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峰
(吉林長春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淺談小學語文的國學教育
郭曉峰
(吉林長春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傾浸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中華民族因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續,而驕傲,而偉大!為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體系,正本清源、揚清激濁、革故鼎新,傳承中華美德,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打造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塑造國家和民族軟實力,積極應對全球化競爭與挑戰。
“國學教育”,通俗地來說,就是讓小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 、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極大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
1.國學教育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
國學中的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間,這些優美的詞句被萬口傳誦,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經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優秀的古詩詞不但情理趣兼備,易于誦記,而且能啟迪人的心智,真正讓學生受用一輩子。通過誦讀經典名作,如《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學生許多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而且可以對小學語文課文的學習得到有益的補充,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素養。
2.國學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當今社會,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使得功利主義盛行,人文精神衰微,在日常的對青少年教育中,偏重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們不否認思想品德課程的正面引領作用,也不否認以現代科學為學科基礎的心理咨詢的疏導作用,但我們更看重的是文質兼美的流傳千古的國學對學生人格精神的滋潤,國學教育就如同杜甫老先生筆下的春雨,對啟迪學生的心靈和健全學生的人格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3.有助于小學生形成“真、善、美”的人文價值的觀念
國學經典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能它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這些傳統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價值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可放棄的精髓。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腹有詩書氣自華”。開展經典誦讀,有利于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學生把國學經典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兒童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接受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學會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養。正是“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4.誦讀國學經典有利于小學生記憶力加強
長期實踐表明,誦讀經典可以讓兒童在記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獲得顯著提高。而孩子在課堂上的是否能集中注意力,能否持久維持,是決定孩子學習效率,影響成績的重要因素。童年則是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利用這一寶貴的時期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反復誦讀,是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最為有效的手段。如果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程度。注意力提高了,也會相應地促進理解能力的提高。
5.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小學生多讀、多背國學經典,有利于小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提高閱讀、表達、寫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學生綜合語文素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又會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如學生認的字多起來了,就能提高初讀課文的效率;背誦能力增強了,就能很快的課文讀熟,背誦課文;與文本、教師、同學交流互動時,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談感受的時候常常會靈光閃現,語出驚人;寫作文時,常常引經據典、妙語連珠……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誦讀經典,形成了良性循環。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如《弟子歸》,便于規范行為,養成良好習慣。《弟子歸》中的講的“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講的就是一種為人的規范,一種處世的準則。首先是“孝悌”,“百善孝當頭”,做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謙恭有禮等。再如《論語》、《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
1.要打好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
語言文字是國學的載體,是學習國學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國學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國學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
2.要誦讀國學經典文章
中國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記載的,國學誦讀,切不可忘記“經典”。 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一周誦讀至少三首古詩,每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中國這個向世界貢獻過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等無數杰出人士的國度,竟然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四書五經了,竟然只能從一些流行歌曲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詩詞之美妙。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實在是我們這個曾經以君子之風、任俠之氣為榮的國家的不幸!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職責擔負起國學教育的重任。
3.要理解國學經典的內涵
目前國學教育中,偏重于誦讀,忽略了理解國學的內涵。針對小學生這一群體,可以開展“詩歌朗誦會”活動。當學生所掌握的古詩詞達到一定的數量時,讓學生對詩句進行分類整理:哪些是描寫自然景觀的,哪些是描寫人文景觀的,哪些是抒發作者的愛國情懷的……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既可以復習記憶中的詩句,又為運用詩句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也就理解了詩句的內涵。同時針對國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部分,語文教師可以側重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美德的故事,如“程門立雪”、“孟母三遷”、“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苦學”等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 使學生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所蘊含的豐富內容。
總之,國學教育勢在必行,國學教育任重道遠,國學教育功在千秋。只要我們從事小學教育的同仁們虛心學習,潛心研究,不懈努力,頑強拼搏,一定會把學生帶進國學殿堂,讓他們知之、好之、樂之,享受知識盛宴,長成擎天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