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約翰
(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小學 天津 300020)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譚約翰
(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小學 天津 300020)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其被廣泛應用在各學科教學中,推動了教育的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茖W課程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單純的文本式掃描與思辨式思索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信息量和存儲功能,將其運用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能夠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小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和探討。
多媒體技術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 運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我國的教育行業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前景,不僅加快了教育體質的改革,還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中含有豐富的網絡知識,其中音頻、視頻以及文本等多樣化的內容及形式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1]。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其教學特點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①信息的多元化。多媒體教學能夠在顯示設備上呈現講解的教學內容,構建多層次、多角度的結構圖,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為直觀和形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音響效果、色彩效果以及動畫效果等,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②實現遠程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夠通過網絡實現教材內容的共享,便于不同地點的人了解到相關的講解內容,其能夠實現跨平臺、跨地區的教學。③教學內容的重復使用。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將同一內容在不同班級進行多次板書,并且板書的效果不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只需制作一次課件即可對不同的班級與年級進行講解,有效減少教師的工作量與工作時間,促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1.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活動時,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聲音、視頻和文字等形式來展現相關科學現象,采用靜態與動態交互演示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效果[2]。以五年級下冊《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課為例,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往往難以理解較為抽象的知識點,如地球公轉中不同位置陽光斜射與直射造成的四季現象,如果教師只借助掛圖演示則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工具收集四季形成與地球晝夜的動畫,向學生進行展示,使學生直觀準確理解相關的知識點,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縮短實驗周期,規范實驗操作
由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涉及的部分實驗周期較長,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獲得正確的觀察結果,這樣往往無法在規定課時內完成教學實驗,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則能夠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如進行種子發芽實驗時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與視頻,讓學生對種子發芽變化過程進行觀察和了解,得出準確的實驗結果,縮短實驗操作時間,增強教學效果。
此外,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易出現失誤,損壞實驗儀器,甚至產生危險性后果,給學生造成心理陰影,不愿參與到實驗活動中,阻礙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而教師利用多媒體工具來播放相關的視頻,營造逼真的實驗環境,可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效率[3]。如在進行“熱傳遞”實驗時,教師可讓學生先觀看相關的視頻演示實驗,理解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解釋說明實驗的注意事項,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實驗步驟。教師演示完多媒體模擬實驗后,可以引導學生復述具體的實驗及其步驟,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和解答,然后安排學生進行實驗,指導學生正確利用酒精燈加熱試管,觀察試管中水的沸騰情況,及時記錄觀察結果。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入掌握教學重難點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降低教學難度
對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而言,其涉及的許多科學過程和現象往往無法通過語言進行明確闡述,而利用多媒體科學則可有效突破這些重難點知識,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效果[4]。如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單元中人體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以及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中種子的萌發、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往往無法有效模擬這些內容。將多媒體課件的功能加以充分發揮,通過遠近、大小、組合、分解和再現等的調整,能夠將事物發生與發展過程進行生動再現,克服人類感官的局限性,突破重難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一課為例,學生無法直接觀察耳朵的內部構造,難以看清耳朵接受聲波的過程,在實際學習中存在較大的難度。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以下構思:①借助計算機輔助工具展示一幅腦與耳朵相連的剖面圖,點擊耳朵的各部分圖片,組成耳朵模型。②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動畫功能,對耳朵各部分傳遞與收集聲波、聲波的傳播路徑等模擬圖進行直觀演示。③對咽、鼻、耳三者相通的位置關系圖進行直觀展示,讓學生準確了解耳朵“衛生保健”的相關知識。
教師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為依據,綜合考慮多媒體技術的優劣勢,使多媒體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縮短實驗周期,規范實驗操作,降低教學難度,拓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周霞.多媒體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10:126-127.
[2]謝娜.小學科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思路研究[J].科技資訊,2012,21:154+156.
[3]董瑞芹.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反思情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1:68-69.
[4]華丕功.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科學課堂教學[J].數字教育,2015,02:84-87.
譚約翰,(1986-10-)出生,漢族,籍貫:天津市,大學本科,小學一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