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地處貴州南大門,作為西南出海重要通道的黔南,隨著2015年底全州“縣縣通高速”目標的實現,加上貴廣高鐵、滬昆高鐵、黔桂鐵路、湘黔鐵路穿境而過,內河航運可直通長江、珠江黃金水道,以及荔波機場改擴建工程啟動,已初步構建起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運輸于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成為西部交通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
省委書記陳敏爾說:“交通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交通建設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又是重大的發展工程。”交通狀況的改變,必然帶來時空距離的變化,進而帶來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調整。黔南州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的建設,更大意義則在于將交通優勢轉換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依托交通優勢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基礎設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承載產業。承載了產業的交通,能有效避免高速時代帶來的“虹吸效應”。黔南州按照已有交通路網,統籌推進產業布局規劃,狠抓產業培育和結構調整。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著力打造“兩高”工業經濟走廊,形成甕福、金正大、芭田、川恒化工為重點的磷化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茶葉、蔬果、烤煙、刺梨、中藥材、生態畜牧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實現農業“接二連三”;圍繞把文化旅游業和商貿物流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促進第三產業升級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為黔南州經濟發展綜合測評排名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提供了堅強保障。
依托交通優勢構建城鎮發展新格局。城鎮發展離不開交通的先導作用。交通要道、要地必然匯集人流物流,帶動城鎮空間拓展。黔南州以都勻市成為國家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契機,統籌做好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規劃,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不斷完善城鎮功能,構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鎮體系。初步形成以“大都勻”為核心,福泉、甕安、貴定、獨山、三都為“衛星”的城鎮集群發展新格局,推進“貴惠長龍”城鎮帶建設。同時注意發揮交通建設紐帶作用,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依托交通優勢構建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在同步小康、富民強州的大局中,縣域經濟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黔南州依托交通建設,堅持因地制宜,明確縣域經濟的發展定位,引導各縣(市、區)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揮比較優勢,做足特色文章,避免產業結構低級趨同,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縣域經濟優勢互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堅持項目推動,善于“無中生有”,敢于“小題大做”,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謀劃生成項目,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推動縣域經濟換擋升級。
依托交通優勢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抓交通就是抓開放,就是抓發展。黔南州充分利用自身處于“一帶一路”(西南地區)開放戰略重要交通節點區位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兩高”經濟帶建設,創新推進大通關便利化體系建設,超前謀劃綜合保稅區和內陸港等開放平臺建設,大力發展通道經濟、臨空經濟和臨港經濟,為進一步推動貴州與泛珠三角區域、長江經濟帶、西江經濟帶、滇中經濟圈、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周邊各大經濟板塊的“互聯互通”、區域聯動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大交通引領大發展。回顧“十二五”,交通建設見證了黔南發展的輝煌;展望“十三五”,交通承載著黔南跨越趕超、同步小康的希冀。黔南迎著曙光揚帆遠航。(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