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星

“挨著靠著云窗同坐,看著笑著月枕雙歌,聽著數著愁著怕著早四更過……”肖瑪用高男高音詮釋了室內樂聲樂套曲《元曲小唱》,西方歌劇的唱腔演繹,讓這套作品有了別樣的熾熱與感傷。
2015年12月21日晚,“國風雅韻”音樂會在貴州師范大學國際音樂廳內上演。音樂會的主角是紫禁城室內樂團,一個活躍在世界音樂舞臺的中國民族室內樂團。音樂會上,樂團演奏了漢樂古曲《寒鴉戲水》、京劇曲牌《夜深沉》等經典名曲 。
紫禁城室內樂團成立于2008年,樂團中大部分人執(zhí)教于中國音樂學院。樂團作為中國文化部對外交流的國家高端藝術家團體,已先后赴澳大利亞、 俄羅斯、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訪問演出,應邀參加了澳大利亞奧克蘭和布里斯班音樂節(jié)、墨西哥塞萬提斯國際藝術節(jié)、華沙之秋國際現代音樂節(jié)等,藝術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此次,受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與貴州師范大學的邀請,紫禁城室內樂團來到貴陽演出。
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副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肖瑪,于2011年應邀加入紫禁城室內樂團, 成為唯一駐團歌唱家。 肖瑪認為樂團“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貫通中西作曲家的不同思維,顛覆了世界對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認識。
在擁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的貴州,如何傳承與發(fā)展貴州民族音樂?紫禁城室內樂團與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就此話題進行座談。
樂團音樂總監(jiān)劉順認為傳承與發(fā)展需要“接地氣”,要采用“民間的藝術,學院的技巧”發(fā)展貴州的民族音樂。一方面是要把貴州的民間音樂家請到校園來,教授民間音樂;另一方面是校園里的教師們要不斷實踐,在當代的語境中將貴州民族音樂進行再創(chuàng)作,讓大眾能聽懂。
劉順說:“希望用作品創(chuàng)作的方式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引導學生去熱愛、敬畏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然后在里面去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音樂元素。”他邀請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參與樂團創(chuàng)作,在兩個學院間搭建更多實踐平臺。
凌鴿是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她剛完成了一個關于“黔東南家人音樂文化傳承研究”的課題。 家人是中國有待識別的少數民族,而家人的音樂已瀕臨失傳。
歷時3年,凌鴿走了9個村寨,記錄 100多首曲子。在座談會上,她分享了自己的課題,希望藏在村寨中的家人音樂能通過樂團再創(chuàng)作,有一天也能走向世界。
“貴州豐富的特色民族音樂既是音樂學院開展民族音樂研究、民族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寶貴資源,也是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拉近與全國乃至世界距離的基礎”。在座談中,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羅稅如此說。
羅稅認為通過與紫禁城室內樂團深入交流,給音樂學院帶來了創(chuàng)新平臺和創(chuàng)新團隊搭建、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新理念。
貴州民族音樂創(chuàng)新離不開深入民間,離不開沉淀和思考。紫禁城室內樂團與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探索,讓人期待。(責任編輯/韋佳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