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
對比三種不同強度負荷高翻對下肢爆發力的影響
馬駿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摘要:力量是所有競技運動表現評判好壞的根本。如今,快速力量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個專業運動隊的關注了。同時,對快速力量中所表現的爆發力量已經作為運動水平高低的重要參數。爆發力(explosive power)是指張力已經開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國內現在對爆發力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入,同時將爆發力作為整體運動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尤其是下肢爆發力更是國內大多數運動員的弱點,國外已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翻是一項發展下肢爆發力十分有效的手段。而通過技術動作分析發現高翻需要借助于髖,腿,腹,腰部快速的爆發力動作來完成。為此,本文通過對受試者進行三種不同強度負荷高翻訓練,立定跳遠的成績是評定下肢爆發力大小的重要指標,從立定跳遠成績中看出低,中,高三種不同的強度負荷的高翻練習對下肢爆發力的增長情況,選出增長最明顯的一個強度負荷。研究結果顯示,在強度負荷為70%-80%范圍內受試者在同等情況下成績增長最顯著。從而為以后下肢爆發力訓練強度負荷的安排有很大的幫助和意義;
關鍵詞:高翻下肢爆發力負荷強度立定跳遠
爆發力訓練是現代教練員發展運動員快速力量的一種訓練方式,但是組合性或是孤立的訓練手段又很難達到全身整體性的爆發力。本文通過選取高翻來反映爆發力的表現情況。高翻動作是人體克服一定負荷,主動發力,加速的動作過程,它是從雙腿屈蹲,雙手抓住杠鈴的低姿開始,然后雙手快速提拉舉起杠鈴至胸前,同時雙腿快速屈蹲,交叉至前弓步—類似于短跑的動作來支撐舉起負荷。它的最大特點是全身肌肉屈伸反射是瞬時、快速,主動完成的,肌肉工作條件與方式更接近于短跑中的肌肉活動情景。通過立定跳遠成績增長的顯著程度來證明。[1]
1.研究對象
以下是實驗對象(北京體育大學24位2009級體能方向班同學,男性,平均身高181.2cm±3.9,體重79.1kg±3.1,年齡22.8±1.1。隨機平均分為三組作為實驗組。[2]
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
通過三組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到,力量訓練在對下肢爆發力影響上有著功不可沒的地位。在目前競技體育水平越來越高的時代,力量尤其是下肢的爆發力對競技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所有大型體育賽事,只要有下肢參與的運動項目,得下肢爆發力者在整場比賽中對比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
在動作技術相同的情況下,負荷強度卻對最終的運動表現有很大的作用。從上面三個柱狀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每組的8位受試者不管采用何種負荷強度,在最終的成績上都或多或少的有了質的提高。雖然強度負荷在50%-60%及90%-100%這兩個區間增長不具有顯著性,但是細微的提高在真正競技運動場上卻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下肢爆發力要求很高的項目。通過運動生理學角度分析,不同的運動項目對肌肉中肌纖維的類型所占肌肉百分比是截然不同的。這就需要后天通過運動訓練來進行改善。而改變肌纖維類型就要通過力量負荷強度的控制來進行改變。本實驗中的高翻就是作為力量負荷強度改變的一個載體,立定跳遠是反映下肢爆發力的一個手段。那么關鍵就在于如何通過做完高翻能在立定跳遠中很好地反映出對下肢爆發力的提高顯著性。根據文獻及實際訓練數據分析,在強度負荷50%-60%范圍內雖然爆發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這個范圍內耐力肌(紅肌)所占的比例會占據較大的份額。所以作為純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項目來說,可能提高的顯著性就不是那么明顯。同樣的在強度負荷90%-100%范圍內雖然下肢爆發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這個范圍內最大力量幾乎占據了整個份額,爆發力的份額就會被削減,而爆發力中速度與力量的結合是十分重要的,而最大力量對速度的要求就在下降。這就破滅了一些人的傳統思想,認為強度負荷越大就越好,對比賽成績就越有利,其實不然。而70%-80%范圍內的強度對比前兩個來說就會體現的十分明顯,那么在最后的成績表現上就凸顯的十分顯著。[4]
1.結論
1.1低強度(50%-60%1RM高翻)對下肢爆發力成績沒有顯著性(P>0.05)
1.2中強度(70%-80%1RM高翻)對下肢爆發力成績有顯著性(P<0.05)
1.3高強度(90%-100%1RM高翻)對下肢爆發力的成績有顯著性(P>0.05)
1.4強度負荷在70%-80%范圍內對下肢爆發力的成績提高最明顯
2.建議
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本論文在每組中選取的樣本量過于小,對整體顯著性偏差有一定影響,并且受試人員對高翻技術動作掌握時間不是很長,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對實驗的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在測試下肢爆發力的途徑上立定跳遠雖然能反映出下肢爆發力水平,但不一定是唯一的途徑,這對結論的論證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影響。[5]
2.1建議以后類似性質的實驗尤其是成對雙樣本T檢驗的實驗在樣本數量的選取上要大,實驗測試人員訓練年限技術要達標。
2.2建議在選取受試者水平上要均衡,切勿選取專業性很強的受試者與未受過訓練的受試者在一起,避免誤差性。
2.3建議在以后在測定下肢爆發力的途徑選取上要多從幾個方面入手,選取2個或以上的途徑來測得就更具有說服力了。
參考文獻:
[1]王保成,楊漢雄.競技體育力量訓練指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 10許世巖.最大爆發功率訓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 192.
[3]馮樹勇,李老民.高水平跳躍運動員的訓練.田徑運動科學探蹊[ 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177.
[4]Tudor B,馬鐵,郭小燕,等.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 M ]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0: 344- 345.
[5]李文濤。爆發力訓練的最佳負荷研究,2010(12)
馬駿(1990.10-),男,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北京體育大學2013級運動訓練專業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徑。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