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發(陽朔縣楊堤鄉中南小學 廣西陽朔 541904)
?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
李秀發
(陽朔縣楊堤鄉中南小學廣西陽朔541904)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在教學內容、方式、評價等諸多方面改變了過去教學的固有模式,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弊端,比如:重視課本內容教學而忽視對學生情感和審美的挖掘;重視具體知識的背誦而忽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重視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學生思維的發展,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將做具體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小學教育奠定了學生未來學習的基礎,而語文教學更是基礎中的基礎。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1]
1.學生的情感和審美領域開掘得不夠
教學無情境。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比如自然環境美、人文景觀美、社會生活美和人物形象美等,但教師不注意在課前預置一些相關的教學用具,也不注意在課中有意識地將學生帶入這些絢麗繽紛的情境中,學生難以進入情境,更談不上融入情境,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愉悅。
同時,教師缺乏感情。語言文字既能表意,又能傳情,語文教師不自覺主動地對課文進行情感認識,即使一篇美文也讓學生味同嚼蠟。孔子說:“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語文教學時,面無表情的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的感情又從何而來呢?
語言不優美。語文課不僅是一門知識傳授課,更是一門審美的語言藝術表演課。活潑的口頭語與優雅的書面語相得益彰,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熠熠生輝。但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認真組織語言,語言的隨意性很大,平淡無奇,缺乏魅力,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吸引力。[2]
2.學生的實際能力培養得不夠
訓練的目的性不明確,理解有所偏差。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實質上是語文訓練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語言訓練包括聽說讀寫。語文教改針對過去講風大盛而提倡多讀多練,但在實際中,如何讀和練卻很成問題。比如,讀的訓練,讀要起到什么作用,達到什么效果,教師心里不很清楚,流于為讀而讀;又比如練,則理解為簡單的做習題。
考試過于死板,只能把學生分層,并不能達到鞏固知識、啟發思維的目的。現在的小學題目正在逐漸走向偏怪難的怪圈,似乎哪位老師出的題目越刁鉆就越能體現這個老師的水平,但是這樣的題目已經嚴重超出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與小學教育的初衷是偏離的。[3]
課后時間被過于限制,很短暫的課后時間應該是學生與父母、家人、伙伴玩樂相處的時間,這些怪題難題占用學生大量時間,甚至占用學生家長的大量時間。實際上,現在的很多小學題目即便是家長也不一定能解答得出來。
3.學生的思維開發不足
現在的諸多語文教學,教師和家長都過于注重學生能背誦多少首古詩,認識多少個生詞,寫出多少個生字,誠然這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需要老師和家長花大力氣抓。但是,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思維的開發更顯重要,而這方面被極大忽視。[4]
一些老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似乎語文課堂是自己展示風采的舞臺,學生都是自己的追崇者,不注重挖掘和培養學生當中的語言小能手,不注意學生本身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和培養,在日后的語文學習中很可能是一道難題。
又如一些老師很樂于為學生布置一大堆作業,在日常學習中是,在課后課外也是,在寒暑假還是,學生的游戲空間和與小伙伴的玩耍空間被極度擠壓。心理學上講,游戲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學生社會性發展更需要其在與小伙伴的合作中、游戲中得到,而大量作業不僅會擠壓學生的游戲時間,更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
1.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擁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愛學、樂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通過創造各種有趣的教學環境,帶領學生學習、領會、感悟語文的美、漢語的美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寫作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引導學生嘗試用文字描述下來,讓學生學會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學習寫作,加強學生實際生活與課本知識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語文教學方法。
2.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帶動學生積極的思維參與。
有學生思維參與的課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課堂。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關注小學生的固有思維誤區,積極有效地進行引導,可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具體來講,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從學生思維的長度、寬度、廣度、速度及效度等方面思考學生的參與程度,在具體教學情節設計中融入這些思維環節,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和發展,真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3.從社會性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學生高效的集體協作。
心理學家把人的發展看做是社會性的發展,人是群居動物,必須依附一定的集體而存在,因此社會性的發展十分重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一些教學環節,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在集體協作中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學會與他人協作,有效地融入一個集體,在一個集體中恰當地展示自己,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習一篇需要背誦的小課文時,教師可采取合作的策略,通過將全班分組,采取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可以啟發:“同學們要看看怎樣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呢?是不是可以采取沒有同學背誦一小段的方式?只要能完成任務都算過關。”
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弄清病因,對癥下藥,針對教學現狀,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把語文教學改革的研究工作落實到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效上。
參考文獻:
[1]蘇小小.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以江蘇省第一小學為例[J].教學交流,2014,(06).
[2]王文將.淺談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及教學對策[J].江蘇教育,2013,(12).
[3]陳慶松.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J].華夏教育,2014,(06).
[4]陳書平.淺談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云南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