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榕
(桂林市桂林中學 廣西桂林 541001)
精心預設 精彩生成
萬 榕
(桂林市桂林中學 廣西桂林 541001)
新課程下的教學觀決定了課堂不僅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教學是教與學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所以教學是一個發展的、增值的、生成的過程。
預設 生成 課堂教學
新課程下的教學觀決定了課堂不僅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教學是教與學交往互動的過程,師生雙方相互交往、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所以教學是一個發展的、增值的、生成的過程。[1]
所謂預設,就是教師事先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化地設計,是教師在圍繞教學目標,細心研讀教材,了解學生學情及圍繞自身的教學行為結果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進行規劃和設想。生成則是新課程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新信息、新問題,重新調整教學進程,促進教學不斷發展。故而生成往往是對預設的豐富、拓展、調節或重建。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做好課前精心預設、重視課堂有效生成顯得尤為重要。一般地說,教師要在課前對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清晰、理性地思考與安排:①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出發點。無論是知識、能力目標,還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目標,都必須在課前預設好,并且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每一個教學環節來體現。當然,目標的預設必須有彈性,以利于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及時調整。②教學內容。一堂課讓學生學什么,需要教師課前精心選擇,使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使它離學生比較近并富有親和力。③教學過程與環節。對于課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銜接、過渡、延伸、拓展;怎樣實現信息流動通暢,反饋及時;怎樣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探索、研究,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不能隨心所欲。④教學方法與手段。憑借怎樣的手段來輔助教學,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也必須提前預設,并且要精心準備。然而,再好的預設與課堂實施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實施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的信息資源,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當教學活動不能按照預設展開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節乃至放棄教學預設,創造出新的推動教學動態生成的教學流程,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精心預設可以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沉著穩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繹精彩,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與情感活動質量。如果沒有生成,這堂課就缺少靈性、沒有靈魂,不再精彩。這就要求我們在預設時要有彈性,為生成留有 “空間”,課前精心預設,為了促進課堂精彩生成。
案例一:在學生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一節時,用電磁打點計時器記錄重錘自由下落情況,通過計算發現重物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總是大于動能的增加量。這是為什么?通過對其進行誤差分析,同學們發現引起這一系統誤差的重要原因是紙帶下落時受到的阻力較大。而阻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空氣阻力;另一個是計時器與紙帶的摩擦。于是大家討論得出減少阻力的辦法,以盡量減少誤差:一是增大物體重量,且取其速度不太大的階段,此時物體受到的空氣阻力相對重力小很多,可以忽略不計;二是改用電火花計時器,可以有效減少振針對紙帶的摩擦。將改進后的裝置重新實驗,誤差真的減少到5%以內了。更加可喜的是:學生們發現,不必按照課本要求找到最初兩點間距約2mm的紙帶,只要量出紙帶上任意兩點的距離及計算它們的即時速度,照樣可以驗證。最后還有學生提出用光電門記錄重錘通過的時間,計算下落速度,消除了紙帶所受阻力的影響,比上面實驗誤差會更小……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獲得新知、鞏固舊知,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們對自由落體運動及機械能守恒條件的理解更加深入、深刻了,而這種動態的生成過程正是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真實寫照。
案例二:在高二《磁場》一節,根據地磁場的特性,我設計了一道習題:除了練習使用安培定則外,還有一個目的:說明地球帶負電!為了回應前面學習靜電場時,“若帶正電的物體接地,大地的自由電子跑去中和正電荷”的說法。學生們恍然大悟的“哦”一聲,很讓我有種“水到渠成”的滿足感。可是,馬上就有學生蹦出一句:“那么這些負電子從哪里來的?”這下如同油鍋里落進一滴水——炸開了鍋:有的說地球本身應當是中性的,可能由于自轉的離心作用將負電子“甩”到最外層;也有的認為是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就像陽光一樣;還有的說地球自轉將正電荷“甩”出去了,因缺少正電荷而帶上負電……等等。顯然,這何止超出了我的“預設”?我馬上意識到這是鼓勵同學們擴大視野、主動獲取知識的良機,也有利于下面《帶點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教學。于是,順勢利導,布置同學們課后查找資料,以學習小組的形式提交討論結果供大家參考。預設與生成構成了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課堂教學之中。預設中有生成,生成離不開預設。只有預設的課堂也許是有秩序的課堂,但會缺乏些許靈氣;生成的課堂也許會稍顯“亂”一些,但可能會因此而精彩、迸發出智慧的閃光。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我體會到: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我們在課堂上可以調整、深化、修正甚至放棄預設,重新創造生成,這種新的發現就是課堂資源,也是極其有價值的新問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因勢利導,進一步激勵學生生成新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學更需要生成,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正如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一文中指出的:“要把教學內容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真正讓預設和生成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1]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09出版)