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清(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遼寧建平122400)
?
談中職數學課程教學的三種結合
由國清
(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遼寧建平122400)
摘要:數學作為職業學校一門基礎課程,主要服務于專業課和技能課,并且還肩負著提高學生素質的重任,因此在中職數學的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需要抓好以下三種結合。
關鍵詞:數學課程教學結合
根據教育學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是學生的智力因素,即感覺、思維、知識、智慧的過程,另二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感受、情緒、意志、性格過程,前者是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否則不能稱其為真正的合理的學習過程,在職業學校的教學中,后一種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人才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的主要差異在非智力因素上,因此,在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如何以知識為載體,營造良好的心里環境,開發好情商,激趣、冶情、勵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數學課程強調: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目標并重。從傳統的數學教學觀來看,存在著重視單純的認知數學,而忽略情感教學的情況,其結果正如波利亞所說:“討厭數學的數學教師教會了他的學生如何討厭數學。”《學記》中說:“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說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心態,才能糾正學習上的缺點,因此在中職課程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做到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并重。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氣氛,注重學生學生的層次性和不同學生的承受力,創設激發學生人人參與的情境,對職業學校的來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每點進步,或在思考問題時的點滴可取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可定和表揚,讓他們在成功中增強信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應充分探索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心里現狀,特點及變化,研究如何通過以知識載體,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建立情感刺激點和刺激層,運用適應的刺激手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文情境,引導學生發揮個性,激發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和獨創性,教師要增加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創設愉快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達到以德激趣,以趣啟智。
探究式教學,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探討為前提,以現行課本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為參照物,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探討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參與解決疑難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內容應用于解決實際的問題,數學教育學認為:學生的認識規律是經歷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觀察、對比和反思中較快的對知識有一個感性認識,這樣要比單純地講解枯燥的理論得出的結論,效果好的多。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適當地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必能大大地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案例課題: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目的:探究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方法
用具:學生手中的教材
步驟:將教材打開,直立在講桌上,
如圖a所示:我設計了一下問題:(1)書本打開后,棱AB與邊AC,邊AD什么關系?(2)棱AB與桌面有什么關系?(3)要使AB垂直于桌面需要什么條件,(4)思考:若AB與桌面兩條平行直線垂直,則AB與桌面垂直嗎?(5)試找出一種證明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方法?
這種探究式更能讓學生理解定理定義的發生過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實際操作能了,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眾所周知,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在職業教學中,我努力將數學教學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著力營造“生活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抽象思維流通,應用實際涌動”的最佳情境。
例如:筆者在講授不等式中的一道證明題:
在講授時,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創設情境:已知在b克的糖水中含a糖克,現向其中加入糖m克,全部溶解,試問糖水變甜還是變淡了?為什么?
感知抽象:你能用一個數學表達式表示其中的原理嗎?
培養嚴謹:你能證明此不等式嗎?能想到多少種證明方法?
思維發散:(1)根據你所學的知識舉例說出改不等式的一個具體實例
(2)上述不等式的幾何含義是什么?如圖b所示
(3)能否推廣上述不等式?
(參考結論:若a1a2…an∈R+b1b2…bn∈R+且則有
回歸生活:若窗戶的采光與其寬度跟高度的比值成正比,問當寬、高增加相同長度時,采光度是如何變化的?

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比較差,智力發展水平及其個性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認識事物及學習知識的時候,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必然存在著差異,由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按著學生的年齡差異,知識水平的差異,性格特點的差異來對學生實行分層次的教學,以便達到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樣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準確客觀的把握學生的層次制定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分層施教,積極地進行個別輔導,就可以讓不同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智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而能較好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以滿足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各大崗位一線人才的需要。
總之,“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數學的核心是發展思維,優化思維,確保學生的思維到位,必須遵循職業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基礎知識,確實能服務于專業和技能課,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留一點思考時間,多提供一點表達思維的機會,使學生逐漸的學會有根據的想,有條理的講,更好的掌握思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