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 王寧
快過年啦!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各家各戶都進入過年的準備期。
歲首前臘祭、祭灶、祭祖、除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吃餃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飯、“守歲”等活動,正月初一大拜年……
那些年俗,你還知道多少?
【祭灶】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到臘月二十三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所以請灶君吃吃喝喝,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
【剃頭】
有句老話:“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碧觐^就是理發,看來理發過年的民俗也是源遠流長。為什么過年要剃頭?傳統的說法是,正月里剃頭不吉利,要剃頭得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才行。時至今日,很多人依然恪守著正月不進理發館的習俗。其實,“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不是對人們正月剃頭就一定會死舅舅的預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頭——思舊”這一無奈,去咒罵滿清政府用鋼刀硬弩強行推廣的“剃發令”。
眾所周知,清朝推行一種怪發型:將頭發四周剃光,留下中間一塊,再拖一條長辮,意為“削平四周,留守中原”。大清政府曾召集全國的剃頭匠,傳達“圣旨”,讓他們走街串巷,把人們的頭發統一剃成這種發式。清王朝甚至打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雖然這種強人所難的發式也遭到了部分民眾的反對,但圣旨難違,“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也就此流傳了下來。
【拜年】
在民間傳說中,“年”是一個兇惡的妖怪,每至歲末,必出來傷人。于是,家家戶戶貼桃符、對聯,放鞭炮,圍爐守歲,到了正月初一,“年”便走了,于是大家開門互賀,表示平安吉祥。
“年”的古寫,上半從“禾”,下半很像一個“千”字,禾是莊稼,千是人字的變形,禾與人重疊像人負禾的樣子,表示一年一度的豐收。所以,拜年的原意,也有祝賀去歲的豐足,預示今年的好收成之意?;ハ喟菽?,是表示送去了舊歲,迎來了新春,祝賀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諸事吉順。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拜年習俗中最隆重的應該說是團拜。團拜,現在已成為國家級禮儀活動了,甚至還帶有國際性特征??墒?,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拜年方式也在悄然改變。
【姑爺節】
姑爺節,漢族傳統年俗之一。正月初二,是女婿們給岳父母大人拜年的“法定日子”,有的地方稱之為“姑爺節”。按傳統,初二這天,姑爺全家看望岳父母肯定要提著點心當禮物,到大街上一轉,就會看到行人手里提的、車子后面馱的都是花花綠綠的點心盒子,而且這點心盒子里面一定要有地道的糕點“京八件”。
以往,姑爺們到了岳父母家,不外乎就是聊聊天、打打麻將、大吃大喝一通,而現今,好多姑爺卻把老人接出來,拉上小舅子小姨子,一大家子來個一日游。于是,各景區、圖書大廈、商業中心……姑爺陪老丈人丈母娘觀景購物的場面隨處可見??赐炅?,遛夠了,全家來到早就預定好的飯店美餐一頓,然后再聽聽大鼓相聲,或去KTV一展歌喉。很多茶園歌廳盡管價格比平時有所上漲,但還是賓客盈門。瀟灑快活了一整天,最后“買單”的自然都是姑爺們。
【破五】
漢族傳統年俗,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破五那天鞭炮從每間房屋里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稱“恨窮”?!捌莆濉币馕吨灰谛碌囊荒昀?,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
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人們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吃元宵】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顒油葡蛴忠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漢族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漢族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