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光
(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東方紅林業局業余體校 黑龍江雞西 158402)
淺談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方向
王崇光
(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東方紅林業局業余體校 黑龍江雞西 158402)
體育教學是提升學生身體素養,幫助學生建立終身鍛煉意識的基礎學科。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之下,作為新時代的體育教學人員,需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與教學方法的改進,為培養適合新時代發展的社會人才對自身的課程建設進行具有戰略性的協調,改善,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素質教育 體育教學 應用實踐
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廣過程中,明確表示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實現全體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體能與心理素養的全面提升。為保障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對體育教學環境,師資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需要在新型教學管理與操作方式的應用實踐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學生體質。
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適當的體育運動能促進學生大腦發展,為人們從事智力活動奠定基礎,也可以實現個人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與思維能力的激發。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無論是在個體或者團隊項目的開展過程中,都可以實現外在肢體形式的對抗轉變為內在的個人智慧較量。比如說,在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在觀察,對比,示范教學的過程中有效鍛煉學生的洞察能力,在技術動作的掌握中,實現記憶力,想象力的發展,在體育項目的比賽競爭中實現學生靈敏度與應變能力的改善。
增強學生體質。學校體育鍛煉對學生體質的提升具有明顯效果。學校在體育課程的開設過程中,需要引進終身體育教學的思想觀念,培養和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學習興趣,在體育項目的實踐中實現學生學習意識,運動習慣于個人體能的全面提升。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不僅具有良好的知識基礎,還能夠在體能的強健中快速融入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
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與進取精神。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教學內容多樣,學生可以在田徑、體操、球類、游戲等項目,在集體注視下完成個人練習、整體練習;各種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或技評實現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競賽是體育項目的核心,要求參與人員具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在最大限度內實現自身技能與素質的提升,這種勇于迎接挑戰,開拓進取的精神幫助學生敢于直面未知領域的挑戰。所以,學校需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競賽,幫助學生在項目的參與過程中培養個人的進取精神與競爭意識。
1.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
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為樂的精神是學生順利參與社會生活的必要品質,在體育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老師可以要求體能素質不錯的學生幫助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
培養學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體育課程的教學中需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為人和善,文明講理,言行一致等基本道德規范,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老師自身做好示范作用。培養新時期合格的接班人。與此同時體育課程教學需要注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紐帶,教育學生熱愛集體,關注集體,在集體的生活中與同學良好相處,在與同學之間的交往互動中,學會以理解的眼光尊重他人,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在和諧的集體中才能實現個人能力的增長。學中教育學生對應做的事自己要堅持不懈,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學生對失敗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頑強拼搏的優良作風。
2.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
培養學生求知好學的精神。體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需要很強的實踐性,為提升學生的體能建設,培養終身體育的鍛煉意識需要在教學形式的拓展中,豐富訓練項目,實現學生體育技能與知識理論的同步提升。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創新性思維與能力是實現學生個人能力增長,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編排學習內容,設計場地,自己制作體育器材,在老師的培養與激發中實現學生想象力與創造意識的培養。
3.身體心理素質的培養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鍛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個人負面情緒的及時派遣是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面對失敗,挫折后得以自我調節的基礎能力,需要在老師有意識的培養中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老師可以定期向學生詳細講解有關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在考試,競賽等項目活動中對學生的信息穩定程度與適應性進行及時跟蹤,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培養學生健身鍛煉的習慣。素質教學下的體育教學以提升學生的體能為基礎,以實現學生終身鍛煉的體育精神為主旨。在體育教學中,老師通過對運動項目的技術指導與理論講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比如說中長跑項目,球類運動都可以作為終身體育項目的重點培養內容。
綜上所述,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這是關系到學生全面成才的關鍵。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從對教育負責、對國家負責的角度重視和加強這項工作。特別是體育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體育理論,重視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學生全面把握素質教育的科學內涵,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 21 世紀的必然要求。
[1]劉新蘭,林生華.從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軌跡展望 21 世紀學校體育[J].1997,14,(4):16- 18.
[2]宗湖,楊文軒.域外學校體育傳真(現代學校體育教學叢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李麗云.“快樂體育”與學校體育[J].浙江體育科學,1997,(5):23- 24.
[4]邱海龍.表揚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D].體育科研,2001,22,(4):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