理是否規范、基建項目管理是否完善、對下屬單位管理是否到位等。從近幾年浙江高校審計案例來看,資源配置情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下屬二級學院經費缺乏監管、校辦資產管理不到位、未嚴格執行政府采購程序、基建項目不夠規范等,資源配置情況評價指標詳見表3。
4、操作行為情況評價指標。操作行為情況評價指標涉及學校各個流程環節,也是審計內容需要重點關注事項,學校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操作行為是否規范運行,因此應重點關注學校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和執行情況、科研經費使用情況、專項經費管理情況等。從近幾年浙江高校審計案例來看,操作行為情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往來款長期不清理、部分收入未納入預算管理、助學政策執行不夠到位、在科研經費中違規發放勞務費等,操作行為情況評價指標詳見表4.
本文根據國家新出臺有關經濟責任審計有關制度文件,充分結合近幾年來來浙江省高校審計項目實際發現問題以及審計重點關注內容,嘗試建立一套三個層級二十個分指標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模型,為指導具體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提供可行框架模式,進而為出臺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或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的制定以及規范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是浙江省審計廳立項科研課題“基于AHP—模糊模型的經濟責任審計績效評價”〈14N03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審計局)
1.呂文基.2002.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思考及評價體系[J].審計與經濟研究,1。
2.劉世林等.2006.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和評價程序[J].中國內部審計,12。
3.洪承旭等.2002.商業銀行領導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初探[J].審計與經濟研究,2。
4.彭振威.2005.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若干問題的探析[J].審計研究,2。
5.王光遠.2004.受托管理責任與管理會計[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6.周云平等.2006.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和方法[J].審計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