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歸化球員的問題,我們跟公安部有過探討,歸化球員涉及到兩大核心問題,就是法律問題和體制問題,其中還涉及到人口管理,這是比較敏感的話題,我也只能說到這。至于最終形成什么,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問題不是那么簡單……”
北京最冷的一個冬天,北辰洲際酒店大宴會廳,足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劍一字一句地回答著關于引進歸化球員的問題,幾乎同時,他的一字一句被現場其他人分享到社交平臺,既而迅速攻占國內各大體育媒體的頭條。
不少老記者感慨,自張劍到足協上任以來,從未見他如此慷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中國足協高層第一次正面談論引進歸化球員的問題,第一次參加中國體育風云論壇,上任后一向謹言慎行的張劍就拋下了這顆的重磅炸彈。
而放眼整場論壇,這只是洋洋萬言中的一個尋常瞬間。
1月23日,首屆中國體育風云論壇在北京召開,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中國足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劍、2006年都靈冬奧會兩枚金牌獲得者比約·林德等多位重量級嘉賓坐而論道,暢談2022北京冬奧會與中國足球改革兩大議題。本論壇由中央電視臺主辦,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中視體育娛樂有限公司承辦,《全體育》!雜志負責活動具體執行,時間安排在體壇風云人物頒獎盛典前一天,構成中國體育界的又一盛會。
張劍只是到場多位重量級嘉賓其中之一,事實上,一上午的論壇從第一分鐘起就不缺箴言妙語。
上午9時,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總監江和平率先進行了主席致辭,并作為東道主宣布論壇正式開幕,身為第一個發言者,他首先闡述了本屆論壇籌辦的主旨:“現在體育產業是中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已經上升為一種國家戰略,其中兩個主要分話題就是我們論壇的主題:冬季運動和足球。過去的2015年,人們的思想大于行動,策劃大于執行,如果說2015年是一個務虛之年,2016年就應該是一個行動起來的務實之年。我希望今天討論的內容,不僅僅是行動的暢想、設計和憧憬,而是成為行動本身。”
論壇的第一個主題是“冬奧,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吉隆坡全會上投票選中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十分看重的一點是,北京描繪了一個通過冬奧會帶動3億中國人參與冬季項目的美好愿景。
“而3億人上冰雪”,也是論壇討論過程中,嘉賓們最為看重的議題。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易劍東進行了冬奧論壇的主題發言,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2022北京冬奧申委總體策劃部及法律事務部副部長,全程參與了北京張家口申辦冬奧會的整個過程。發言中,易劍東詳細解讀了冬季運動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發展現狀:“冬季運動中心告訴我一個數據,目前中國除了西藏和海南之外,其他省份全部進行了冬季運動開展,參與人數據統計已達到3000萬人。而目前全世界冬季運動的人口有多少?從我看到的統計數據,最高的是2億人,比較保守的是1.2億人,如果我們提高到3億冬季運動人口,將對整個世界的冬季運動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易劍東介紹,根據現有的統計數據,國內雪場總數大概有500個,冰場比較混亂,大致應該在200個左右,這樣的現狀顯然遠遠無法滿足“3億人上冰雪”的需要,但中國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解決這一問題。
易劍東為未來中國冬季運動的發展描繪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圖景,在這個過程中,冬奧會是一個契機,但絕對不會是全部,它所起的作用只會是將原本并不了解冰雪運動的人們引入到運動中來,之后由大家自己感受其中的魅力。
對于冬奧會的作用,擔任本次論壇的主席之一,前中國奧委會秘書長、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也發表了他的看法,他說:“2020年,國際奧委會有一個目標,就是讓奧運會回到以體育競技為中心。過去幾屆奧運會,逐漸逐漸發展擴大,體育競賽本身在一定程度被邊緣化。而北京冬奧會最大的遺產,應該是用‘3億人上冰雪的號召在國內掀起一股冰雪運動的熱潮。我們籌辦2022年冬奧會的心態要和2008年有一個變化,我們應該以一個正常的心態辦奧運會,而不再是一利運動式的,利用這個冬奧會要推動什么的心態。因為我們的基礎設施已經夠了,中國基本設施的建設已經超過了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北京的基本建設基礎也很好,除了計劃中的京張高鐵,基礎建設上現在不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我們要把更多的投入放在軟件上、教育上、環境上、人力資源的培養上。我覺得這也是國際奧委會所希望的,也是我們正在做的。”
對于這一點,京張冬奧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非常有共鳴。“北京的這屆冬奧會,對中國人的心態會是很大一個改變,剛剛申辦的時候我寫了一篇長文,就是以平常心辦一屆常態的冬奧會,這樣對中國人會是很大一個考驗。”陳劍說。
除了帶動更多的人口參與,冬奧會的另一個作用將體現在經濟帶動上,特別是對于跟北京一同辦奧的張家口來說,這無疑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趟順風車。
陳劍長期研究奧運經濟,他從宏觀角度解讀了本次冬奧會將對舉辦地的區域經濟帶來的影響。“關于經濟總量,我們在去年8月、10月、11月舉辦了3次論壇,分析冬季項目至少能達到3000億人民幣一這個是指關聯產業。大家知道,張家口是北京的一個后花園,但是長時間以來,這個地方發展嚴重滯后。包括2014年,張家口17個區縣居然有10個國家級的貧困縣,2014年他的人均的GDP只有4000美元,北京已經達到了17000美元,全國的平均水平大概是7000多美元-2015年已經達到了8000。所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京張冬奧,將極大地提升張家口整體的發展水平。這個地方的山水風光艷麗,將會有一個很好的未來。”
在講解冬奧經濟的過程中,陳劍再次強調了“兩個凡是”的思想,這一點也得到了到場嘉賓的多方共鳴。
“這屆冬奧會,一定要強調,讓‘兩個凡是的理念有一個淋漓盡致的發揮。什么叫兩個凡是?就是凡是市場能做的,交給市場;凡是社會能做的,交給社會。也就是說讓更多的民營企業,更多的民間社會組織,能在這屆奧運會上發揮他們巨大的能量。”
作為官方管理者,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對這種觀點同樣持支持態度,他坦言:“這‘兩個凡是不是你愿意不愿意做的事,而是要按照發展趨勢去適應,才能辦好2022冬奧會。”
比約·林德是到場嘉賓中唯一一位運動員代表,這位瑞典運動員曾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上拿到兩枚越野滑雪金牌,退役后他來到長春,經營國際知名的瓦薩滑雪節,轉型成為一名體育產業的從事者。
討論過程中,林德介紹了瑞典發展冰雪運動的經驗:“發展冰雪運動,一定要從最年輕的孩子開始,這樣他們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體會到運動的態度,因為除了技術之外,參與運動的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中國未來冬季項目的發展,這位瑞典世界冠軍表達了謹慎樂觀:“中國有這么多人口,肯定能產生出優秀運動員,但是這個過程將會非常艱難。運動員的運動周期是很長的,他會在這其中選擇人生的方向,希望通過這次冬奧會,能給中國更多運動員,這種選擇的機會。”
對于運動員的培養和運動的意義,負責全國學校體育的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們最喜歡吃的雞肉是散養的雞,不是圈養的雞。一個人的成長也一樣,給他放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里,讓他成長為非常有創意的人是不可能的。現在學校體育受到很多指責,我看最核心的問題是對體育價值的認識。體育對教育的意義是什么?可是很多人心中體育只是玩耍,只是活動。其實學校體育除了確保孩子身體健康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讓孩子學會體育運動的技能,這在我們學校教育過去是被嚴重忽視的。我們傳統認為只有運動員才需要學會運動技能,現在看來,一個人的基本技能包括運動技能,這個需要我們通過學校體育培養。”
論壇的第二部分題為“足球改革行動力”,新華社體育部主任許基仁的主旨發言振聾發聵:“在職業足球爆發,足球產業日漸紅火的今天,我認為制約足球發展的因素,是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問題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無論政府社會媒體還是球迷,恰恰要從治理能力的維度看待中國足球,才能找到足球發展問題的病因。中國足球要從行業管理向社會管理轉變,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職業足球這種社會關聯度非常高的項目,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只能實現漸進式發展。中國足球過于行政依賴,經常掄行政的大錘,有的時候砸準了,但更多的時候是砸偏了砸壞了。中國足球的問題,不只是中國足協的問題,整個社會,包括球迷媒體都要捫心自問,我們做好了么?足球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
對于屢戰屢敗的中國足球,解說員賀煒做出了一個很形象的評述:“我們站在很大的一個坑里,這個坑是我們過去做錯的事情挖下來的,我們需要填平它,才能繼續前進。從今年開始算,如果我們做對,15年之后,可能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中國足球的又一次崛起,或者說中國足球自2002年之后,再一次進入世界杯。”
賀煒的觀點讓臺下的足管中心主任張劍感觸頗深,盡管不是上臺嘉賓,但作為中國足球的實際管理者,張劍無疑是討論中的焦點。
面對主持人張斌“國家隊成績好一點是不是日子好過些”的問題,張劍說:“從表象上看,肯定是國家隊成績好一點,日子好一點。包括我們剛開完的會員代表大會,大家都能感受到,現在的狀態是很差的。大家也都想,如果國字號成績好,會能開的順利一些。但我們也不能指望,靠一點點成績,給我們每天帶來一點打擊,或者安慰。剛才賀煒提到一個坑,如果做對的話,15年,能看到一點成績。我非常認同,但是有一個前提——如果做對的話。目前是不是做對的,是要打問號吧?一切都要靠結果證明。”
談到最近國家隊的成績問題,張劍坦言:“之前有記者問我,國家隊成績不好,足協后面會不會下更大力氣。我的答案永遠是:中國足球的落后是個整體體系的落后,國家隊只是最終的產品,如果全方位都有問題,那么這個終端產品一定是不好的。”
張劍所說的“全方位”非常有代表性,現在的中國足球發展早已不局限于足協管理下的競技足球,校園足球和社會足球都是中國足球尋求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本屆論壇上,負責管理競技足球的足協常務副主席張劍,管理校園足球的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管理社會足球的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坐到了一起。
拋給王登峰的問題是時下足球圈里很流行的“負重苦行”,不過他并不特別認同這種觀點。
“確實負重,但是并不苦。”王登峰說,“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踢足球,這是很多人樂于看到的現象。做起來確實苦,因為原來基礎比較差,從13億中國人中,選不出11個會踢球的。第一個問題是,13億人里,適齡的會踢球的人,有多少?我們現在做的校園足球工作,可能就是讓國家隊可供選拔的人群變大,會踢球的、喜歡踢球的、熱愛踢球的人越來越多,這樣才有將來的基礎。”
作為教育部的主管領導,王登峰也將問題歸結到了教育上,“我們學校體育,過去組織賽事非常少,理由很簡單,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運動技能。所以目前開展的校園足球工作,從教學來講,師資培訓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就是把競賽做得更普及,更貼近學校。”他說。
而在劉國永的眼中,中國足球的落后是全方位的,這涉及到一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問題。“有人問我,群體司長來談什么足球?其實中國足球,大家都有責任。沒有業余足球的普及,就不可能有職業足球的成功。”劉國永說。
最終的主角依舊是張劍,一向深居簡出謹言慎行的他非常罕見地分享了自己對于當下足球發展的看法:“我們反過頭來想,為什么中國足球在2002年之后瞬間沉淪,馬上進入2002年之后的第14年,這又是一種什么節奏?我們也談到了三步走的目標——可能公眾球迷更重視成績目標——其實里面提到了體質改革的目標、賽事發展的目標、承辦世界杯的目標,遠景里還有生活方式、文化的目標……中國足球的未來前景來看,我個人也是比較贊同全方位發展的。”
而對于歸化球員的看法,盡管在場外的社交媒體上乃至整個中國足球界都引發了軒然大波,張劍談的時候異常平靜。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但我想說我們為什么要做歸化?我認為思考這個問題必須要跳出一個概念,就是說做歸化是為了提高國家隊成績。”張劍進一步表示,“任何球員最終落地是不會落在國家隊的,你不能說國家隊引進了一個球員。他最終一定是要落在俱樂部、落在社區里面,因為他是要入籍的。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另外從社會層面來講,我認為歸化球員要起到促進文化交流、人才交流,以及讓中國足球和世界足球更好融合的作用,這才是看問題的正確視角。”
與國家隊的慘淡戰績相比,聯賽的火熱似乎更代表中國足球的未來發展趨勢。斥資80億人民幣買下中超聯賽版權的華人文化北認為是這方面市場的執牛耳者,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徐志豪也談了自己對于足球產業的看法。
“我們看足球產業,必須有長線思想。什么樣的聯賽最有價值?我們認為本土的聯賽最有價值。我們希望資金能沉淀在本土的聯賽里。中國足球是個精密的機器,讓它運轉得好,要有原材料進入,一方面是資金,一方面是資源。下一步是機器如何正常運轉,齒輪更好咬合。”徐志豪說,“從投資者的角度,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聯賽關注度不斷上升,俱樂部投入不斷加大,球迷對于本土聯賽的熱愛和支持處于非常良好的上升狀態。反過來我們看到,加大投入固然是好事,如何能停留在合理良性的循環模式上,這是我們能看到的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問題。從媒體版權方的角度,我們希望看到俱樂部之間的差距變得不那么大,整個聯賽能更好看一些……”
不管是冬奧還是足球,不管來的嘉賓有多專業多么重量級,短短—上午的論壇都沒有辦法詮釋清楚所有的問題。不過,這并非真正的癥結所在,就像江和平在主席致辭中所說的那樣,論壇僅僅是拋磚引玉,真正的價值在于“讓討論的內容,不僅僅是行動的暢想、設計和憧憬,而是成為行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