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敏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時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直接關系到貴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深刻地闡明了民生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作為保障和改善黔南400多萬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職能部門,黔南人社必須持續發揚作風建設抓常、抓細、抓長精神,按照“三嚴三實”標準要求,以扎實推進“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為統領,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結合實際,主動定位謀劃,積極開拓創新,把當前一系列問題解決好,把形成的經驗成果鞏固好,以新姿態適應新常態,全力推動走出一條符合黔南發展實際的民生新路子。
注重分析研判
把牢改善民生的基礎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根本途徑在于就業創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對當前和未來經濟、就業形勢變化的密切關注,加強形勢分析研判和預測預警,以保證民生工作計劃的前瞻性、方法措施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就業和社會保障是重大的民生問題。2015年,黔南州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988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4061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748人;就(職)業技能培訓3159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7%;城鎮新增就業考評增速8.03%;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累計達332.87萬人次。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只有防患于未然,方能化解于無形。
當前,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受經濟結構調整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影響,“就業難”和“招工難”長期并存;部分民營企業未按規定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隨著參保人數趨于飽和,擴面征繳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設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特別是人事人才統計、檔案信息化管理滯后,金保工程有待進一步完善,亟待加快建設進度;勞動執法隊伍力量薄弱,針對就業、人才和社會保障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和指導力度不夠等,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工作中,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積極采取措施切實加以落實。
改革驅動創新
探索改善民生的有效路徑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上德若谷,不棄不休。”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明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養老服務、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問題,實打實地做,循序漸進地推。人社部門作為重要的民生部門,所從事的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到人,出臺的每一項政策措施都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出實策、鼓實勁、辦實事,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狠抓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努力破解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在實現全州鄉鎮(街道)200平方米以上人社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結合各縣(市)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實際,通過自籌資金等方式,開展被撤鄉鎮(街道)所設社區人社服務窗口建設,確保每個社區人社服務窗口面積達到100平方米左右,切實解決鄉鎮撤并后的便民服務問題。同時,扎實推進人社服務平臺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和專業化建設,變單一的“修房子”向基礎設施和業務能力建設轉變。
用好用足政策資金扶持,努力破解創新創業“最慢一公里”。積極爭取省人社廳政策支持,提取一定比例州級失業保險基金作為就業專項資金;落實小額擔保貼息貸款政策,將小額擔保貸款與創業孵化基地、小微企業扶持基地、促進就業基地建設相結合,鼓勵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創業;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加大留守兒童家長職業培訓,幫助轉移就業;結合縣域經濟發展,依托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大力開發本地就業崗位,引導農民工進入園區企業就業;引導農民工從事賓館餐飲、批發零售、家政服務等第三產業,支持農民工開辦“農家樂”等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項目;通過“企業+農戶”等形式,發展來料生產、來樣定做、來件裝配等形式,引導農民工居家就業;依托農民工創業扶持優惠政策,發揮工商、財稅、工信等部門優勢,對返鄉農民工、失地農民等創業人群在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場地安排等方面予以優先照顧,解除創業后顧之憂。
緊緊圍繞黔南州產業發展,努力破解招工就業“最難一公里”。大力開展“四送”活動暨“春風行動”,并以此為載體,為企業和各類人群搭建就業平臺;推行“招工、培訓、就業”三位一體模式,探索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等校企合作培訓模式,加快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結合新增電商、民族刺繡、茶葉加工、茶藝師等工種培訓補貼,試點推行小額擔保貸款+“3個15萬”融資模式,積極建立創業小額貸款綠色通道;采取“減免稅收、減免租金、減免規費、免費培訓”以及優先享受財政資金支持和政府部門項目申報等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電商創業。
積極統籌降低參繳費率,扎實推進社會保障“最先一公里”。及時推進失業保險費率由3%降至2%落到實處;扎實推進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十一連調”順利實現,探索推進城鎮職工(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醫療保險整合,讓廣大群眾更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強化責任落實
形成改善民生的行動遵循
“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也是人社所有工作必須自覺服從和服務的大局。
人社部門必須進一步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具體地說,就是積極加強對縣(市、區)的業務指導和工作調度,促進查缺補漏,創造性開展工作;圍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金融服務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進一步改革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完善事業單位選人用人機制、規范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落實縣級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等7個方面22項改革任務,加快工作節奏,打出提前量,確保按時“銷號”;按照“分類推進、分步實施”原則,有針對性地實施小康指標“社會保險覆蓋率”全面達標,全面推動州、縣(市、區)兩級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和支付制度改革,切實加大資金基金監督力度,加強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讓群眾得到實惠;加強部門合作,找準擴面征繳突破口,努力實現社會保險應保盡保;積極實施重大人才工程,推進人才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招才引智;深入研究工資收入分配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工資待遇向基層人才傾斜執行力度,深入推進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繼續推進調解仲裁組織建設和勞動監察“兩網化”管理,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加強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技能培訓、工資支付、職業安全、參加社會保險、依法維權等各項權益保護工作,實現勞動者體面勞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當前,“十二五”圓滿收官,“十三五”揚帆起航,十八屆五中全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指明了目標方向,黔南人社系統將始終保持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充分認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前瞻性、重要性,主動將人社工作融入其中,以抓好抓實改革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加強統籌調度,強化跟蹤問效,花大力氣,下真功夫,為黔南富民強州、同步小康提供強力支撐。(作者系黔南州委組織部副部長,黔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李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