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楊(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7)
菲律賓華校考試制度的弊端及解決建議
——以菲律賓達沃市納卯基督教中學為例
武 楊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7)
在全世界眾多國家的華文教學中,菲律賓的華文教學可以說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菲律賓華校眾多,華文教學歷史悠久,每所華校的發展歷程和教學理念不盡相同。但在華校的考核設置上,大部分華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考前會發放復習重點。本文從考前發放復習重點入手,分析這一行為的弊端以及解決的建議,希望能促進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學。
菲律賓華文教學 考核設置 解決建議
筆者于2012年——2014年通過國家漢辦選拔考核,赴菲律賓達沃市納卯基督教中學進行為期兩年的漢語教學工作。筆者任教的學校要求每次考試,不管小測還是段考,都要至少提前一個星期將考試的重點打印出來發給學生,這有點兒像大學每次期末考前老師給學生劃重點。不同的是大學老師劃的重點不管最后考不考,有些老師都會全部發給學生,如果在筆者任教的學校也參照這種做法,估計早就會有學生家長找上門來。
這里的重點其實就相當于考試的試卷,最后考試的內容和給學生的重點大同小異,大不了就是題目的順序變一下。而筆者在第一次考試的時候由于不是很清楚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在最終的考試試卷上,筆者加了一道2分的題目,這道題沒有出現在之前發給學生們的重點上,但是在課堂上是講過的。最終考試結束后,因為這個2分的題目,就有學生家長拿著之前的重點和考試試卷,“質問”筆者為什么最后會出現一道2分的額外附加題,這位家長的孩子就是因為這2分沒有拿到,最后只考了98分,筆者真的是哭笑不得。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1.筆者來菲律賓華校任教之前早就耳聞菲律賓家長的“斤斤計較”,有些學校的家長甚至為了爭第一名的位置上把誰的孩子的名字放前面而大動干戈。在筆者看來,都是第一名,又何必去計較名字的先后順序呢?家長們為何不多花時間來真正提高子女們的華語水平,而不是這些僅僅為了面子上光彩的形象工程?
2.正是因為考前發重點,導致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根本不管老師在上面講什么,他們我行我素,反正最后考試的時候會提前發重點,拿回家讓父母或者家教老師幫忙做完,再花個十幾分鐘一背,最后考試的時候照樣能考高分。如果拿著一張考了滿分的試卷問學生其中一道題的意思,大部分的學生答不出來。他們就像是一臺復印的機器,只是去機械地背誦重點上的內容,最后考試的時候再將背誦的內容復制到試卷上,根本不管自己寫出來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試問,這樣的學生能學好華語嗎?看到那些上課搗亂、影響課堂秩序的學生,最后考試的時候照樣拿了高分,筆者心里也有點兒“恨之入骨”,很不甘心。更糟糕的是其他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況,也慢慢變得不再努力,班上除了幾個有華語基礎或者是真心想學華語的學生,其他的都開始無所事事,時間一長落下的課也就越多,最終破罐子破摔,考試的分數和其實際的華語水平出入很大。
有一次,在發給學生們的重點上有這樣幾個短語:“看了三遍”、“寫了五遍”、“聽了七遍”。最后試卷上的題目是:“看了( )遍”、“寫了( )遍”、“聽了( )遍”。結果學生們的答案讓筆者有些吃驚,他們齊刷刷地在括號里填上“三”、“五”、“七”,沒有一個人能夠換一個其他的數字。還有一次筆者給一個筆試99分的學生口試,讓她用“有時候……有時候……”造句,誰知她遲遲沒有開口。然而在那張99分的試卷上,最后一道題目就是用這個句型造句,她寫出來了并且是對的!筆者問她,“你不是在試卷上已經寫出來了嗎?怎么還不會開口造句呢?”她說她只是在重點上背下了那些漢字,然后考試的時候再copy到試卷上,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筆者當頭一棒,原來學生考試卷面上的高分與其實際華語水平出入很大!
1.適當引導學生,提高學生開口率
面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努力思考著一條可行的解決辦法。比如有些學生的開口能力不強,那么在練習句型時,筆者首先講解其意思和使用方法,再給出一兩個例句帶學生們反復操練,然后就一整排一整排地讓學生們起來用這個句型自己造句。像上文提到的“有時候……有時候……”,在課文中連接的是兩個動詞性短語,表示sometimes的意思。筆者首先讓學生們用“V+N”這樣的結構說出一些短語,比如“唱歌”、“跳舞”、“打籃球”、“看電影”、“逛商場”、“去公園”等,然后再將這些短語嵌入剛才的結構中,這樣一排一排地讓學生們一個一個起來大聲開口操練,讓他們造出屬于自己的句子。如果一個學生能造出多個句子,就要適當給予一些獎勵;如果有學生站起來不知所措,也要引導學生大膽開口,多鼓勵他們。當然有時候課堂時間有限,一個句型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站起來開口操練,這時可以這組學生用這個句型,到下一個句型時換另一組學生,但要保證在課堂上每位學生都有開口練習的機會。
2.精心策劃教學設計,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們“為了考試而考試”的心態,筆者也努力在課堂上多一些生動有趣的講解,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華語的興趣。比如在講到“你去過……嗎?”這個句型時,告訴他們“去過”后面加上一個地點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們就自己造出了一些句子,比如“你去過我家嗎?”、“你去過馬尼拉嗎?”,“他去過中國嗎?”等等。而筆者也趁這個機會,把中國一些著名景點的圖片用PPT放給他們,比如“鳥巢”和“水立方”、五岳名山的圖片、北京故宮和天安門等等,來吸引他們對中國的向往以及學習華語的興趣。同時告訴他們中國一些省份的名字,像他們大多數的祖輩來自福建,福建簡稱“閩”,而他們的祖輩們就生活在福建南部,所以講的話就叫“閩南話”等等。這樣他們不僅學習了新的中文詞語,而且開闊了眼界,增加了對中國的了解和向往之情,也多了一些文化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很多同學知道了自己講的“閩南話”原來是這樣來的都很開心,印象也很深。
經過筆者這樣的教學調整后,看著學生們確實學到了一些實用的華語句子,比以往考試的時候在試卷上寫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意思的陌生“符號”要進步很多,筆者心里也很欣慰。雖然每次考前筆者還是會按學校規定發給他們“重點”讓他們復習,但他們也漸漸地摸清了筆者的“脾氣”——筆試能對付,口試就不行了。所以學生們都不敢懈怠,認認真真地弄懂“重點”上的每一個知識點,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以上是筆者對自己教學情況的有感而發,文中不免有不成熟的地方。希望更多對外漢語教學的有識之士能夠集思廣益,向菲律賓的華文教育事業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筆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菲律賓華教事業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