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姣
他是一名戰士。
但他的戰場不在烽火狼煙的戰地,而在人們的舌尖上;他想要的也不是戰功赫赫,而是每一個人的健康,他就是——貴州勤邦集團董事長何方洋。
“毒豆芽”事件
何方洋之所以投身舌尖上的“戰爭”,導火索源自早年的一場“毒豆芽事件”。
13歲時,何方洋患了一場大病,渾身疼痛難忍,醫生給他打了一針后,疼痛便逐漸褪去。從那時起,何方洋就立志要做“救病人于苦難”的醫生。
高考那年,他如愿以償地從遵義鳳岡的一所礦區中學考進了貴陽醫學院。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貴州的大山里當了一名醫生。但不久后,何方洋的心開始“不安分”了——大山里的病人不多,一天極為閑散,他覺得:“如果一直這樣過下去,人生也會毀了”。

他決定改變命運——到北京進修。可低額工資支撐不了他想要北上進修的夢想。為了攢錢,每天工作之余,何方洋都會挑起一擔豆芽,趕幾十里山路到城里沿街叫賣。
一次休假,何方洋將存放了幾天的剩余豆芽帶回家給母親烹煮,誰知母親吃了以后,竟中毒了——原來,豆芽已經變質。
雖然后來醫治及時,但這次變故卻讓全家人都心驚膽戰,何方洋更是為此而自責不已,他對自己說:以后再也不能讓家人吃到不干凈的東西了。
風吹雨淋一年后,何方洋終于懷揣著兩千多元“豆芽錢”來到北京。
1997年7月,何方洋考取了中國農業大學生物物理學碩士,可是他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直到一則關于“瘦肉精”的食品安全新聞的出現,讓他一下子回想到當年的“毒豆芽事件”。
那一刻,他的夢想被點燃:我能不能有所作為,將醫學知識運用于食品安全上,以保障更多人的飲食健康。
何方洋敏銳地發現,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相關產業正在快速興起,而當時中國國內快檢技術發展還比較滯后。他預判在未來幾年,這些相關產業在國內的發展空間將會很大。
1999年,戴著一副厚厚眼鏡的何方洋從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他置辦了兩間簡陋的實驗室,著手研發食品檢測產品。這是勤邦的開始,也是何方洋夢想的啟程。
“創”場拼殺
2002年,北京望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北京中關村正式成立。
這家初創的小公司,最早的辦公場所只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兩間簡陋的實驗室而已,但它卻為何方洋開啟了創業之門——2008年,10000平米的勤邦研發基地在北京落成。到2011年時,勤邦的經營利潤達到1億,產品遠銷30個國家。
然而,在這一連串璀璨的數據背后,何方洋的創業之路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辛。
公司草創之初,何方洋沒有人力、財力,除了周邊的一些同行朋友偶爾幫忙,大多數時間都是他單槍匹馬征戰“創”場。由于長時間專研產品,不僅沒有收入來源,還要將自己的生活費用節省到研發上,有時甚至去菜場撿拾被丟棄的菜葉食用,經濟極其拮據。
這種孤獨又拮據的窘境,一直持續到2003年夏天。那時,何方洋回到母校貴陽醫學院,在這里招了幾個實習生——這也是貴州第一批能到省外實習的實習生。此后,這些年輕的實習生成為何方洋逐夢之旅上的同路人。
經過長達1年的艱苦“拼戰”,終于,2004年勤邦拿下了河北玉田縣一家公司的第一筆銷售單——7500元,這給何方洋和他的小伙伴們帶來了無限希望。
在那個青春飛揚的年代,何方洋帶領著這群同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揣著一份信念和赤誠,拼著滿腔熱血和激情,從承包課題起步,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多個快速檢測產品的商業化,將毫無名氣的實驗室逐步發展成為中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領跑者。

“班師”回鄉
功成名就后的何方洋,此時把目光重又投向了故鄉。在他看來,貴州人就應該建設貴州,用產業回報家鄉。
2013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正積極布局東貴州從資源型工業向創新型新興產業轉型。時代的號角、家鄉的呼喚、心底的渴盼,何方洋毅然選擇從北京“班師”回鄉——貴州勤邦于焉誕生。
從北京到貴州,十多年的風雨兼程,勤邦從單一食品安全檢測行業起步,現已發展成為健康生活、安全食品、第三方檢測服務等相關領域的多元化檢測公司,已達到國內第一、國際第三的水平。同時,貴州勤邦也成為了貴州省第一家民營第三方食品安全檢測機構。
現在,貴州勤邦正努力打造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全過程的檢測體系和可追溯體系,形成了“食品安全與農業大數據”的全新商業模式,從而構建起一張食品安全的“天網”——比如,掃描農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知它產在哪里,在種植過程中用過何種養料、農藥等。
“用檢測健康的技術把控舌尖上的安全,用互聯網升級改造食品安全產業鏈,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這是貴州勤邦的發展愿景,也是何方洋為之征戰一生的夢想。(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